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运动发展中的问题:文化失语

2012-08-15 00:50连殿冬
武术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足球运动足球传统

连殿冬

(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新疆 阿拉尔 843300)

中国足球运动发展中的问题:文化失语

连殿冬

(塔里木大学体育工作部,新疆 阿拉尔 843300)

文章从文化学、社会学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失落和西方文化强势嵌入所引起的“文化失语”现象。并认为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要想远离“失语”的泥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复兴传统文化重构中国足球运动的“文化身份”;二,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体制革新和制度完善。

中国足球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失语

1 中国足球运动踟蹰不前的缘由:文化失语

“失语”一词,起初是针对中国文论目前的形势而言的。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一整套话语,始终处于文论表达、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1]本文所提及的“文化失语”一词是指当下中国社会由于主导性文化精神的缺失所引起的文化失语现象。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浪潮涌动,国人普遍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观迷茫、物欲主义肆虐及生命意义感缺乏等问题。一些人在商品经济大潮面前迷失了自我,由此产生了“失落、困惑、焦虑、浮躁、愤怒直到放弃理想、责任、操守、良知、道德,以极其庸俗的精神和相当卑劣的姿态出现在新的历史舞台上”。诸如政治生活中的腐败、贪污、渎职、买官卖官;经济交往中的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不讲信用、恶性竞争、坑蒙拐骗;公共生活中人对人的陌生、冷漠、隔膜、对他人不幸的残忍、麻木等等都给人留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感慨,它使一颗颗敏感而天良尚存的心灵在刺伤中颤抖失望,也一点点地侵蚀着、戕害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魂魄。[2]法律的孱弱及道德的沦落令国人在物欲主义横流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在此种情境下,中国足球运动也不能独善其身。例如,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国内的甲A联赛(后更名为中超联赛)中所存在的普遍的、严重的假球、赌球、黑哨等违反体育道德的违法行为;中国足球协会本身所存在的政治性腐败问题(据最新报道称,前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谢亚龙、杨一民等多名官员被公安机关逮捕,他们被指控犯有贪污、腐败、涉嫌操纵中超联赛等罪名);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足球国家队在各级别国际大赛中的成绩始终难以尽如人意。而且,随着中国足球运动的沉沦,其在国际足坛中的话语权也在逐渐消弭。中国足球运动已经走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中所呈现的诸多问题,许多热爱、关切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学界人士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多个视角进行了探讨。许多学者认为制约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根源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然而,笔者认为,影响和制约中国足球运动无法超越自身、文化个性的缺失、国内联赛所呈现的重重危机以及政治性腐败等问题,恰恰是由于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追逐现代性的过程中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无情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热情讴歌,导致社会主导性文化精神缺失所引起的“文化失语”现象所致。因此,本研究拟对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化失语”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为中国足球运动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2 中国足球运动“文化失语”现象解读

2.1 传统文化的失落使中国足球运动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

1840年以降,西方以其坚船利炮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清朝国门,中国自此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逼到亡国灭种的悬崖边缘。因此,一批批仁人志士开始了漫长的救亡图存之路。这其中不泛激进主义者,他们将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吃人的礼教”。五四新文化运动将这股激进旋风发挥到了极致。“五四”时期,全盘否定旧文化(传统文化)、旧文学,几乎成了“进步”的象征与旗帜。1918年4月15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论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高声呐喊“欲废除孔学,则不可不先废汉文;欲废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3]陈独秀旗帜鲜明地表达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他在文章里直认不讳自己的立场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4];鲁迅在文学创作借狂人之口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吃人”二字,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吃人”的“文明史”。他曾公然主张青年人不读中国书,而另一个激进主义者吴稚晖更是公开号召把线装书丢到茅厕里去。[5]而且,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吴虞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要请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帮助解决民族“劣根性”的“顽症”。简言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反传统的第一次高潮,从思想、制度、观念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犀利的解构,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机理。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散发着反抗和发泄的味道,那么,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则挥发着肆意践踏的汗臭味。首先,文化大革命期间通过批书、禁书、烧书等各种非法手段,肆意毁灭文化。在“打破封、资、修”、“把帝王将相赶出舞台”等号召下,极大地助长和发展了文化虚无主义,导致对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名胜古迹和各种文化遗产的空前大破坏。北京一些红卫兵在江青一伙的蛊惑下冲到山东曲阜,砸毁孔庙、孔府、孔林,就是突出的例子。而且,“文化大革命”期间还提出了“破四旧”的口号,四旧即为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破四旧”彻底地把我们生活习惯中的许多传统观念和那些已经凝固在我们生活习俗中的东西破除了。[6]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似乎一切曾被认同的意义都撕裂成了碎片,而亵渎,轻佻与喧闹倒成了时代病的注脚。其次,文革期间所谓的“又红又专”的“正派”人士对知识分子群体的肆意批斗和无情的戕害。在教育界,仅教育部所属单位和17个省市,受诬陷、迫害的干部、教师就有142000多人。著名教授熊庆来、翦伯赞、何思敬、王守融、李广田、马特等被迫害致死;在文化界,仅文化部及其直属单位,受诬陷、迫害的知识分子就有2600多人。著名作家、艺术家老舍、赵树理、周信芳、盖叫天、潘天寿、孙维世等被迫害致死;其它如科学技术界、卫生界、体育界,受诬陷、迫害、致死的知识分子不计其数。[7]这许许多多的诬陷、迫害使整个中国文化界陷于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悲凉境地。

