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民 韦德会
(河池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 547000)
多数抑郁症患者有复发倾向,而伴精神病性症状或双相障碍者则更易复发[1-3]。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一些抑郁症患者单用抗抑郁剂治疗,要完全消除精神病性症状是困难的,因此,必须联合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而联合用药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精神疾病的治疗有时是很难两全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试用齐拉西酮对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为主要对象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表1 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点HAMD、HAMA评分比较( )
①一般资料: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抑郁症患者8例。男女各4例,年龄22~37 (33.4±4.27)岁。病程6个月~12年(7.4±2.9)。反复2次以上的6例,首发2例。②疾病状态及以往用药情况:8例中,7例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1例首发者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入组患者中6例病情处于发作阶段,2例为不能承受阿米替林和氯米帕明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入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HAMD、HAMA)[4]评分,均分别>20和14分。6例反复发作患者既往均用过2种以上抗抑郁药治疗,3例分别联用过奋乃静和利培酮,有2例本次复发为双相Ⅱ型,用过碳酸锂治疗。
排除躯体严重疾病,入组前和入组后1、2个月末各查肝功、肾功、血常规、心电图一次。结果入组前1例ALT48U/L、AST51U/L(正常值均为40U/L),2例心电图检查为窦性心动过速(104和106次/分) 。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5]诊断标准。采用江苏恩华公司产的齐拉西酮进行治疗(20mg/片)。所有患者都从60mg/d起用,于餐时服用,1周后每隔3天加一次药量,视情况,每次加量20~60mg,最高以160mg/d为上限,分两次服用。原有的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及碳酸锂等相关药物于1周后的10d内渐减至停服。入组前及入组后1、2、4、6、8周末分别测HAMD、HAMA各1次。效果评定以HAMD和HAMA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50%~74%为显著好转、25%~49%为好转、<25%为无效。
齐拉西酮用量为80~160(137.5±20.63)mg/d。治疗过程中1例双相障碍患者在停碳酸锂20d时出现转相征兆,后在齐拉西酮量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加服碳酸锂0.5g/d,转相得以及时控制。其他患者均为单用齐拉西酮。
治疗1周效果不明显,第2周后开始显效,第4周起效果明显(P<0.05和0.01),见表1。7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中,有6例精神病性症状随抑郁症状的缓解也渐消失,仅1例1周偶尔仍出现1~2次片段幻听,但间隔的时间也渐延长。第8周评定结果:临床痊愈3例、显著好转4例、好转1例。
2例齐拉西酮用量在160mg/d患者出现轻度至中度嗜睡,其中1例出现中度口干和乏力,另一例心电图仍有窦性心动过速(104次/分),这些不良反应患者都能承受,当剂量减少时,反应也渐减轻。其他剂量在140mg/d以下者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另1例入组前转氨酶偏高,入组后2次检查均正常(未经任何针对性的处理)。
很多文献资料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单胺(5-HT、NE、DA)功能低下有关[1,2,4,6]。抗抑郁剂的作用也是通过改善单胺类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的。近年很多抗抑郁药的出现,为精神科医师对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在对一些复发患者病史收集中也发现,既往治疗中,有部分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缓解是不全的,这可能也是造成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对抑郁症患者病史资料采集时应注意有无精神病性症状的存在,治疗时,不但要注重抑郁症状的缓解,也要关注精神病性症的改善情况。为在治疗中获得对抑郁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的双重功效,本组采用齐拉西酮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为主要对象进行治疗,2个月观察结果,齐拉西酮不论是对抑郁症状,还是精神病性症状或焦虑症状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
齐拉西酮是一种作用机制较特殊的新型抗精神病药,它具有利培酮样的抗D2和5-HT2A受体效应,有丁螺环酮样的强效激动5-HT1A受体作用,同时又有文拉法辛样阻断5-HT和NE回收功效[2]。从作用机制上推断,齐拉西酮应有抗精神分裂症、抗抑郁和焦虑作用,本组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在对一些双相Ⅱ型治疗时应警惕有转型的可能,需要锂盐等一些情感稳定剂的联合治疗。由于例数尚少,齐拉西酮能否成为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物,尤其是对伴精神性症状抑郁症的首选药物,仍需进行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1]沈邱村.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8-433.
[2]喻东山,葛茂宏.精神疾病临床治疗手册[M].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79-84.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2001:86-89.
[4]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2-137.
[5]Tohen M,Vieta E,Calabrese J,et al.Efficacy of olanzapine and oianzapine-fluoxtine combin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l depression[J].Arch General Psychiatry,2003,60(11):1079-1088.
[6]梁海翔,任丽娜,刘梅,等.奥氮平对伴有焦虑的抑郁症的治疗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2011,21(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