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浩歌激荡渭水畔
——记快速发展的宝鸡秦源煤业有限公司
文/本刊记者
秦源公司是宝鸡市政府与徐矿集团合作,于2003年12月在宝鸡戚家坡煤矿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煤炭企业。矿区位于宝鸡市陇县与千阳县交界处,距宝鸡市60公里。组建以来,公司坚持开放融入、创业创新、做大做强的发展思路,牢记使命,艰辛创业,使一个原本只有年产15万吨,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的地方小矿,发生了化蛹为蝶的历史巨变,基本建成安全高效、数字化、现代化矿井,年产能力达到140万吨。先后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单位、江苏省国资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在陕投资优秀企业、宝鸡市功勋企业等称号。
渭河,又称渭水,全长800余公里,属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南有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自汉至唐,皆为陕西关中漕运要道。
渭河流域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上演了无数传奇故事。相传姜子牙垂钓渭水,与周文王相遇,从此,君臣携手,开启周朝八百余年江山。
新千年以来,一桩精彩的跨区域“联姻”正在渭水河畔上演——在苏陕对口协作以及徐矿集团战略西进中孕育而出的宝鸡秦源煤业有限公司,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优异的业绩,成为徐矿集团“陕甘版块”的重要一极,成为苏陕能源合作的成功典范,在渭水河畔续写着传奇。
可以说,秦源公司是徐矿集团顺应苏陕经济合作大局,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在破解资源枯竭之困、谋划拓展产业布局上,在陕西布下的一枚“棋子”,构建的一个平台。秦源,注定要在百年徐矿发展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资源,是煤炭企业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经过一百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徐矿集团徐州本部煤炭资源日趋枯竭,剩余可采储量不足3亿吨,这对徐矿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很大制约。徐矿是全国唯一资源枯竭且无资源接替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煤炭部曾考虑让徐矿在河南永城进行资源接续开发,江苏省为此投资8000多万元,拟在永城建接续矿井。煤炭部撤销之后,矿区下放地方管理,河南省退还了江苏省的所有投资,独立开发永城矿区资源。徐矿在河南的资源拓展受阻未果。
2000年之后,徐矿集团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谋求域外拓展,要求各单位积极寻求接替矿井。
当时,徐矿集团张集煤矿随着采掘的延伸,煤炭产量逐步下降,效益不断下滑。张集矿5000多名职工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这一严酷现实,时任张集矿矿长的孙海果断决策,积极谋求参与西部富煤省区煤炭资源开发,提出了“五年再造一个新张集”的宏伟目标。为此,矿领导一班人进内蒙,入山西,踏戈壁,跨高原,多方考察调研,四处寻找商机,最终将目标锁定在陕西省宝鸡市戚家坡煤矿。
徐矿选择戚家坡煤矿进行合作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戚家坡煤矿资源富足,探明总储量7324.8万吨,煤层赋存稳定,平均厚度8.0米,开采条件较好,属低瓦斯矿井。同时,戚家坡煤矿的人员较少,员工共600多名,负担相对较轻。二是宝鸡市煤炭资源开发不足,包括戚家坡煤矿在内的两个地方小煤矿年产量只有50万吨,而宝鸡市作为陕西省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年需煤炭总量在1000万吨以上。煤炭资源的拓展空间很大。三是宝鸡地区紧靠陇海线,交通便利。同时,宝鸡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和徐州地区较为接近。
对于戚家坡煤矿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规划提升产能,由15万吨扩充到45万吨。但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缺乏,一直到2002年,产能仍然徘徊在15万吨左右。加之国家在对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时明确指出,将限制年产量不足30万吨小煤矿的开采,这使该矿面临的前景十分窘迫。宝鸡市遂决定将戚家坡煤矿向外挂牌招商,合作开发矿区资源。在与徐矿的接触谈判中,徐矿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以及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整体优势,深深吸引了对方,加速了双方合作的步伐。
2003年12月底,双方合作成立了秦源煤业有限公司。这一战略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开启了徐矿战略西进的崭新局面,成就了一段苏陕能源合作共赢的佳话。
