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琳[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作 者:贾琳,硕士,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红楼梦》和《曼斯菲尔德庄园》这两部经典文学名著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林黛玉和范妮这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极为扣人心弦。她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却最终一个含恨而终,一个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文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两位中外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了其不同命运的深层原因。
(一)同为天涯沦落人。一个人幼年的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林黛玉和范妮虽然不是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但她们幼时的生活环境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寄养于亲戚家。林黛玉因为母亲亡故,外祖母贾母念其无人依榜教育,极欲接到自己膝下;其父也考虑到她体弱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故也劝她依傍外祖母家及舅氏姊妹。其后,父亲也亡故,她于是成了孤女。女主人公范妮,由于兄弟姊妹众多,父母又收入微薄,无力负担,九岁那年被送到她从不曾去过的阔亲戚二姨妈家里扶养。一个九岁的女孩,骤然离开父恩、离开兄弟姐妹,只身来到被寄养的遥远的亲戚家,幼小的心灵感到畏怯、孤独、凄苦、辛酸。就此而论,她们都是被迫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怕人耻笑了去;范妮也是做事处处得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无论是大观园也好,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也好,它们都是一个类乎“世外桃源”的所在,她们还可以受到书的熏陶和感染。
(二)对爱情都很专一。林黛玉、范妮和世上大多数善良女子一样,都把爱情、婚姻、家庭看得圣洁、美好。她们都希望找到一个自己相知相爱、平等、同追求的男子共结美好良缘。在爱情中,她们是如此的相似:她们都喜欢上自己的表哥。黛玉、宝玉是一见钟情,再加上日后的相处使他俩性情相投。更主要的是二人都有同样的叛逆性情和理想追求,他们都不愿意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毒害,是封建传统勇敢的叛逆者。事实上,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专爱主义者,真正深爱的人只有对方,他们互为故乡,互为心灵,因此,当一方失掉另一方时,便觉得丧失了生命的全部意义,林黛玉便陷入绝望而焚烧诗稿,而贾宝玉则丧魂落魄,出走家园。如果说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一见钟情的话,范妮对爱德蒙的爱情就是所谓的“日久生情”了。爱德蒙对范妮的关心和照顾是无微不至的。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关心和照顾下,使范妮深深地爱上了爱德蒙。范妮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冰清玉洁的。她默默地爱着爱德蒙,谁也未曾怀疑到她心有所属。一个有钱有势有才有貌而且赢得人人好感的青年克劳福特先生,用尽心计,而且施以厚恩大德,向她求婚。一个寄人篱下的一文不名的少女,得此天赐良缘,不啻一步登天。而且爱德蒙这时已明显地在恋着别人—克劳福特小姐。但出人意料,范妮拒绝接受。众人力劝,她也始终婉言谢绝。在爱情上,她是坚贞的,她不受财富的诱惑,以她纤弱的两肩,不卑不亢地顶受千斤万斤的压力。她的爱是有高度原则的,其志虽贫而不移。
(一)性格不同。黛玉是率真的,有话就说,受了委屈就哭,心直口快又笃实善良;黛玉是孤傲的,虽投奔在贾府,但她从不在贾母和王夫人面前邀怜取宠,而是竭力维护着自己的人格独立与尊严;黛玉是自尊的,她唯恐人们对她怀有歧视或轻薄,故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黛玉是叛逆的,她从不说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对“下人”如紫娟、香菱等也极坦诚、谦和。而范妮生性温柔、善良、谨慎、懂得忍让,有很强的自制力,无权无势、无依无靠的她只能靠谦虚、谨慎、忍让来求生存,她不敢萌生非分之想,也不敢有所流露,最多也只能忍耐着,期待着,还得处处容让着两位表姐;过于拘泥,不活泼,不坦率,她心情如何,除了爱德蒙没有人识别,她的高兴是属于那种不声不响的、深沉的、胀满心房的高兴。范妮平时话就不多,当她感受强烈的时候,往往更不想多说。
(二)人生观迥异。显然,林黛玉持有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寄居于公侯之家,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孤苦伶仃的飘零之感却始终或隐或显地伴随着她,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感伤基调。她饱读诗书却生活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偌大的贾府里,除了宝玉,她找不到真正的朋友。虽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却不便大胆表露,明知希望渺茫却愈发情坚意定,其任情任性的风格和离经叛道的言行与壁垒森严的封建大家庭格格不入。黛玉的一生就这样为哀愁和痛苦所充盈,其凄婉哀愁的诗句,正是她悲观的人生体验的证明。黛玉的早夭即为她孤寒凄寂的人生画了一个“冷月葬花魂”的句号。
在英国的范妮,同样也寄人篱下,但拥有与林黛玉不同的人生态度,乐观地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爱情。范妮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下级海军军官家庭,她十岁那年,姨父托马斯爵士家将她收养。在这个贵族家庭里,她得到了温饱和舒适,却仍难免有寄人篱下的伤感和身处异乡的孤寂。大表哥和两个表姐对范妮的态度,使她觉得自己很卑贱,唯有二表哥爱德蒙对她关心尊重,向她灌输美德和知识。这对表兄妹从小推心置腹,结下了特殊的深厚情谊。他们成年后,爱德蒙一度爱上了牧师的妹妹克劳福特小姐,而这位小姐的弟弟又单方面的热烈追求范妮,这都使范妮痛苦万分,她觉得那姐弟二人的感情虚浮浅薄,于是她以温和而坚决的态度维护了自己的信念和爱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克劳福特姐弟逐渐暴露出卑劣的人格,范妮的大表哥和两个表姐则因贪图享乐、轻视道德而自食其果。爱德蒙转而求婚于范妮,使她得遂夙愿。
