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月诗文中的人格魅力

2012-08-15 00:42王金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四川宜宾644003
名作欣赏 2012年14期
关键词:行香子诗文庄子

⊙王金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 宜宾 644003]

作 者:王金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中,月,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象,标志着时间的变化,更是一种文化意象,承载着古人及至今人的情感寄托。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文中亦出现了许多咏月的诗篇或诗句,他或以月为时间标识,或以月来营造意境,或以月作情感寄托,或以月表人生感悟。月意象频繁而鲜明地出现于苏轼诗文中,它承载着苏轼的文学修为、人生体悟、生命感思和美学追求,更从多角度呈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本文则从此一角度出发,选取苏轼的咏月诗文①,从三个方面:真情的生活体验、闲忙的人生透悟、哲思的审美观照来揭示苏轼的人格魅力,旨在从微处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一、“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真情的生活体验

苏轼作为宋代标志性的人物,其诗文不仅流动飘逸,而且悲欢喜怒、好善求真之性情亦呈现于其中。元好问曾评价苏轼说:“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②确然。苏轼之真,不止于对俗务之真,更多地体现在对生活之真体悟,对天地万物、自然景致之真体验上,即使对一轮明月,苏轼亦倾注了其深深的情感。

在苏轼的咏月诗文中,有失意时面对明月被遮或月残不盈的无奈:

《西江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有恨无人省。

有送别时新月如愁的伤感:

《昭君愁》: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有悼念亡妻时明月如冰的凄楚:

《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还有久别重逢,不必“千里共婵娟”的无限感慨:

《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以上诗文中,明月似乎像一个见证者,苏轼将人生的况味统统倾注于月亮,明月与他共同分担着悲伤、离愁与失意,似乎明月能够理解他,能够在彼时彼处无原则地陪着他遍尝人生的种种滋味。“人生几度凄凉”,然个中感喟惆怅于苍茫天地间不过倏忽一瞬。所以,苏轼的笔触不会只停留于这些负面情绪之下,更多的时候,他是给予月亮以欣赏和怜惜的。有时苏轼会觉得明月像个有灵气的人儿,在诗人失眠或蓬舟送别时会探头进来瞧瞧:

《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而很多时候,明月是苏轼静赏自然时,翰墨诗文的优美图卷中不可缺失的角色: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永遇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永遇乐》: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行香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行香子·过七里濑》: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虞美人》: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醉翁操》: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西江月》: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破琼瑶。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明月意象是偏于静和柔的,意境也偏于清丽,极具水墨画感,即使意象简单叠加,也能勾勒出十分具有诗意和画意的意境,如《行香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未作细描,却颇具画面感:明月掩映清湖,江边垂柳拂岸,游云似去还留地在陇头上轻浮。一幅清丽的静夜江月图便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苏轼咏月,一诗(词)一画,清丽空灵。这正是苏轼所追求的精神世界:静谧、纯洁、幽美,不容有一点杂质掺进。此境界,唯东坡独有。

这种对月的把握,生发于苏轼对自然之深切体验和亲密接触,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高度的精神契合。这也正是苏轼自然观的一种体现:物我合一至平淡自然。这既是苏轼的审美追求,更是其人生修养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忙的人生透悟

清人张潮曾云:“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③“闲”,非无所事事,非无所癖好,非无所交游。“闲”,是一种人生状态,是纷扰中拨开的一线光亮,是内心的清醒与行世的自处无碍。“闲”下来,方能真正了解自己,方能看清俗世中被忽略的最珍贵的东西。古来“闲人”不少,陶渊明是,苏轼亦是。苏轼有一名篇——《记承天寺夜游》,集中体现了苏轼闲忙的人生透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文章写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文章篇幅短小,但意境清幽,堪称小品文中的精品之作。全文以月夜为背景,围绕“闲”字展开心绪,悠扬心曲。

全文字眼为“闲”,“闲”而不眠,“闲”而寻人,“闲”而散步,“闲”而赏月,“闲”而乐月,“闲”而思月。“闲”中品得自然之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闲”中悟得人生哲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斯美景,却只有两个“闲人”观赏而已。这“闲人”既是因贬而得闲之人,更是冷漠功名而流连自然光景之人。在这样的夜,松柏清影相交,明月流光如洗,天地万物相融,悲欢荣辱消弭,一切杂念被融解于这深广幽寂的夜色中。诗人在自然的净化中,参透了人生,正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唯有宠辱不惊,方能笑对人生。

三、哲思的审美观照

苏轼杂取百家,熟稔儒道佛三家,而其文艺思想和性情风度亦多受三家影响。在咏月诗文方面,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明月意境体现出的更多的是道家情怀,时时处处透露着道家之风韵。这是政治祸因、现实处境以及苏轼内心自我调节的结果,由外而内,由功外事转向了内在道德的提升,正如周裕锴所说:“当诗的政治功能因诗祸频仍,文网森严而趋于幻灭之时,诗的‘明道’与‘见性’的道德功能自然就升到首位。”④

《前赤壁赋》可以说是苏轼道家思想的一个集中呈现,尤其文中关于水月的一段论述,正是源自道家“齐物论”的思想。庄子认为:“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盈,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⑤而苏子曰:“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指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万物始终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皆无尽也”,这种思想同样源自庄子:

《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之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苏轼受庄子的沾溉,透悟了人生不能永恒却可以与万物循往无边的真谛。同时也勘透了在短暂的人生里,该如何面对挫折、失意与困顿。苏轼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天地之物各有主,即使生老病死、穷达贵贱,人力未必能左右,庄子即云:“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⑥所以,面对失意,遭际落魄,不必悒郁其心,让那些不愉快的事冲扰内心的平静,要以平和冲淡的心对待一切,即如庄子所云:“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⑦

故面对清风朗月之美景,苏轼忘怀了得失荣辱,寄情于山水之间,望明月而感发,揉清风而淡远,视流水而洒脱,苏轼已从失意中解脱,将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提升到了宇宙本体的高度,于天地间逍遥,与万物共融,任情任性,随缘放旷。苏轼与明月融一、与万物融一的情怀不止于《前赤壁赋》,前文提到的诸多诗句,如:“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行香子》);“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醉翁操》),等等,也都有体现。苏轼的这些咏月诗冷峻空灵,显示出苏轼浑化无迹、空明澄澈的感悟和明心见性、触物流思的体验。

苏轼的咏月诗透露了作为诗人和作为哲人的东坡,他内心的清灵和道德的提升,他真诚地以明月为友,从月中感触生活,从月中体悟闲忙,从月中品味淡远,在咏月的过程中,苏轼的人格亦得到彰显,其人格魅力必将永亘千古。

① 本文所谓的咏月诗文非独指专咏月的单篇诗文,亦指苏轼其他诗文中涉及到的描写月的诗句或文句。

② (金)元好问:《新轩乐府引》,见《遗山先生文集》卷36,《四部丛刊》本。

③ (明)张潮:《幽梦影》,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7页。

④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42页。

⑤ 《庄子·秋水》篇。

⑥⑦ 《庄子·德充符》篇。

[1](宋)苏轼著,(清)龙榆生校笺.东坡乐府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李之亮注译.唐宋名家文集·苏轼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

猜你喜欢
行香子诗文庄子
《行香子》朗读脚本设计
《行香子》词调价值
走遍万水千山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行香子·夜雨
行香子·凤雏庵千年银杏树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