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凯里 学院旅游学院 吴 学成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焦 霄黎
目前,中国旅游业处在大发展的新时期。发展乡村旅游是广大农民群众以旅游业为依托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由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关系到旅游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和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了能够使乡村旅游更加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需要探寻适合每种乡村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刚于2009年评选的湖北旅游名村,目前尚处于刚开发或未开发状态,更需要探寻合适的旅游开发模式。为使乡村旅游能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应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正确选择适合于当地的开发模式,使每一个旅游名村的旅游开发具有其独特的特色、主题和形象,才能有效地开发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湖北旅游名村”。
湖北旅游名村是指村域内具有或依托较为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特色农村风貌、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体验、特色农产品等为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区位条件优越,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的旅游乡村。
地处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地貌多样,山水荟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为了大力发挥旅游业统筹城乡发展,湖北省继推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后,2009年又极力打造100个旅游名村。为了使其成为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优势明显,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湖北旅游名村,湖北省旅游名村的评选揭晓后,省发改委按照每年每村25万元的标准,连续4年加大对100个旅游名村创建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开发。目前,各旅游名村正积极对乡村旅游进行规划、建设。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把乡村各种资源转变为旅游产品的过程。根据前人的研究,国内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模式存在诸多差异。由于湖北旅游名村的遴选依据的是《湖北旅游名村创建评定标准及验收评分细则(试行)》,其中已经考虑到了交通条件、规划与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旅游安全、资源保护、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条件。因此,本文对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的分类主要考虑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度等。通过借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分类,并对湖北100个旅游名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度进行调查、分析,把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类型分为:自然生态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工业带动型、民俗文化依托型5大类。各乡村旅游类型包括的乡村见表1。
表1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类型
有丰富的乡村原生态地文、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景观资源的乡村旅游,自然生态景观是其特色、也是其优势。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的同时,积极开展以认识、享受和保护大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意义十分重大。如阳辛村,位于湖北省阳新县富水水库,与咸宁市通山县接壤,区位优越、交通方便,是阳新、通山两县十几个库区乡镇主要商品交易集散地,可依托青山、水库、气候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具有丰厚的遗址遗迹、历史名人纪念建筑与设施等历史文化资源,可将其作为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以特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主要对象,以旅游的方式去了解、学习历史上前人的活动、文化等,应充分利用一切现有条件切实做好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开发。如昭君村,位于兴山县城南郊。由于汉时王昭君生长此村,也因西汉时诞生了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出塞和亲”的一代名妃王昭君而得名“昭君村”。昭君村古汉文化游览区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因此,该村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
在乡村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方式来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此类乡村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传统,市场需求较大,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通过乡村旅游开发进一步开拓特色产业发展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如堰河村,该村隶属于“湖北十大名茶之乡”湖北省五山镇,拥有1200亩生态茶园。目前,该村茶建筑、茶装饰、茶商品、茶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等镶嵌在绿茶飘香的青山之中,可依托其茶产业来带动旅游的发展。
依靠工业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设施、经济、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使得工业与乡村融为一体、和谐发展,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类型。工业带动型乡村旅游的开发,首先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其次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后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既要生产发展,也要乡风文明、民主和谐。如红春社区,位于湖北省宜都市陆城城区西南部,紧靠清江南岸。由于南清纺织公司、东东制衣公司、宜昌宏基置业公司等10家市级项目相继落户社区,有陆城砖瓦厂、陆城建筑公司、彩瓦厂、汽车配件公司等,可为该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具有丰富民俗文化的乡村开发高品位的旅游文化产品,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项目,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有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游客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所以它与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样,也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亮点。如吕家河村,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被称为“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该村可以依托其民俗文化资源成立民歌艺术表演团等,从传统农业村向新型文化旅游村转型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对湖北旅游名村的分类,对各类乡村旅游类型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作者试对各类乡村旅游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模式(如表2所示),并进行实例分析。
表2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自然生态旅游便成了当时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传统的自然生态旅游,是以较为单一的观光产品和观光游览方式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生态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开发首先应将“生态立旅”放在首位,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第一。其次,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对乡村旅游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旅游资源。“农游合一”不仅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还拉动了农村的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再次,传统的自然生态观光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针对各乡村不同的自然旅游资源,把握住自然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应将自然观光与生态休闲度假相结合作为旅游开发的主流趋势。