总之,十年浩劫造成的恶果是多方面,如果说物质方面的损失可以计算的话,那么对精神文化的损害,灵魂深处的创伤,则是无法统计、无法估算出来的。

归结起来看,无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还是“文化大革命”,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对立起来,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作了“现代化”的敌人。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慢慢地流失并逐渐地失去了主流话语的地位。在文化对话中,我们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失去了我们作为文化存在的必要的身份,丧失了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记忆,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具有历史记忆的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陷入了虚无的状态,失去了原先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丧失了规约我们欲望的紧箍咒,就如同把阿拉伯神灯中的魔鬼释放了出来。传统文化彻底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而由文化失语造成的裂痕也分裂着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其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人变得不再像中国人,并逐渐地失去了中国人原有的“味道”。

概而言之,当中国人变得不再像中国人的时候,足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注定了它只是一种球类游戏,而不会被熏染上任何中国人的“味道”,就如同白开水煮萝卜一样而已。众所周知,现代足球强国的足球文化都呈现出独特的“指纹”与“文化胎记”,例如巴西的桑巴足球、赋有哲学气质的德国足球、以防守反击为主的意大利实用主义足球等,都为我们诠释了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足球运动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反观足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其常常无法超越的缘由,恰恰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被非主流化和被边缘化所引起的“失语”状态,导致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因为不能确证自己的身份,其常常被世人讥讽为“四不像”足球。此外,失去道德规约的中国足球人,逐渐地迷失在历史的风尘中,最终将成为人类欲望的注脚。

2.2 西方文化的“滥觞”导致中国足球运动的“他者化”与“边缘化”

当西方文化伴随着洋务运动的脚步挺进中国的时候,它带来的苦难总是多于恩泽。洋务运动中汲取和学习的主要是西方的器物文化,彼时的中国人依然昂着他们天朝上国的头颅;而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转而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制度文化,此时的中国人已经沦落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尴尬境地。而且,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今、中西、传统与现代和资本主义文化与共产主义文化的争论与焦灼中逐渐解体,而以自由、民主、科学为基调的西方强势文化逐渐在中国本土滥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泥沙俱下的西方文化进一步在中国本土肆意泛滥。在这股巨大浪潮的冲击下,中国人最初的感受是一种失重的眩晕,在懵懵懂懂地接受西方现代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他们既尝到了甜头,又领略了苦涩辛酸。不可否认,我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正在大踏步地迈入小康社会。然而,精神上的贫瘠依然困扰着国人,并成为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西方的文化扩张与泛滥,致使国人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分裂,并产生了深刻的身份焦虑。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事实上,他们忍痛放弃祖辈的生活方式而采取外来的西方生活方式,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然而他们却由此不无宽慰地虔信,以如此惨痛的代价换回的一定是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种确定无疑的“文明”之中的特权。可是结果表明,他们换回的其实只是由于陷入了迫近的西方精神危机所受到的惩罚。[8]

诚然,西方有很多“金子”。然而,“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自然现象表明,西方的“金子”到了中国并非还是原来的“金子”。正如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一样。一方面,为了提高中国足球运动的水平,并借鉴国外足球运动发展经验,于1994年开始实行中国足球运动职业化改革;为了顺应市场化改革潮流,于2005年底成立了中超联赛公司,其中中国足协出资20%。从实际效果来看,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中国足协所管理下的中国足球运动的水平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中国足球运动的水平与成绩,于20世纪末中国足球运动实行职业化改革以来,聘请了众多参差不齐的外籍教练来华执教。然而,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境遇都比较凄惨,其很难在中国足球运动这块处女地上立足长远;第三,为了提高中国足球国家队的成绩,自从20世纪末以来,中国足协先后多次组织青少年足球队员赴海外留学。1992年4月,中国足球协会与健力宝集团签订协议,共同组织青少年足球队员赴巴西留学五年;2004年,中国足球协会宣布“08之星”计划启动,组织一批优秀球员赴德国留学两年;[9]2010年1月,中国足协新任主席韦迪上任。履新不久,其便率领足协官员奔赴欧洲,走访足球强国,拟每年选拔众多小球员赴欧训练,中国足球再一次掀起留洋潮。[10]然而,现实情况则是留学计划毕竟治标不治本,留学归来的球员在中国足球运动所处的大环境下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总而言之,国外有效的足球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值得中国足球学习与借鉴。然而,一味地拿来、索取毕竟会引起自身的消化不良。生搬硬套国外的经验,已经使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陷入了病入膏肓的境地。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左右摇摆的模仿过程中,中国足球渐渐地失去了自我,完全处于一种“万马齐喑”的“失语”状态。[11]因而,中国足球运动在不断地学习、仿效国外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地失去了自我,并且越来越趋向于“他者化”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足球运动的成绩与国际排名一路下滑,其在亚洲足坛乃至世界足坛逐渐地失去了话语权,并不断地被“边缘化”了。中国足球运动在盲目地模仿西方经验的过程中已把自己涂抹得面目全非。