秦源公司组建之后,在时任董事长孙海的组织指挥下,马上投入资金进行矿井改造,全力以赴开拓创业。他们勤恳的创业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规范的企业管理、高效有序的办事节奏,深深感染了戚家坡煤矿本部的干部职工,赢得他们的信赖,加速了两地职工之间的相互融合,为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徐矿集团战略西进的“桥头堡”,秦源公司发挥了很好的战略孵化作用。借助秦源这个平台,徐矿集团在陕西衍生出多个企业,参与多项能源产业建设项目——重组北马坊煤业公司,成为秦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年产500万吨的郭家河煤业公司,成立中宝矿产资源勘探公司,此外,投资建设光伏和煤化工项目。目前,郭家河煤矿已建成试生产,煤化工项目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在稳步推进。
在秦源公司许多人的记忆中,合资之前的戚家坡煤矿井下巷道采用木棚支护,两道基本是爬行而走,主斜井采用矿车提升,矿井供电、排水、通风防灭火系统十分脆弱,地面生活条件较差。而现在的巷道经过两次拓展,高达3.5米,宽达4.5米,矿井机械化、数字化、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一流。
创业即意味着艰辛。秦源公司巨大变化的背后,是秦源人不忘使命、激情创业、奋力开拓的艰辛付出。
成立伊始,秦源公司即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的总体发展思路,以扩能改造为中心,投资2.3亿元,同时启动了90万吨扩产、140万吨技术改造两个项目。
然而,异地办矿困难重重。秦源公司起步创业时遇到的艰难是全方位的,挑战是空前的。在秦源公司董事长董正坤的记忆中,企业起步阶段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职工的思想观念问题。
客观而言,戚家坡煤矿本部职工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相对较为保守,大局意识较弱,合资初期,部分人员有些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加之双方员工由于文化理念、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难免会有冲突与碰撞。因而,统一思想、加速两地职工的相互融合非常紧迫。
“企业发展的好坏关键在领导”,董正坤说,“两地领导之间始终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这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基础和保证”。
在矿井的改扩建过程中,公司领导层处处以身作则,在各项重点工程现场跟班协调指挥,哪里工程吃紧,就出现在哪里;哪里出现困难,就在现场解决,不分昼夜地工作。领导层以这种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职工,统一了职工的思想,唤起了大家的激情,凝聚了创业发展的力量。
秦源公司大规模矿井改扩建工程起始于2004年初,徐矿集团要求秦源公司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然而,按常规,将一个生产系统能力差,排水、供电设施简陋的小煤矿,改建成年产9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至少得三年以上的时间。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公司成立地面与井下两个指挥部,董正坤担任工程总指挥,协调指挥工程进展。全体干部职工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以空前的激情投入到这场攻坚战中。
为了保证工期进展,工程指挥部建立完善了基建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坚持处理问题不过夜,按进度施工不动摇,各项重点工程采取挂图作战,找到各工程的“结点”和“关键点”,协调工程进展,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和时间。
由于原戚家坡矿的地质勘探资料及矿井建设设计资料不完备、不准确,给施工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当时遇到的困难太多了,可能一天一夜也说不完,最典型的难题是出水”。提到矿井改扩建时遇到的艰难,秦源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军利如此感慨。
刘军利现在仍然清晰记得当时两次典型“出水”事件。一次是当主斜井延伸到70米左右时,遇到流沙层,水特别大,无法前进。另一次是500皮带运输石门突发水患,涌水量达每小时80立方米,远远超出地方水文资料记载,整个工作面被淹。
在突如其来的困难面前,秦源人沉着冷静,科学应对,借鉴其他矿区的成功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解决了出水难题,为工程“抢”出了时间。生产系统从安装到试生产只用了38天,综采工作面安装只用了22天,而且一次性运转成功,当月产量达到5万多吨。
在煤巷掘进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是:8米厚的煤层,沿底板掘进,煤层松软破碎,“煤炮”频繁,卡钻严重,巷道压力大,巷道掘进被迫停止。为了解决这一全新课题,矿领导带领煤巷掘进技术攻关组连续数天盯在井下,对掘进巷道地质情况、支护参数、矿压参数实行动态监测、监控,在顶板是煤的条件下,首次采用“三心拱”断面形式,利用锚索锚杆锚网喷浆支护和综掘机进行作业,攻克了掘进难题,降服了这只开拓之路上的“拦路虎”。
地面土建工程2005年2月下旬才正式开工,要求8月份全面完成,工期紧,任务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设计滞后导致一些关键工程迟迟不能开工,一些图纸与现场不符,不能满足施工要求。
秦源人开始了与时间赛跑。公司一方面派人到设计院蹲点催要图纸,同时在征得设计院同意的前提下自行设计和修改与现场不符的图纸,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设计滞后给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施工中科学安排工序,实行重点突破,使设备安装与基建工程同步进行,强化协调监督,24小时作业,保证了关键工程的进度,到8月份全面完成了37项土建工程,一次性通过竣工验收,创造了全国同类工程的一流速度。
