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源
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矿区
文/王源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经济腹地,淮南市是典型的煤炭城市,煤矿发展对当地贡献大,也带来安全、生态、企地工农等一系列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南矿业集团紧紧抓住煤炭行业进入大发展和产业升级时期的利好机遇,努力使科学发展观在企业具体化,大力建设和谐矿区,提升了企业发展质量,增强了企业凝聚力,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建设和谐矿区,就是要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展方式的创新推动了和谐矿区建设,和谐矿区建设也推动了企业又好又快地超常规发展。
2002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方式;“负责任,能创新”的企业精神,并积极实践,坚持10年不变。
经过10年努力,2011年,两淮煤炭基地四家大型煤炭企业产量1.31亿吨,淮南矿业集团占52%。按照煤炭规模办电,有多少煤办多少电,先坑口,再省内,兼顾省外,采用独资、均股、参股三种方式,探索煤电一体化。
2011年底,淮南矿区坑口9个电厂,装机规模1062万千瓦,淮南矿业集团权益规模过半。房地产业已在上海、浙江、合肥、芜湖等地形成品牌效应。控股的芜湖港、均股的镇江港、合作的曹妃甸港,参与建设的蒙西至华中煤运大通道,连同包西线接宁西线,形成三条战略通道,构建了铁水联运物流网。还顺势发展了瓦斯技术服务业和金融业。目前,淮南矿业集团是安徽省煤炭产量规模、电力权益规模、房地产规模、资产规模最大,上缴税费较多,职工收入较高的企业。
同时,和谐矿区建设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作出较大贡献。2011年,供应省内电煤3606万吨,占全省电煤总量的51%,是省内四大煤炭企业供应量的67%。企业还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维护了地方稳定。淮南矿业集团已经成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淮南煤矿的品牌,在国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之,建设和谐矿区大大增强了企业经济实力,而这种实力又为和谐矿区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
建设和谐矿区,首先要搞好企业内部和谐。其核心是维护职工的生命权、利益权、发展权。
安全生产是企业内部和谐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淮南矿业集团确立瓦斯事故是可以避免、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可以统一于先进生产力的理念,瓦斯防治保持国内外一流水平。企业已经15年没有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瓦斯超限由每年上千次下降到10次以下。2005年和2011年国务院两次在淮召开全国瓦斯防治现场会,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时,吸纳了部分淮南瓦斯治理创新的成果,把18项淮南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多年来,淮南矿业集团向山西、陕西、黑龙江、新疆等省几十家煤炭企业提供瓦斯治理综合服务,形成了产业化。
利益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没有利益和谐,就没有矿区和谐。收入分配要把握好维护公平和注重效率的度,重在促进减人提效,增强企业活力。
近10年来,淮南矿业集团把职工收入作为企业年度重要目标,前五年补偿性增加职工收入,后五年进入正常增长。2011年在册在岗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8.12万元,加上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共10万元,比2001年增长了10倍。采掘工人年收入是井下辅助工人的1.34倍,是地面工人的2.06倍。拔尖人才人均收入是职工人均收入的2.29倍。新矿是老矿收入的1.07倍。同时,缩小经营者年薪和职工收入之间的差距。职工收入提高了,吸引来了人才,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社会美誉度和发展后劲。
此外,对弱势群体、困难职工的态度,反映出企业领导干部的品德。只要职工真有困难,企业有承受能力,又不至于引起连锁反应,就要给予解决。10年来,淮南矿业集团上调待岗、内退、伤病等不在岗人员生活费标准,年均增幅22.3%。发放日常救济资金1.15亿元。对特困群体每月定期救助1920万元,大病救助2683万元,资助贫困生1795万元,职工疗休养支出5613万元,并全面实施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搞好棚户区改造,对促进矿区内部和谐意义极大。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高标准建设。2003年就规划建设900万平方米、2500栋楼,相当于50万人口中等城市的住宅总量。现已累计投入82亿元,开工753万平方米,竣工550万平方米,建成43个小区、1612栋楼,回迁安置5.4万户。
棚户区改造户均面积90平方米,人均面积30平方米。容积率1.4左右,绿地率35%以上。配套设施齐全,已建成的43个小区中,有幼儿园28所,小学6所,会所43个,地下停车场15处,诊所14个,菜市场8个。户均出资4.25万元便可获得一套住房,其余企业补贴。职工搬进宽敞明亮、环境优雅的新居,心情舒畅,极大地凝聚了职工的心。同时也有利于家庭和睦,活跃了社区文化。
建设和谐矿区,重点和难点是生态修复和工农和谐。淮南矿业集团做到环境自律,趋利避害,科学治理,以修复促开发,以开发养修复。
