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青梅,张红见,文 英
(1.青海省天峻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青海 天峻 817200;2.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3)
2009年5月底,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送检病死金刚鹦鹉1只。金刚鹦鹉属大型攀禽,为国家级保护动物。通过询问饲养员了解其临床症状为:发病病程短,发病急,鼻流褐色分泌物,继而突然倒地、抽搐而死亡。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口腔、气管内有较多黏液,整个右侧肺发黑、微肿,肝脏微肿、有点状出血,心冠脂肪有散在出血点,其他脏器病变不明显。笔者对病死金刚鹦鹉病料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分离出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暂命名为金刚鹦鹉株,报告如下。
1.1 病料 无菌采取病死金刚鹦鹉心、肝、脾、肺、肾等脏器,置4℃冰箱待检。
1.2 培养基 鲜血琼脂平板、血清琼脂平板由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预防实验室自制;5%犊牛血清肉汤,购自北京燕生政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81102;MH培养基,购自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批号:0081206;各种生化培养基购自北京路桥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080606。
1.3 实验动物 健康昆明系小鼠4只(16~20g),购于青海省地方病研究所。
1.4 药敏纸片 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批号:090311。
1.5 病料制片染色镜检 将病料进行触片,分别革兰、瑞特染色,镜检。
1.6 分离培养 将病料无菌接种于5%犊牛血清营养肉汤、血清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37℃培养18~24h,尔后进行纯化培养。
1.7 生化试验 用灭菌接种环勾取少许纯培养物接种于各种生化培养基中,37℃培养18~24h后观察结果。
1.8 动物试验 将纯培养物制成菌悬液注射小鼠4只,0.2mL/只。另取小鼠2只,腹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对照)。
1.9 药敏试验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操作程序进行。同时用大肠杆菌ATCC 25922作为质控菌株。以NCCLS的标准判断耐药(R)、敏感(S)及中介(I)判定结果。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纯化好的培养物洗下,稀释后与麦氏比浊管对比后,选取3×108个活菌/mL量的浓度。用灭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均匀涂布到整个MH培养基上,经温箱干燥3~5min后贴上各种药敏纸片,每块贴3种,37℃倒置培养18~24h后判定结果。
2.1 触片染色镜检 革兰染色镜检见革兰阴性、散在的小杆菌;瑞氏染色见到大量两极浓染的蓝色小杆菌。
2.2 菌落形态及培养特性 血清肉汤培养24h轻度浑浊,连续培养4~6d,有菌膜产生,液体清朗,管底有黏稠液体;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圆形、微隆起、半透明、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露珠样的小菌落,不溶血。
2.3 生化试验 将纯培养物接种各种生化培养基,37℃培养24~48h,结果见表1。
表1 金刚鹦鹉株巴氏杆菌生化试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金刚鹦鹉株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蔗糖、鼠李糖、棉子糖、阿拉伯糖、蕈糖产酸,不分解麦芽糖、木糖、卫矛醇、山梨醇、肌醇;水杨苷阳性;M.R.阳性,V-P阴性;吲哚阳性;明胶液化阳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硫化氢阴性;能利用枸橼酸盐;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无运动力,氧化酶阴性;尿素酶阴性。
2.4 动物试验 试验组4只小鼠在24h内均死亡,从小鼠体内脏器中分离到与注射菌株一致的革兰阴性小杆菌,对照组小鼠未死亡。
2.5 药敏试验 结果见表2。
3.1 结语 根据实验室分离鉴定,确定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3.2 讨论 此次发病是由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2009年4月乔迁新址,此时正处于冬春交替之际,珍禽应激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巴氏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后,病原菌侵入机体,发生内源性感染。因此,加强预防对于疾病的防控尤其重要。除发病后要迅速隔离,严格消毒,以防病原扩散外,平时应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避免珍禽受寒,减少应激,保持圈舍清洁并作好消毒工作,接种疫苗,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从生化试验看,分离的PM能发酵乳糖、鼠李糖产酸,卫矛醇、H2S阴性,水杨苷阳性,这与有些报道不符。其主要原因是:PM有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生化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血清型不同分离株的生化反应也不尽相同。本次分离到的PM为何种血清型,尚需进一步的鉴定。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见,此巴氏杆菌对所测试的药物敏感率为88.1%,这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的珍禽未滥用抗生素,细菌未对大部分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有关。菌株对所测试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磺胺类抗菌药敏感;对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氯霉素、万古霉素、磷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敏感;而对大部分青霉素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等耐药。此结果可为以后的珍禽防治提供参考。
表2 金刚鹦鹉株巴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