试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012-08-15 00:54韩素梅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23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师范生培育

韩素梅

(洛阳师范学院公体部 河南洛阳 471022 )

试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韩素梅

(洛阳师范学院公体部 河南洛阳 471022 )

研究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体育需要的培育需要和意义、体育素养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其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体育素养的培育途径,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高等师范 体育能力

体育素养是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体育素养的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六个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是未来教师岗位的主要人才储备来源,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业务水平和上佳的道德品质,同时还需具有全面的综合素养。而体育素养则是其中的一个要素之一。但对于这一素养的培育,众多学校及专业教师并没有投入足够的重视在此上面。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学科上,将体育简单的看成是一种锻炼方式而已,却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价值,尤其是合格的体育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均能带来较为积极的作用。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不少人士正开始逐渐关注起这一方面的内容,如王岐山指出:“体育素养,是社会一个重要的素养之一,把体育健身和良好生活方式当成了一个科学的习惯,懂得体育比赛和欣赏体育比赛的基本常识,把体育礼仪自觉融入到文明行为中,用体育素养滋养文明素养,这才是市民应该具有的体育觉悟。有了这样的体育素养,就不怕市民的素养不好”。由此可以看出,体育素养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体育素养的培育需要和意义

1.1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与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目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原有的学习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育顽强意志品质丰富为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五维观。而师范类学校对于其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通常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及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培育出“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化人才。而师范类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是离不开众多学科和领域子目标的共同努力,而体育教学目标便是其中之一,其对体育素养的培养正好契合了学校总体目标中对全面综合素质的要求。

1.2 师范生体育素养的重要性意义

培养师范生体育素养,既是社会与学校对其的需要,也是一种要求。其对构建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甚至通过其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导向、树立端正的思想道德观念、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能力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而体育素养正是在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使其在人生道路中形成“不抛弃、不放弃”的性格历程,进而完善自身综合素养和能力。

此外,高等师范院校是师范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环,是学生培育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等体育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能够巩固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长期的体育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其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素,其对师范生的体育素养也起着巨大的反馈和巩固作用。

2 师范生体育素养现状

2.1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概况

有调查对学生体质水平、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与体育道德这五项体育素养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发现:超过90%的被调查对象的体质测试成绩能够达标,但依然有占1/5的调查对象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学生人群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体育参与意识方面,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喜爱或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但其中以男生居多,女生所占比例较少。而有30%以上的人群不喜爱参与运动,女生占大部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女生通常喜爱静雅的活动,同时对于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健体作用其没有真正体验过,因此,难以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

总体来讲,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的体育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体育参与意识也不断加强,不少学生对于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正在发生逐步改变,其对体育的重视正在不断增强,参与健身的人数在迅速增长人们对于体育活动参与的意识、兴趣都开始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随着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逐步倾斜,这一趋势也随之更加明显。然而,需要清醒的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行为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后一个系统接受体育教育的阶段,因此,其地位十分重要,虽然这些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取得了的丰硕成果,但在体育素养的培养上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体育从业人员及有关人士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与途径。

2.2 师范生体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1)师范生身体素质较差,尤其是文科生的素质要差于理科生。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发现已有前人对师范生的身体素质进行过调查,师范生除体育专业学生之外,其它学生在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方面基本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说明其营养状况在不断改善。然而,其身体素质却在发生下降,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水平总体呈现下滑趋势,其中以力量和耐力两个方面最为明显。通过对比发现:文科生的身体素质总体上要略差于理科生,从问卷调查的内容来看,文科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频次和运动负荷上要低于理科生,理科生通常喜爱参与球类,尤其是篮球、足球等运动负荷较大的体育活动。

(2)师范生体育健身意识不足,参与体育的意愿有限。在本次研究中,由于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特点,同时其占到师范生的比例通常较小,因此,未将体育专业学生纳入讨论范围。有研究表明:一些学生会片面的对“健康”一词进行定义,即:自身并无任何疾病与不适便是健康;而正是因为自己没有感到身体上的不适则认为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由于课业繁重、学生社交活动频繁使得其无暇参与体育活动,二种观念和认识结合在一起就更加促使学生无法正常、规律的参与体育活动。由此所产生的现象是学生们不能认识到健康的全面意义,对于体育活动的功能性认识有限,认为其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实际上体育活动的群体性参与给练习者无形的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体育锻炼的行为显得较为松散和随意性,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练习缺乏规划性,最后使得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形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意识,由此并不能真正的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与功效,这样便反过来抑制了学生进一步参与运动的意愿和意识。

(3)师范生体育道德水平有待提高。体育是一个概念十分宽广的词语,其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也会体现出其道德水平及所遵循的道德标准。总体上来说,师范生的体育道德水平较高,且对于赛事组织、体育参与的纪律性意识较强,在赛场观看比赛时能够做到井然有序、文明观赛的标准。但对于比赛中或观赛时所出现的不良行为,往往持冷漠和默认态度。对于制止和杜绝不良现象发生的意愿较为淡薄。虽然这些行为并不会影响到赛事举办的秩序,但这种行为却反映出观赏者的素质修养水平,而这也正是体育道德水平缺失的一种表现。

3 师范生体育素养培育的途径

(1)注重培育学生的体育兴趣,提升体育的认识水平。对于体育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提升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产生这种参与内驱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体育、参与体育和认识体育。实际上对于体育兴趣的培养可以看成是体验、认识、参与、兴趣激发与再认识的一个过程,参与体育活动是这一过程的不断往复循环而产生对体育不断巩固的参与兴趣和再认识。因此,在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环节的方式应该尽量是自然形成的,强制性和被动性的使学生经历这一历程也不是不可取,但对于如何弥补其所带来的困难仍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在此不做讨论。

(2)加强体育精神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注意二者的迁移。在体育课堂中,往往体育教师们会将体育精神和意识以讲授式或参与式的种种方式来传递给学生,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应注重将学生所陌生的体育精神和意识的概念转移至日常生活中来,在课堂中应找到二者的迁移点,将体育精神与实际生活紧紧相扣,通过实际生活的联系来阐述体育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而更需要使学生认识到的是体育来源于生活这一本质属性。

(3)着重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促进其体育素养的不断提高。体育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更加离不开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的培育途径。在体育素养的培育上,应注重教授与自学二者的关系,两个方面都要给予足够重视,二者缺一不可。而终身体育意识则是建立在教师传授一定知识后所形成的对体育长久的参与意识和价值认知,只有在不断的参与和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4 结语

高等院校是培育学生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应对其体育能力、素养进行重点关注,体育课程早已不是只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和增强体质的科目,而是要求形成一定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素养。并以此为推力实现学校对人才培育的总体目标。

[1]冯古首,王勇慧.体育素养教学模式的研究[J].山西体育学院学报,1999,6.

[2]王岐山与政协委员座谈讲话[EB/OL].网易新闻中心 NET EASE,2007.

[3]曾旭升,金卫星.大学生体育素养略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5(3):66.

[4]张新良.关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3):76~77.

G8

A

2095-2813(2012)08(b)-0041-02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师范生培育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