淮南市东西长南北窄,主城区分布在舜耕山两侧。已报废30年的“泉大”资源枯竭矿区,正好位于主城区中间地带,形成22平方公里的“城市荒地”。2003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主动进行生态修复和开发,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规划投入100亿元,其中环境修复与生态恢复15亿元,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15亿元,产业整合退出及居民拆迁安置20亿元,棚户区及住宅区建设50亿元。目前,已完成10.4平方公里,包括生态修复7.2平方公里,山体修复87万平方米,水面修复15万平方米,开发利用3.2平方公里,还增加了2.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地,使“城市荒地”变成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最佳宜居环境,成为城区中间地带的“绿肺”。
淮河流经矿区,淮南矿业集团积极统筹处理好国家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和淮河中游治理的关系,动态看淮河、动态治淮河、动态用淮河,利用天然洼地和已有水系水网,加上59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顺势建设具有减洪、除涝、灌溉、水资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的蓄洪与水源工程,留住淡水,造福社会。目前库容3亿立方米,预计2020年6亿立方米,2030年13亿立方米,最终达到30亿立方。
采煤塌陷搬迁,是矿区工农和谐不可回避的问题。从2003年起,经过统筹,选择不压煤的地方,并村入镇、并村扩镇、并村建镇,使采煤塌陷搬迁农民一次性城镇化。
2009年以来,地企统筹建立村庄搬迁居民安置点44个,搬迁居民2.5万户、8.3万人。其中,企业投入40亿元,与176个自然村庄、3.66万户签订了补偿协议,共11万人,是过去10年的总和。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24个搬迁新村,其中15个已完工,安置1.69万户、4.2万人。在建9个搬迁新村,可安置3.13万户、7.8万人。规划“十二五”期间,再建成2个新城区,扩6个镇,建4个中心村,把需要搬迁的3.1万户、13.6万人全部安置进去。力争2012年底完成到2015年开采需求的搬迁任务。
报废煤矿沉陷区修复形成的大通生态湿地
煤矿棚户区改造后建成的小区
在废弃采石场上建成的老龙眼水库
要创新发展理念。和谐矿区建设涉及当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保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企业和矿城发展方式的创新,涉及到要建设什么样的煤矿、什么样的矿城的问题,要深入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设立和谐矿区、和谐矿城的发展目标;要打破条块分割的思维方式,政府主动服务,企业主动融入,地企携手共进,才能实现双方共赢的目的。
要创新工作机制。安徽省政府成立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省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省国土厅厅长任办公室主任,制定政策,适时召开现场会,实地调度督促。淮南市及下辖县区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定期召开市矿协调会,解决塌陷搬迁建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生态修复和搬迁建镇,淮南市和淮南煤矿建立了统筹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分头落实。
要科学规划。淮南矿业集团遵循煤电能源企业的发展规律,立足本省,面向华东,制定了煤电一体、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搬迁建镇等9个规划。经过统筹,将淮南市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淮南矿业集团的规划“四规合一”,取得了良好效果。
要统筹发展。一是统筹产业发展。确定以煤炭资源为依托,高标准发展煤炭、电力、煤炭机械由淮南煤矿为主承担,地方为主推动煤化工和其他产业发展。二是统筹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市矿合作进行生态修复和淮河治理,联合推进“三废”利用和循环经济。三是统筹城市建设和城镇发展,确定建设60平方公里山南新区,其中煤矿担负开发14平方公里。山北老区20多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和开发由煤矿负责。采煤塌陷搬迁建镇,市矿统筹规划编制,统筹建设标准,统筹资金投入,迪沟镇建设成本,煤炭企业占70%,地方政府占20%,农民出资10%。四是统筹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企业社会职能和辅业分离共4.5万人,除规定的资产资金足额到位外,企业还分5年共补贴25亿元,支付职工置换身份补偿金8.5亿元。
要有政策支持。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煤矿安全基金政策,2005年上升为国家政策,惠及全行业和各企业。2004年以来企业共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63亿元,实际投入175亿元,其中70%用于瓦斯治理。2009年,省政府又在全国率先出台矿业权价款返还政策,将煤炭企业上缴的矿业权价款地方留存部分(即采煤企业应交价款的80%)的95%,专项用于采煤搬迁等综合治理项目。设立专门账户,由煤矿企业和所在市共管。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企业增长工资,不强求增加企业利润指标,把企业做殷实,把钱用来治瓦斯,长工资,搞安居工程,生态治理,工农和谐,新项目投入等。
(作者系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