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的应用

2012-08-08 08:05李侠牟红梅
当代医学 2012年17期
关键词:胎龄胃肠道早产儿

李侠 牟红梅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5%~10%[1],为新生儿中危重人群。合理喂养不仅关系到近期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影响到远期的预后。早产儿由于吸吮和吞咽动作发育较晚,胎龄越小,喂养时易发生喂养困难、呛咳、反流致误吸或窒息死亡,从而延长胃肠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长期全胃肠外营养不仅费用昂贵,还存在胆汁淤积、感染、栓塞等并发症的可能。对于早产儿,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如何喂养、何时喂养,已成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之一。现将我科新生儿中早产低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联合NNS的临床观察及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出生,生后30min内入新生儿科诊治的早产低体重儿,随即分为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出生体重1400~2150g,胎龄29~35周。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出生体重1420~2200g,胎龄28~36周。两组胎龄、出生体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入院时均排除窒息、消化道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溶血性黄疸。

1.2 方法 全部患儿在给予静脉营养基础上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观察组于生后12h内开始,最迟不超过72h,20ml/(kg·d),每3小时1次。有喂养不耐受者停止喂养后依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以10ml/(kg·d),每3小时1次,待耐受良好后逐渐增加到最大奶量20ml/(kg·d)。非营养性吸吮:于每次奶前吸吮无孔橡皮奶头10min,每天7~8次。对照组于生后3d后开始喂养,方法同观察组。

两组患儿生后第1d均以10%葡萄糖静滴;第2d开始肠道外营养,糖速4~6mg/(kg·min),将血糖维持在2.6~7.0mmol/l。小儿氨基酸从1.0g/(kg·d)起,每天增加0.5~1g/(kg·d),逐渐增加到最大不超过3g/(kg·d)。脂肪乳从0.5g/(kg·d)起,每天以0.5g/(kg·d)的速度增加到最大不超过3g/(kg·d)。并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肠道营养达418.4kJ/(kg·d)(100kcal/(kg·d)时停止静脉营养,即达全肠道营养。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喂养耐受情况 对比两组喂养后呕吐、腹胀、潴留物、潴留量发生情况。喂养不耐受的判断标准[2]:开始喂养后临床上有呕吐、腹胀、胃潴留等症状体征中的一项或多项,(1)呕吐指呕吐次数≥3次/d,(2)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3)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4)胃残余被胆汁污染或为咖啡色;(5)大便潜血阳性;(6)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

1.3.2 观察两组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喂养量时间。每天测体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输入全部数据。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喂养耐受情况的比较 如表1,观察组喂养不耐受6例(发生率15%),对照组喂养不耐受11例(发生率2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较对照组喂养耐受性好。

2.2 两组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喂养量时间的比较 见表2。观察组较对照组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喂养量时间均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的比较

表2 两组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完全喂养时间的比较

3 讨论

早产儿出生后常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即胃肠道机能不成熟与营养要求较高的矛盾。易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喂养不耐受,发生NEC,甚至死亡。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的概念于1960年由Bauman提出,而后有动物实验证明,仅3d内不能经口摄入营养物质就会导致肠粘膜的萎缩和肠绒毛变平和乳糖酶缺乏。若长期禁食,胃肠道无负荷处于“休眠状态”,可使肠绒毛萎缩,肠粘膜变薄,粘膜更新能力下降,易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微量喂养能增加肠道组织细胞的发育与成熟,使肠腔直接接受营养,提高胃肠道酶的分泌及活性、促进胃肠激素的释放[3],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改善胃动力,建立正常的菌群;可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的排泄,减少肝肠循环,从而提高早产儿喂养的耐受性,减少NEC的发生,尽早达到全肠道喂养。提高治疗的成功率。适用于大部分需胃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早产儿。

NNS使口腔粘膜中的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刺激迷走神经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也可刺激胃肠激素GAS、MOT的分泌。GAS由胃肠道G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胃酸,胃蛋白酶和胰酸分泌,促进胃蠕动,还可能促进胃肠道粘膜生长[4],营养胃肠及胰腺等器官的作用。MOT的分泌细胞分布于整个小肠,具有强烈刺激上消化道机械运动和电活动作用,故对餐后引起的上消化道活动有重要意义。迷走神经的兴奋除了直接作用于胰岛外,还可通过胃肠刺激的分泌间接影响胰岛素效应又使INS释放增加,而INS是人体内惟一促进营养物质储存的一种蛋白质刺激,因而NNS组早产儿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快[5]。NNS还可以促进氧合,减少运动而产生镇静作用[6]。因此NNS是一种有益的辅助喂养方式。

本文两组在腹胀、胃潴留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是患儿早期出现喂养不耐受后即时处理,减少喂养或禁食有关。无一例NEC发生,考虑样本少,样本胎龄、体重不够小,有一定关系。

本文早期微量喂养联合NNS不耐受发生率低,缩短了达完全肠道营养的时间,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及减轻经济负担,是一种及理想的喂养方式,值得推广。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

[2]常艳美,刘惠丽,葛美茹,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5):268-270.

[3]杨华资,黄东明,朱建萍.早产儿血中胃肠激素水平及早期喂养影响的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2,15(3):199-202.

[4]孙梅,韩玉昆,张惠.窒息后新生儿血中胃泌素和胃泌素水平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135-137.

[5]岳晓红,赵翠霞,芦惠,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胃肠道转运时间的影响[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92-94.

[6]黄东明,杨华姿,高建惠,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4):307-308.

猜你喜欢
胎龄胃肠道早产儿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