高岚村地处宜昌至神农架黄金旅游线要道的兴山,该村以其“山奇、峰秀、石异”的特色风光闻名遐迩。在高岚村的旅游开发中,始终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展开了“十里画廊”特色风光旅游景点。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2007年展开了旅游规划并结合生态休闲项目建设,如漂流、孔雀谷穿越生存体验等项目。该村年接待游客量从2008年的4万人次到2009年的5.4万人次,给该村村民带来了实惠。全村500多户村民有的开起了农家饭庄,为游客提供风味小吃;有的种植山杏、核桃、猕猴桃等山珍果品,出售给各地游客。目前,高岚村已成为宜昌至神农架黄金旅游线路的重要接点。
历史文化旅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风景观光游、休闲购物游等。一直以来,历史文化依托型的乡村旅游开发都面临着众多困难。一是乡村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建筑与设施大多已经破损很严重,修复需要大笔资金;二是单纯的历史文化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很难独立支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历史文化依托型乡村旅游在进行开发时,首先,应以当地历史文化为基础,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注重打造文化品牌,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氛围。通过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建筑与设施的修复,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给乡村经济增加灵气。其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塑造更具特色化的旅游形式。采用多种旅游方式联合经营,通过历史文化的情景再现、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历史文化名街打造等方式,即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层次,又能让游客体验到历史文化,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杏花村位于鄂东古镇歧亭镇北5里处,交通便利,距武汉市新洲城区都只有20公里。该村历史文化悠久,从发掘出来的遗址可以推断这里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2]。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道,以“北控中天,东引吴会,屏蔽江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2]。其次,文化底蕴深厚。民谣“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店中有美酒,村中有美人[2]。”历经千年,久唱不衰。公元842年,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外放黄州刺史的赴任途中,于杏花村写下了千古绝唱《清明》诗,还有陈季常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章等[2]。杏花村作为麻城市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区之一,引起麻城市政府和麻城市旅游局的高度重视[2],被麻城市列为市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旅游开发中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来定位,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该村2006年4月份开始投入运营,到2007年底,共接待游客26000余人次,营业收入270万余元。
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乡村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要使乡村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很困难,这就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政府主导是此类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当地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公司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广大乡村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堰河村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湖北十大名茶之乡”的五山镇西约2.5公里,拥有1200亩生态茶园。这里有鳞次栉比的茶建筑——茶馆、茶店、茶楼、茶庄园;五颜六色的茶装饰——茶旗、茶幌、茶广告、茶招牌;琳琅满目的茶商品——茶叶、茶具、茶包装、茶机械;摩肩接踵的茶人——采茶姑娘、制茶小伙、贩茶商人、品茶旅客;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歌、茶舞、茶乡电影、茶艺表演等,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茶乡风情画,镶嵌在绿茶飘香的青山之中。堰河村依据自身优势,不断壮大茶叶种植加工产业,开展茶园观光旅游业,同时大力促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该村实行“政府主导,先扶公司、后带农户”的开发模式推行发展茶叶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2011年,该村年接待游客9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00余万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专项旅游方式,逐步成为旅游产业中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在工业资源丰富的乡村开发工业旅游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乡村经济效益,还能促进了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村民素质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保持自然风貌是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独特的工业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为发展工业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开发,除了作为主要游览对象的工业景观和自然风光外,还可考虑在人文旅游资源等其他要素上大做文章,吸引大量旅游和休闲的人流[3]。
坳头村位于湖北省大冶市灵乡镇西北,版图面积8平方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人的历史传说更给这片热土增添几分人杰地灵。该村以工业为主,目前共有集体、民营各类企业21家。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矿冶景观建设和矿井探险体验产品设计等,开发出满足游客求知和探秘体验的旅游产品,使游客能够获得丰富的矿冶知识和旅游互动体验。此外,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旅游的发展,该村注重工业、自然、人文的结合。2007年,该村就已实现总产值3.5亿元,利税48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是大冶市“三强村”之一。
乡村民俗旅游的开发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有力工具。首先,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赖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应尊重民俗,保护当地民俗文化,不能扭曲当地民俗。其次,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让村民从中受益。开发时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为村民们创造旅游就业机会,照顾村民的经济利益。再次,积极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游体验项目, 如给游客提供民族服饰租用、当地美食品尝、舞蹈表演观看等,在给游客留下美好的回忆的同时也可以为乡村民俗文化塑造成功的旅游形象。
烟墩包村位于枝江市城北靠近汉宜高速路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周边广布众多的原始村落遗址、春秋战国以来的墓冢和三国等时代的烽火台,曾出土过数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和6000多年前先民们用过的石器和陶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访古寻幽。为了打造文化旅游名村,烟墩包村极力保护其民俗文化资源着力开发旅游。这里表演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枝江楠管”,以说唱为基础,重在表演,游客们可以参与其中,亲自体验“枝江楠管”表演时眉目间所表达的喜怒哀乐。该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就业人员一万余人,使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成为了家中创收的主要劳动力。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其开发模式的选择关系十分密切[4]。本文主要是从当地旅游资源类型、丰度的角度对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模式,对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发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不同地方的旅游开发条件不同,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仍需不断探寻、求证适合于当地的开发模式。
[1]谢浩,蔡鲁祥.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J].现代园林,2008(07).
[2]吴学成,张保伟,廖洁.湖北杏花村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界,2009(12).
[3]曲薇薇,黄安民.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J].资源·产业,2003(06).
[4]陆素洁.如何开发乡村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