在使命的感召和信念的支撑下,秦源人干群一心,戮力同行,跑赢了时间,创造了令人骄傲的“秦源速度”,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在年产15万吨的小矿基础上完成了年产90万吨的改扩建主体工程,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2009年,又完成了年产140万吨矿井技改项目,改写了宝鸡无大矿的历史。
“我们外出创业,代表的是徐矿,一定要把徐矿的精神风貌带出来,把徐矿的旗帜扛起来,把徐矿的品牌形象树起来,为徐矿的域外拓展打造平台,赢得更多机会。这也是我们创业的最大精神动力”。回顾创业历程,董正坤如此感慨。
井下安全文化长廊
原煤筛分系统
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秦源公司董事长董正坤说,秦源就是在创新中发展壮大的,无论在合资建企的谈判、矿井的改扩建、资源的进一步拓展开发中,还是在科技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安全生产与管理、企业理念与文化的构建上,都是在创新中找到方法和手段,在创新中寻求突破的,从而使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日趋凸显。秦源公司近十年经历的激情创业历程,谱写的磅礴跨越篇章,靠的就是创业创新。
的确,创新是秦源公司的灵魂,已融入秦源人的血脉,成为一种铸魂立业的文化,推动秦源走向卓越。
“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煤炭生产由采掘头面多,占用设备多,使用人员多的外延扩张式向采区布置合理、生产工艺先进、装备精良适用、队伍精干高效的内涵发展式转变”。在构建企业高效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公司领导层高屋建瓴,思想统一,意志坚决。
公司坚定走机械化、自动化综合开采之路,以此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将原来两个采煤面、四个掘进头生产改为一井一头一面的生产格局。优化工作面设计,提高“三软”煤层大倾角放顶煤工作面生产能力,工作面长度由原来的120米提高到180米,月产稳定在14万吨左右。采用国内外先进采煤运输设备,实行液压支架、采煤机、工作面运输机的三机合理配套。工作面电气设备采用高电压、大容量的组合式控制开关,运输系统能力富余配置,满足了生产需求。职工作业时间由原来的10多个小时缩短至6~7小时。
公司属“三软”、大倾角、易自燃矿井。公司集中科技资源进行攻关,先后攻克了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防灭火技术、大倾角特厚煤层综合放顶煤技术、三软煤层支护等技术难题。这些科研项目先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宝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秦源公司一贯注重创新安全管理,在苏陕两省国有煤矿首家探索实施了“科技+素质”的安全管理模式,即:采用先进技术防范自然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威胁,应用先进设备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实施全员素质工程,提高矿井安全水平。
公司通过数字化矿井建设,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炭开采安全难题。近年来,分批建成了矿井KJ90安全监控系统、束管监测系统、变电所自动控制系统、综放工作面集控系统、主扇风机自动控制系统、通风仿真系统、地面原煤筛分集控系统、矿井人员定位系统、井下语音广播系统、安全入井考试系统等,井上下固定岗位无人值守,井下作业人员从438人减少至300人左右,实现了减人提效保安全的目标。在2010年中国第三届矿山自动化研讨会上,公司的数字化经验在大会作了介绍,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
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和安全意识方面,公司采取长短期培训、职业技术教育、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等形式,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同时,坚持数年开展职工岗位行为规范教育、技能比武、合理化建议、安全承诺等活动,培育了一支“安全管理境界高、安全管理能力强、自主保安技能硬”的队伍,矿井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已实现安全生产6周年。“科技+素质”的安全管理模式已在陕西省国有煤矿和徐矿集团推广。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秦源公司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重塑和构建,创新文化管理,致力于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用文化力提升发展力,增强竞争力。
公司秉承徐矿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厚重周秦文化,进行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构建了具有秦源特点和适应发展战略的价值理念体系。在升华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整合培育了一系列与发展战略配套的企业文化理念,比如,“一言九鼎、诚信秦源”的道德理念;“提升成长能力,真诚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安全高效,珍爱生命,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的安全理念;“MCI管理”的管理理念;“事情没有大小、要干就要干对干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执行理念等,大力培育敢于负责、讲究效率的工作作风,层层落实责任,逐级兑现目标,为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导向。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秦源公司党政领导层深刻认识到:只有构建起和谐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才能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因而,在多年的发展中,秦源公司以建树“绿色秦源、文化秦源、安全秦源、和谐秦源”为目标,着力构建企业与职工、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与环境三重和谐关系,真正实现各方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共赢发展。
