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外之意与意象契合:从艾略特和威廉斯的诗作看象征主义与意象主义的区别

2012-08-15 00:42侯静华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
名作欣赏 2012年3期
关键词:象征主义威廉斯艾略特

⊙侯静华[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00]

象征主义和意象主义是19世纪至20世纪在欧美影响较大的两次诗坛革命。象征主义19世纪中期兴起于法国,之后迅速影响欧美各国。意象主义于20世纪初风靡英美诗坛。意象主义产生初期曾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和推动,而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象征主义又从意象主义那里汲取了经验。同时两派都反对浪漫主义诗歌中诗人对主观情感的过分宣泄,主张诗人的主观情感应该通过客观的事物得到含蓄的表达。因为两派有着上述的历史联系和一些相同的诗论主张,所以常常会被人们混淆。本文试图以象征主义代表人物艾略特和意象主义代表人物威廉斯的诗歌为例,来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以19世纪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瑞士神秘主义哲学家史威登堡的“对应论”。“唯意志论”是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对应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相感应,互为象征并与人的心灵相通对应,物我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象征”关系。象征主义诗人以这些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认为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象征,强调真理产生于人的主观意识而不在外部客观世界中。人们面对客观世界时,要透过主客观世界之间的象征联系,通过非理性的神秘的内心体验,实现对真理的认识。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明显带有自柏拉图到黑格尔的现象本质的二元对立的理性思维传统,这也是象征主义比意象派更富于哲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意象主义主要受柏格森的“直觉说”和东方文化哲学的影响。柏格森所谓的“直觉”是与理智对立的,是不可分析、不可言传的内心体验。意象主义深受此理论影响,重感觉,轻理性,认为理性只能看到事物的实用性,唯有直觉才能发掘事物的独特性。意象派代表人物休姆等人就提出了“艺术=直觉=意象”的论断。意象主义的艺术特征还与东方古典诗歌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古典诗歌及日本俳句注重意象、精炼直接的艺术特色以及道、禅的哲学思想都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诗学特征

1.价值观 由于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意志论”与“对应论”,因而强调诗人主观世界的存在,着眼于表现抽象的思想观念,以及对艺术、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艾略特在其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把黄昏描写成“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台上”,这并非是对黄昏景色的客观描写,而是以“黄昏”为客观对应物来象征当时西方病态社会中人们的病态生活,表现出现代人对病态世界的无奈与彷徨。他的代表作《荒原》中更是多次出现诗人思想观念的对应物,众多的神话、典故、传说所要表现的就是诗人对西方文明社会精神荒原的绝望心情与痛苦思索,并表现出拯救现代荒原的理性探求。

而意象主义的价值观是非固定的、流动的。意象主义追求的是靠非理性的直觉与创造性在刹那间表现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即“意象”,它直接具体,无需描述,只有呈现。意象主义创造的只是意象,不像象征主义那样必须是表现主观世界的“客观对应物”。以威廉斯的诗歌《槐花盛开》为例:

就在那些/翠绿/坚硬/古老/明亮 /折断的

树枝 /中间 /白色 /芬芳的/五月回来了。

这首诗通过对色彩(白色、翠绿)、质感(坚硬)、气味(芬芳)的描写,把诗人的主体感受(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自然界的客体(槐花盛开)融会成一个主客体交融的整体意象。

2.真实观 象征主义认为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主观意识,强调人的意志是世界的中心。象征主义虽然也强调意象相谐,但更追求超出“象”外,追求象外之意、境外之境、味外之味。后期象征主义更是把诗歌创作导向宗教神秘主义的意境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学典故、宗教神话与象征意象结为一体,表现出空灵虚无的特征。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就并非是描写地理意义上的荒原。“荒原”只不过是诗人描写现代西方社会的客观对应物,诗人借此表达对西方世界及精神空虚的空心人的绝望情绪。艾略特的后期诗歌更多地运用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玄学典故等,将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索,遁入到宗教神秘不可捉摸的虚无之中。