3 克服文化失语建构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二是西方文化的滥觞。这两方面缘由的能量导致了中国社会主导性文化精神的缺失,而失去精神家园的中国足球运动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种种丑态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中国足球运动要实现有序发展并超越自身,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复兴传统文化重构中国足球运动的“文化身份”。复兴传统文化并非要全盘回归传统,而是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重构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何谓文化身份,即对非中华民族民众而言,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方式、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总和。文化身份在社会实践中的表达凝结成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2]对于中国足球运动本身而言,其无法超越自身的缘由,恰恰是由于其无法表达出自身的“文化身份”也即“民族精神”,也就失去了发展中的“灵魂”。失去灵魂的中国足球运动被人戏称为“四不像”。此并非中国足球运动的过错,而是中华民族在追逐现代性的过程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被冷落所引起的社会主导性文化精神缺失所致。因此,复兴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当下社会的主导意识。唯有如此,中国民族才能避免被他族文化同化的危险;中国足球运动也才能拔离异化发展的泥沼。总之,复兴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足球运动“文化身份”的确定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由来已久,要想重构中国足球运动的“文化身份”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且,复兴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的、繁复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需要政策的连续及主事者持久的恒心和耐心。简言之,中国足球运动在确证自身“身份”的道路上注定了要经历迷茫、徘徊、踟蹰等人间百味。

其次,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体制革新和制度完善。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13]文化自觉之于中国足球运动而言,就是在发展过程中避免走入“全盘西化”的单行道,而是要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生产与转化。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正如费先生所言,文化自觉的目标就是要确立一族文化的个性。而没有文化个性,我们只能停留在“中国制造”的廉价工业产品的印象之中;中国足球运动也只能驻留在“像云像雨又像风”的境地中而无法超越。因此,文化自觉的过程既是培育文化个性的过程。此过程之于中国足球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文化自觉是理性觉醒的过程,那么,文化创新、体制革新和制度完善就是实践创造的阶段。第一,中国足球运动的文化创新即按照中华民族的文化式样和人种特点,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足球风格与战术打法,从而形成中国足球运动的独特的“文化指纹”。第二,中国足球运动的体制革新即解构与重构中国足球运动的管理体制。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建立明确的责任、权利、利益三位一体的管理办法;各尽其责,各取所需。第三,中国足球运动的制度完善即构建完善的体育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努力与实践,中国足球运动必将走上良性发展的征途。我们将看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现代足球运动的美丽新世界。

[1]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77.

[2]雷龙乾.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9.

[3]赵胜忠.重评钱玄同“废除汉学”的主张[J].贵州文史丛刊2000(3):57.

[4]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42.

[5]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0.

[6]武立贵.回忆“破四旧”[J].文史月刊,2008(7):19.

[7]席 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09-310.

[8]赵林著.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37.

[9]徐 明.08之星队赴德学艺不掏钱,中国足球又搞洋务运动[EB/OL].(2004-11-30)http://sports.sohu.com/20041130/n223254804.shtml,2004-11-30.

[10]张 楠. 足协启动青少年海外培训计划,50小将赴西班牙[EB/OL].(2010-08-07)http://soorts.qq.com/a/20100807/000642.htm.

[11]连殿冬.由文化模仿引起的文化失语现象:浅谈中国足球运动发展中的问题[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4):43.

[12]欧阳康主编.文化反思与价值重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

[13]费孝通.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在“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10.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Football Developing:the Lost of Culture

Lian Diandong
(sports Dept.of Tarim University,Alaer Xinjiang 84330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study and sociolog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that Chinese football lost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for the los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by western cultur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for Chinese football far away from lossing of culture:first,revi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construct Chinese football forquot;cultural identityquot;;second,cultural consciousness or cultural creation or system innovation and system improvement.

chinese football traditional cultrure western culture aphasia

G843

A

1004—5643(2012)04—0117—03

连殿冬(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足球运动足球传统
在足球运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路径探析
高中校园足球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激发幼儿足球运动兴趣的策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校校园足球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老传统当传承
让足球动起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少年快乐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