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秦源公司以打造“幸福秦源”为目标,全面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提高各项福利待遇,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合资初期,公司把善待来自四面八方的职工提到保证公司持续发展的高度,千方百计解决职工困难,妥善解决了职工普遍关心的医疗和养老问题,统一提取了住房公积金,在宝鸡市首家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凝聚了人心。
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建设惠民工程力度。对矿井运人系统进行改造,安装了井下乘人索车,建成顺槽运人卡轨车,职工可以轻松地到达生产区域和快速升井。投入2600万元对职工食堂、宿舍、浴室等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新建3栋宿舍楼,职工宿舍配设卫生间、电视宽带等,实施了公寓化管理。职工休闲旅游实行常态化,每年组织大约200名左右员工外出旅游或休息疗养。每年免费为职工体检,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资料。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大幅提高职工收入,合资之前,职工人均年收入只有8000元左右,2011年突破9万元,比2008年增长50%,随着收入的增加,许多职工购买了私家车,矿区交通十分便利,驾车1小时之内就可到达宝鸡市,3小时可到西安,闲暇时间,许多年轻人驾车到城里休闲、放松。此外,公司广泛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等帮扶活动,经常举办文艺演出,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新党员宣誓
公司职代会
职工安全签名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履行社会责任。2006年以来,公司年上缴各种税费13亿多元,接纳和带动地方4000多人就业,同时还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仅运输业每年收入就达亿元以上,支援当地新农村建设2000多万元。2008年以来,企业和职工累计为宝鸡受灾地区捐款170余万元,为宝鸡慈善事业累计捐款80万元。企业的建设发展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形成了企地共谋发展、共建和谐的局面。
一道蓝色的围墙——“抑风挡尘墙”,可谓秦源矿区的一道靓丽景观。这道“墙”总面积上万平方米,足有六层楼高,钢质材料,多孔几何形,总价值达240万元,将煤厂四周包围起来。按照设计标准,这道墙每年可以“拦下”煤尘上千吨,能有效阻止煤尘向四周扩散。有了这道“墙”的防护,办公区以及生活区十分干净,矿区周边环境也大为改观。此外,为践行清洁生产理念,公司投资499万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000吨的生产废水处理站和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生活污水处理站,达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强化矿区环境整治,目前矿区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矿区生态文明层次大幅提高。
和风频吹聚心力,惠雨遍洒促和谐。秦源人坚持人本理念,秉承企地共建思想,贯彻清洁发展精神,构建起和谐有序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目前,全公司人人思进,干群同心,呈现出一种和谐协调、昂扬向上的发展态势,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根基。
……
栉风沐雨创业路,浩歌激荡渭水畔。九载艰辛求索,九载春华秋实,古老的渭水河畔留下了秦源人开疆拓土的坚实足迹,巍巍秦岭见证了一段激情创业的传奇。
行者无疆途广阔,再踏层峰辟新天。放眼未来,秦源公司将切实履行集团公司战略使命,积极发挥平台作用,配合做好徐矿在宝鸡建设陕甘公司基地的工作。目前,公司在宝鸡经济开发区购置280亩土地,今年下半年将动工建设,其中的1000多套职工住宅由秦源公司建设。同时,秦源公司继续谋求资源拓展,已获取戚家坡矿区外围6000万吨的资源,启动北马坊接续矿井建设,建设年产150万吨到200万吨的新矿井,使公司的总产能达到300万吨到400万吨的规模。董事长董正坤满怀豪情地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力争把秦源公司建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多元经营、科学发展”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一流新型能源企业。
相信,富有拼搏创新精神的秦源人,定会书写新的传奇,开创新的历史!
(责任编辑:厉克庞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