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探究女性观的嬗变

2012-08-15 00:42钟玉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苏州215006
名作欣赏 2012年21期
关键词:致橡树崔莺莺舒婷

⊙钟玉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作 者:钟玉琴,教育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科研处科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研究和女性观研究。

一、历代女性观简述

“女性观”主要指女性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角色,如何看待女性。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女性观是“男尊女卑”,认为女性是卑微的,从属、依附于男性。到了近代,受西方影响,中国女性有机会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出现。现代史上持现代女性观的代表人物有思想家梁实秋,女作家、女史学家陈衡哲,女作家冰心、丁玲等。

梁实秋基于人性的立场,要求男女平等必须在尊重两性差异的前提下来实现,要求任何平等论都要注意到两性的“自然的不平等”,注意男女两性在自然属性方面的差异。以陈衡哲为代表的女性观强调“为人”和“为女”结合,重视“为人”和“为女”两重人格的平衡发展,认为一个女子的“性别人格”在她生命中的影响,比起男子来要“大而深刻”得多,因而,忽视“女”字,会带来畸形的、残缺的人生。另一种女性观则以丁玲为代表,丁玲认为女作家应该由女性小我走向社会、走向大众,竭力遏止女性情感生活和女性气息,泯灭性别界限,把“女”字消融于“人”字,消融于时代和阶级的意识中,以特殊方式使女性自我意识得以呈现,而形成一种中性文学。从梁实秋、陈衡哲到丁玲,是从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到女性意识偏激的过程,冰心的女性观较为温和,既属于新观念,又保留了传统道德中某些美好的价值成分,既不完全现代,也不完全传统。冰心的女性观展示出一个中国女性的双重追求:做一个扶老携幼、协助丈夫的贤妻良母,同时做一个充满生命感、创造力、独立有个性的女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被歌颂的“铁姑娘”,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不少“女强人”,这样的女性观与丁玲的女性观类似,否定了男女差别,是一种女性意识的偏激。历史步入当代,矫枉又过正了,社会上流行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出现了“傍大款”“包二奶”等现象,女性平等独立的观念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不合时宜的倒退。

以上从历史的层面简述了中国历代女性观,下面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氓》、《长亭送别》、《边城》、《致橡树》等篇目女性形象的分析,从作品个案的层面探究中国社会女性观的嬗变历程。

二、从高职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探究女性观的嬗变历程

语文教材里有一组爱情题材的篇目,分别是《氓》、《长亭送别》、《边城》、《致橡树》等,这些篇目以女性形象为主角,从淇水女、崔莺莺、翠翠、抒情主人公“我”等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分析她们的爱情观,而爱情观是集中体现女性观的,因而,梳理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探究历代女性观的嬗变历程。

古代诗歌《氓》出自《诗经·卫风》,叙述了女主人公淇水女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分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阶段。开朗、活泼的淇水女自由恋爱,并与“氓”一起步入婚姻殿堂,婚后却遭受了挫折,“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丈夫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从婚前的“蚩蚩”(老实)一变而为粗暴,给女主人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并且家人不理解她,娘家兄弟嘲笑她,“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但淇水女对薄情的丈夫没有乞求,而是选择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性格中清醒、刚烈的一面。淇水女还从自己的失败婚姻中得出了教训: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告诫女孩子们“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淇水女处于春秋时代的奴隶社会,当时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她碰上了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因而悲剧不可避免。

值得探究的是,淇水女积极追求自主婚姻,全心全意经营自己的婚姻,在婚姻失败以后,没有徒劳地乞求丈夫回心转意,而是从中得出教训,悔恨多于哀伤,态度决绝,这位上古时代的女子做到了现在我们常说的“女孩子要自尊自重”,表现出一种难得的敢于直面人生挫折、敢于直面残酷现实的勇气。淇水女身上尽管有时代的局限,却有一种独立的女性意识或者说是一种独立的女性观,虽然这种独立女性观是性格使然,是不自觉的。淇水女的不自觉独立女性观客观上反映出上古时代对女性精神领域的束缚比较少,不像后来的封建社会在礼教上要求女性做到“三从四德”。

《长亭送别》属于古代剧本,这折戏选自王实甫的《西厢记》,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崔莺莺的心灵深处。在崔莺莺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追求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幸福爱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临别时,她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从“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等曲词,让我们看到崔莺莺对爱情的执著里隐藏着深深的忧虑,那就是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聪慧、坚定如崔莺莺,有着显赫的家世,良好的教养,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却没法不担忧张生的“停妻再娶”,她对爱情的担忧其实还是源于封建社会女子经济上、人格上、思想上不能独立的现实,此时的女性是无法独立的。崔莺莺贵为相国之女,与出身民间的淇水女一样,都在勇敢地追求自己自主的爱情,淇水女被弃以后决绝离开,深受封建贵族家庭礼教浸染的崔莺莺蔑视功名利禄,表现出耀眼的人性光辉,却同样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她只能等待张生的高中和回家,她把自己的终身幸福完全寄托在了一个即将离别的男性身上,如果张生背叛,等待莺莺的也只能是悲剧了。