(三)结局截然不同。宝黛之恋、范妮和爱德蒙的爱情分别是两部小说的主线。恋人们也都历经各种磨难和考验:黛玉有“金玉良缘”之阻,范妮有克劳福特小姐之碍。除了这明显的阻碍之外,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世、家境等等。但是黛玉和范妮都有了突破,冲出了世俗的藩篱。黛玉摆脱了“金玉良缘”的阴影,坚守“木石前盟”对宝玉“题帕定情”,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宝玉被使了调包计娶了宝钗,林黛玉终于含恨而终。而范妮则冲破了世俗婚姻观念,坚信真爱才是婚姻的基础,在爱德蒙被克劳福特的虚假面具蒙蔽时,以乐观的态度选择默默的守候,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尽管范妮和爱德蒙门不当户不对,最终喜结良缘。
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正值大清帝国的“康乾盛世”,但也是整个封建制度的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失去了它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其必然衰亡之势日益显露,整个社会恰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一般:“外面的架子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可以说是林黛玉人生悲剧的时代背景,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形象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代表了进步的社会力量。林黛玉形象的诞生,又与曹雪芹的身世和创作思想密切相关。曹雪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在清政府中担任要职,声势显赫并享尽荣华富贵,但衰败的祸根无声地滋长,后遭抄家,一蹶不振。由富贵繁华跌入潦倒困顿,带给曹雪芹的不只是惨痛和惊惶,更多的是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切反思。因此,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的是作家对封建官僚家庭内部荒淫无耻生活的无情揭露与批判,是对宝黛不谈“仕途经济”、不思利禄权势品质的赞赏,是对宝黛争取恋爱自由又难以婚配的爱情悲剧的哀叹,是对大观园众女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人生命运的惋惜,“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因此在《红楼梦》中,一切都归于毁灭和死亡,最后只“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曹雪芹的这种悲凉之感投射到林黛玉身上,便是其情感和生命为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所扼杀的悲剧。随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伤哀叹,黛玉的青春韶华、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全部幻化为烟云。
简·奥斯丁生活与创作的年代,正是英国女性小说家崛起的时代。这些女性作家不仅继承了理查森的感伤主义小说传统,而且还发展了如风俗小说和哥特式小说等题材类型,在“小说传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范妮·伯尔内为代表的女性风俗小说家所确立的“说教传统”对她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曼斯菲尔德庄园》正是在“说教传统”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并被视为简·奥斯丁最保守的作品,范妮与爱德蒙喜结连理也说明作者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支持。奥斯丁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思想也对《曼斯菲尔德庄园》创作和女主人公的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奥斯丁的一生大半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传统思想与习俗比较顽固的英国乡村,奥斯丁的生活圈子主要是乡村的中等阶层,她本人过的是正如她书中描写的中产阶级妇女的悠闲生活。较为悠闲富裕的生活环境使奥斯丁得以阅读很多书籍,并能够和她的姐姐卡桑德拉走亲访友,参加乡村舞会和其他社交活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简·奥斯丁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平凡生活的各种情感与感受,不仅诠释了爱的本质,演绎出爱的真谛,更重要的是作者真实地表达了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林黛玉和范妮两位女性形象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塑造她们形象的作家——曹雪芹和简·奥斯丁所处时代、人生经历和创作思想的不同造成的。曹雪芹和奥斯丁依据个人的时代体验和人生感悟,分别塑造了林黛玉和范妮这两位女性形象,借以表各自的时代心声。时代在巨变,在中西方文学史上,林黛玉和范妮两位女性形象却像恒星样闪烁文学夜空,持久光亮,她们成为中西文学中散发着异香的奇葩。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曹雪芹著.脂砚斋主人评点[M].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7.
[3]任明华.林黛玉[M].北京:中华书局,2006:249.
[4]奥斯丁著,秭佩译.曼斯菲尔德庄园[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5]朱虹.奥斯丁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6]方平.三个从家庭出走的妇女[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7]赵志义.简·奥斯丁创作动因的现代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8]杨素娟.一个完整的女性艺术世界——评英国19世纪三位女小说家[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