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之路——基于黑龙江省的创新与实践

2012-08-09 09:25李粤滨李友华
关键词: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

李粤滨 李友华

(1.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黑龙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具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同时指出:“增强国有农场在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是什么?邹积慧(2011)立足于黑龙江农垦现状,论述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内涵,提出其具有一般现代化大农业的特质,是现代农业的延伸、拓展与提升。黑龙江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就是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以世界级国际化农业集团为样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瞄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用好国内国际两方面人才,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能力,有力地带动周边农村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道路。

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是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其本质就是“大”。黑龙江的创新与实践表明了现代化大农业就是以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为支撑的富裕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黑龙江省委提出了绥化市要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大农业。这表明,黑龙江已步入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之路。

一、积极推进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合作建设,支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坚持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引领,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为抓手,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极推进“四大”建设,支撑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一)构建大水利,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基础

水利是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推进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以加快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化工程建设为重点,大打大兴现代化水利攻坚战,为实现“以水富农、以水兴业”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所谓大水利,就是在水利建设中规模大。具体表现为:投资力度大、资金多、增资快;投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投资项目多,突出重点,全面建设;投资效益显著,在推进水利化和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

1.水利建设投资多,投资增长快。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举全省之力大兴现代水利,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前所未有,详见表1。

表1 黑龙江省2007—2012年水利投资及增速表

2011年投资157亿元,比2007年的28亿元增加了129亿元,增长了460%。预计到2012年,投资额将达到180亿元,为2007年的6.4倍。从2008年到2011年,投资总额达458亿元。

2.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拓宽。水利建设是基础性建设,涉及全民。黑龙江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快速增长,以2010年为例,详见表2。

表2 黑龙江省2010年水利投资多元化结构情况表

从表2可知,中央投资不足40%,地方各级投资已达到60%,特别是社会融资已达到15%以上。

3.突出重点,多项目的全面建设。2008年以来,全省共投资458亿元,新建、续建411项工程,其中超亿元的大项目78项。开展了六大项水利建设:一是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工程;二是重点防洪工程;三是控制性枢纽及重点水利工程;四是建设“绿色能源”工程;五是关注民生水利工程;六是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二)普及应用大农机,提高现代化大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普及应用大农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广泛地、大范围地、大面积地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多产业、多环节地应用农业机械;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物流业等各行业都应用农业机械,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二是普及应用大马力农业机械,加快装备大马力农业机械,这样既可以提高机耕质量,有利于深松、增厚土壤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及其理化状态,又可以大大缩短播种期和收获期,使生产效率高,作业质量好,经济效益明显。如凯斯120收获机,20小时可收获大豆1 420亩(1亩=0.066 7公顷),收获玉米1 200亩。

黑龙江省围绕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线,加大了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应用四大农机新技术促进增产。一是充分发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增产抗灾优势,确保粮食的高产稳产,预计2012年推广应用等离子体处理技术面积新增1 000万亩,建立示范基地10~15个;二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2012年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299万亩,并建立以机械深松、秸秆覆盖、机耕少、免耕种、病虫草防控等技术为主的耕作模式;三是推广玉米收获机5 000台,使玉米机收程度达到40%,同时以玉米机械收获为基础,探索秸秆处理、整地和播种等配套农机具作业模式,以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四是实现在水稻钵体育秧机械插秧技术新突破,2012年扩大水稻生产区试验示范钵体育秧机械插秧试点范围和面积,探索新型水稻机械化的新技术模式。

2011年,全省农村农机总动力达到3 400.7万千瓦,比2007年增长47.3%,与2007年相比,180马力以上拖拉机、千万元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分别达到3 784台和558个,农村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7%,比2007年提高7.3个百分点。

(三)积极推广大科技,拓展试验示范基地,促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点。科技不仅仅提升粮食产能,更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黑龙江省非常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实践,增加科技投入,抓种子工程、抓技术推广、抓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从而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贡献已达61.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全省良种覆盖率超过98%。推广大科技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实施良种化工程,促进增产增收。黑龙江省从2003年开始实施良种化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围绕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选育新品种254个,引进和创造各类种子资源5 914份。黑龙江省选育的优良品种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98项。良种覆盖率及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90%。

