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致翔
京剧服装俗称“行头”,属于京剧舞台美术范畴。它同布景、道具、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等元素,共同为京剧演出服务,在整个京剧演出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塑造角色外部形象方面,京剧服装素有“角色的第二皮肤”之称。
而从美学的高度与深度,对京剧服装的审美特征进行系统化研究,则有助于京剧服装设计与应用的理论提升与实践提效。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京剧服装的管理实践与理性思考,对京剧服装的审美特征这一重要美学命题,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京剧服装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民族化。
民族化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文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京剧作为中华民族戏曲的代表,其民族化审美特征乃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作为京剧舞台美术的重要元素之一,京剧服装同样以民族化作为智力支撑与动力之源,也作为一大亮点与支点。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京剧服装的民族化审美特征,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据专家考证,京剧服装是以我国明代汉服为基础的,其民族化的艺术基因十分丰厚。无论是蟒、官衣,还是褶子、帔等等,均为长身、宽腰、大袖,与汉服传统的审美特征相同步。而服装上面所绣的龙、凤、仙鹤、花卉等等,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审美特征。特别是八卦衣,上绣八卦与太极图,均与我国民族传统的《易》文化和道教文化密切相关。即使梅兰芳大师创始的“古装”,也系根据中国画中所描绘的中国汉族古代妇女的服装而加以发展变化,同样不离民族化的基本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民族化的确是京剧服装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京剧服装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它的写意化。
写意化是所有中国艺术的共同审美特征,它与西方艺术写实化的审美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所谓“写意”,源于中国绘画,俗称“粗笔”,指的是纵放的画法,即通过简练笔墨,画出物象的形神,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向,与“工笔”相对应。后泛指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神似的审美特征。
京剧服装的写意化审美特征,往往通过夸张、虚拟、象征、装饰、图案等艺术手法得以具体体现。在这方面,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服装的颜色,就有着各自不同的象征性寓意,蟒,就分上五色(红、绿、黄、白、黑)和下五色(粉红、深蓝、湖色、紫、古铜色)共10种颜色,其中黄色象征帝王、黑色象征刚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又如“富贵衣”,就采取夸张之法,以黑色褶子上补缀多个杂色绸块,表示衣服破烂,用以表现暂时穷困、来日显达。再如服装上所绣的图案,也富有象征寓意:帝王服绣团龙、文臣武将绣独龙。
由此可见,写意化也的确是京剧服装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京剧服装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它的规范化。
所谓“规范”,指的是标准、法式、规矩。京剧服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逐渐形成并确立了严格的规范,故业内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意思是宁肯穿破旧一点的服装,也不可穿错服装,必须严格遵守规矩。这种规范化,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服装。例如褶子,就分男褶子,为大襟大领,长到脚,并分颜色,落难小生或贫穷书生穿黑色男褶子,老生则穿古铜色褶子。而女褶子又分大襟、对襟与花色、素色等等,老妇人穿大襟素色褶子;小姐穿对襟大领绣角花褶子;贫妇则穿小领青色褶子,上绣边花或滚边,成为“青衣”行当的由来。另外还有武生褶子和小生褶子,各有不同特点。
另一个方面是特定角色的特定服装。例如罪衣为罪犯所穿;道袍为有道术或有军事谋略的人物所穿。
由此可见,规范化同样是京剧服装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