美丽、无奈的崔莺莺留给后人一声叹息,“化外女性”翠翠出现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它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单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小说的中心人物翠翠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①翠翠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淳朴、天真的歌谣。《边城》同时也是一幕爱情的悲剧。少女翠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也没有长一辈的女性帮助她,因而心理孤独,面对天保和傩送兄弟俩的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躲避推脱,含蓄等待,但她的忧郁等待竟是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遥远的“桃源”地方。在一个暴雨雷鸣的夜晚,碧溪的白塔终于倒塌,翠翠唯一的亲人、辛劳一生的老船夫吃了别人“一闷拳”的怨恨后,在睡梦中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痛哭了一个晚上,那如歌的岁月似大河流水滔滔而去。

我们上升到女性观的高度来重新审视翠翠。小说《边城》正是通过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女性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作为一个青涩的、情窦初开的女孩儿,翠翠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不仅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而且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

小说结尾,翠翠在悲哀与无奈交织中等待傩送的再次出现“,到了冬天,那个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表现出了深深印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其实,这岂止是发生在边城的一个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止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从崔莺莺到翠翠,她们都在等待,崔莺莺在等待张生赐予自己一生的忠诚与幸福,翠翠在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不会回来的傩送。

那么,作为女性,谁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幸福?怎样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幸福呢?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我们都知道,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当代著名女作家舒婷在她的诗歌《致橡树》中给出了她自己响亮的回答。她认为女性不应被动地被别人选择,女性应该主动地去选择、去追求。

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的产生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舒婷陪著名诗人蔡其矫先生在厦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仅是蔡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白从不讳言。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令人望而生畏。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要求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都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希望。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将写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给艾青看。北岛那时经常去陪艾青,读到了这首诗,舒婷和北岛开始通信,北岛转达了艾青的意见,《橡树》于是改成了《致橡树》。这个故事被《西安晚报》称为《致橡树》源于“美女”“才女”之争。②

从这一则小故事里,舒婷的爱情观、女性观初见端倪。诗歌《致橡树》告诉我们,有的女性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有的女性像“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有的女性“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重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在舒婷的另一首诗《神女峰》中有一句话意味深长,“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这句话宣告了全新的爱情价值观,这是女性的觉醒、人的觉醒,是对男权枷锁的严正审判。因为中国民间关于神女峰的传说传达的是一种忠贞不渝的爱情理念,女子为了自己的爱人而长久地无怨地等待,直至化为山峰。历来人们对之都是赞叹敬仰的,而舒婷却意识到了这个传说积淀着的陈腐、丑恶乃至残忍的东西,神女峰与贞节牌坊一样都是男权社会的产物,作者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批驳。

舒婷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对女性甘于依附男性而不自觉感到难过,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但舒婷在《致橡树》一诗中又给出了另一个意象“英勇的火炬”,这一意象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作者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舒婷认为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才是女性内在美成熟美的体现。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两句,表现了舒婷平等的爱情观、独立的女性观:男女双方互相学习、并肩工作、共同成长,一起经营爱情、家庭,让爱情之花常开,让幸福之树常绿。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理想人格的憧憬。

舒婷不再像崔莺莺、翠翠那样守望男性、等待男性,她追求着平等的爱情,经营着自己的诗歌事业,最终她收获了真挚的爱情、幸福的婚姻、圆满的人生。

从淇水女的倔强,到崔莺莺的无奈,翠翠的被动等待,再到“木棉”般的女性的平等独立,女性观在逐步嬗变,而且是向好的方向嬗变。我们希望当代的女性走过淇水女、崔莺莺、翠翠,走近舒婷的抒情主人公“我”,追求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和女性观,不仅“嫁得好”而且“干得好”,既有高雅美丽的气质,又有平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内外兼修,幸福完美,真正扛起“国民之母”的重任。

① 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② 袁卫星主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6— 27页。

[1]刘聪.人性视阈中的女性关怀——梁实秋的女性观[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03).

[2]文斌.论陈衡哲的女性观及拓荒价值[J].福建论坛,2005,(10).

[3]语文编写组.五年制高职语文(第四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4]语文教学参考书编写组.语文教学参考书(下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致橡树崔莺莺舒婷
浅谈《西厢记》匠心独运的戏剧冲突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舒婷《致橡树》(节选)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舒婷的鼓浪屿
致橡树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
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