意象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主张通过直觉来查知事物的独特内涵,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通过直觉来捕捉生活中的意象,而不是通过某种思想、观念的对应物。因此,他们反对探求事物之间的深层联系,主张把诗人的感受、情绪隐藏在具体的意象背后。威廉斯就反对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旁征博引、晦涩的学者式风格。他企图用自己的诗作证明,离开了学院派诗歌奉为基石的哲学、神话、典故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而不察的事物也同样可以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他所描述的一切,无论是景观,或是物品,或是人物,都是美国日常生活中最平凡、最不起眼、最貌似缺乏诗意却又最真实、最能反映这个国家的价值所在的事物。

三、表现形式 象征主义主要通过象征、隐喻的手法,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倡导在写诗时尽量避免描绘事物的明确线条和固定轮廓,诗歌的整体形象朦胧暧昧,语言晦涩难解,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和深奥的玄思,其主题常常是生与死、灵与肉、静与变等哲学问题。

艾略特对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情有独钟,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隐晦曲折的显著特色。从思想内容方面看,艾略特的诗作大多表现世界大战给人类尤其是人类文明或精神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他作品中象征的多义性、暗示性,使得作品内涵意义丰富复杂、晦涩难懂,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才能把握“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如《荒原》中的“火”,在《对弈》一章中,“七枝光烛台的火焰”,是上层妇女骄奢淫逸生活的象征;而在《火诫》一章中,“火”是圣火的象征,又是欲火的象征;在《雷霆的话》一章中,“他隐身在炼他们的火里”,“火”又指炼狱之火,成为纯洁的象征。

意象主义与象征主义相比,不那么神秘莫测。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大多轮廓清晰、线条明朗,而且用词简洁,绝不卖弄辞藻。其诗歌语言大多源自生活,朴素平实。在韵律上,意象派强调诗的内在节奏,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威廉斯的著名小诗《红色手推车》颇能说明这一点。

这么多东西/依仗/一辆红色/手推车/雨水中车身/透亮/几只小白鸡/在一旁

这首诗生动地呈现了一幅平凡而恬静的乡下雨后的生活画面:一辆缀着晶莹闪亮的雨滴的红色小推车静静地停靠在一群白色的鸡旁边。这首小诗没有明确表示什么观念的东西,威廉斯只是捕捉了生活中的几个具体意象(“红色手推车”和“白色小鸡”)来客观呈现,诗人不介入情感,不主观评判。瞬间的体验就凝结在16个单词组成的寥寥数行里,这种海明威式直白而精炼的创作技巧恰恰体现了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提出的“绝对不使用无益于表现的词”的创作理念,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威廉斯的另一首诗作《诗行》也异常简约,颇有日本俳句的意味。“树叶呈灰绿色,/杯子破了,亮绿”,这首诗仿佛一幅静物速写。诗人只把眼前景象如实呈现,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冲击读者的视觉。读者读罢只意识到眼前物体的存在,而丝毫觉察不到,也无需觉察呈现此物的主体的存在。

威廉斯的诗歌理论并不系统,但他确实代表了与艾略特不同的创作思路,这使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诗歌沿着接近群众生活和现实世界、在字法上比较自然的方向发展,在打破艾略特派学院诗歌的桎梏上起了重大的作用。

象征主义和意象派都强调意象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和谐一致,都重视诗歌形式、音律的美,努力建构全新的诗意时空,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与成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就二者之间的成就比较看,象征主义又高于意象派。意象派诗人一味追求篇幅的短小和绝对的意象,以及瞬间形成的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这不仅有其明显的片面性,而且脱离现实,很难表现浩瀚的生活,在处理带有抽象哲理意味的题材方面显然不及象征主义。

[1]查尔斯·查德威尔.象征主义[M].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8.

[2]黄季英.象征主义与意象主义在中外文坛上的发展与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1,(12):43-45.

[3]徐艳萍.评威廉斯·卡洛斯·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95-97.

猜你喜欢
象征主义威廉斯艾略特
章鱼心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雷蒙·威廉斯“文化革命”观发微
妈妈的红沙发
《阿甘正传》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与英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比较研究
艾略特的蜜月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