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强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黑龙江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的工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依据有关法规,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制定了黑政发[2008]41号文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实施意见》,科学地发挥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的转化,有力地支持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三是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园区,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回顾与农业现代化有关的试验示范有三次大的举动。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牵头设立的湖南桃源县、河北栾城县、黑龙江海伦县三个现代化农业试验区,主要目的是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探索路径。第二次是21世纪初,由黑龙江省提出建设并得到中央批准和支持的“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化农业综合试验区”,这次试验区的特点是范围大、投资大、综合性强、目标多元化,核心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第三次是围绕现代化大农业而开展的试验示范,这次是自下而上的、自愿开展的试验示范,黑龙江省垦区和广大农村都开展了现代化大农业的试验示范,绥化市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计划用3到5年时间,投资6亿元,沿8条主要公路打造千公里现代化农业示范带,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开展大合作,变革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化大农业稳步前行

从分散走向集约,从小生产走向大合作,是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黑龙江省广泛地开展大合作,促进了垦区、农林以及金融、农机、水利、科技、畜牧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坚持依法、自愿、互利、有偿原则,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了适度规模经营,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提高了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到2011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发展到2.1万多个,位居全国第7位。

黑龙江省有66个县(市区)的528个村与垦区105个农场开展了合作共建,为周边农村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其中代耕、代种、代收面积已达4 000多万亩,农民受益甚多。场县共建规模基本上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区)和农场。黑龙江垦区已跨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与俄罗斯签订协议,为俄代耕、代种、代收5 500公顷土地。绥化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4 534个,吸引了30多万农户加入,累计助农增收25.8亿元。

二、现代化大农业引领黑龙江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更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与建设的内容与任务。

(一)黑龙江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黑龙江省是国家商品粮这在基地,粮食生产收入构成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的收入水平。粮食增产与农民收入提高同步进行,详见表3。

表3 黑龙江省2007—2011年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情况表 单位:亿斤、元

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也不断提高,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590.70元,2011年比2007年(4 132.3元)提高83.7%,全国排名由2007年的第12位上升为第10位。

(二)黑龙江垦区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粮食增产,职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

黑龙江省农垦是现代化大农业的缩影,机械化程度高,产业体系发展完善,粮食增产显著,农场职工家庭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详见表4。

表4 黑龙江省2007—2011年农垦粮食与农场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增长情况表 单位:亿斤、元

随着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垦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2011年收入比2007年增长了1倍多,垦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2平方米。5年累计投资263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 053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 932万平方米,22.3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垦区城镇化率达到80%,农垦九三分局城镇化率已超过90%。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开展面达到100%。2011年共投入帮贫资金2.62亿元,落实就业、创业致富项目233个,超过80%的困难和低收入职工实现了脱贫脱低致富。

(三)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中关注民生,走共同富裕之路

黑龙江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脱贫致富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起来抓,把实现富裕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来抓。黑龙江省以发展经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把贫困人口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不断加大投资力度。10年来,共投入资金89.8亿元,其中项目扶贫资金34.2亿元,整合各类社会资金55.6亿元,以项目扶贫作为重要手段,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10年前农村贫困人口为373万人,到2011年减少到183万人,降低了51%。贫困发生率由2001年的20.7%下降到2011年的10.6%。二是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住房砖瓦化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分别增长了3倍、1.7倍和1.5倍。三是贫困地区基础建设明显改善。贫困村公路里程、有线电视数量、程控电话数量、饮用自来水户数,分别由2001年的1 200公里、32万户、33万户和31.4万户,增长到2011年的8 900公里、125万户、64.8万户和94万户,分别提高了6.4倍、2.9倍、0.6倍和2倍。四是贫困地区的社会事业不断加强。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1年的94%上升到100%,村级医疗诊所由2001年的15%上升到80%。五是贫困县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23个贫困县的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农业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0.35万元、6.1亿元和59.2亿元分别增长到2010年的1.1万元、28.2亿元和178.2亿元。粮食产量、畜牧业产值分别从2001年的114.3亿斤和53.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63亿斤和239.4亿元。

[1] 李友华.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4.

[2] 邹积慧.论发展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3):26-33.

[3] 张春英.四大农机新技术促增产[N].黑龙江日报,2012-03-16.

[4] 由天斌.力保农业用种量足质优[N].黑龙江日报,2012-03-15.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