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汇娟 徐宝福
(1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超声科,河南 新乡 453003;2 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研室,河南 新乡 453003)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常见腹部外科疾病,表现为幽门全层肌肉肥厚、增生,致管腔狭窄,从而引起幽门机械性梗阻。国内发病率0.3‰~1‰,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且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右上腹可触及橄榄样肿块。因此,早期诊断对本病的治疗尤其重要。现对13例经X线及临床手术确诊的病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变频超声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价值。
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HPS患儿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9~103d,所有病例均以出生后呕吐进行性加重来诊,其中3例上腹部可触及包块。
采用TOSHIBA PV-6000、ALOKA 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探头频率2~5MHz)及线阵探头(探头频率6~ 11MHz)。患儿超声检查前饮水(白开水或糖水),安静状态下分别取仰卧位和左右侧卧位探查。先取仰卧位,用凸阵探头于上腹部纵切找到胃,观察胃腔大小,胃的贲门结构及蠕动,然后转右侧卧位,使胃内液充盈胃窦及幽门管,在腹中线偏右侧纵切,在肾上极的前方,胆囊的下方显示幽门管的横断面,并转动探头,显示幽门管的纵断面,再用高频探头仔细观察并测量幽门管壁的厚度、幽门管的直径和长度,并观察幽门管的开放情况。
本组13例患儿声像图均可于右上腹探及环形低回声,幽门肌显示增厚,幽门长轴呈梭形或橄榄状实质低回声区,呈“宫颈征”(图1),短轴切面呈“靶环征”。幽门管长度约17.2~22.3mm,厚度约3.9~5.1mm,短轴断面直径约14.5~18.2mm,大部分患儿可见胃腔扩大,排空延迟,近幽门部蠕动消失或出现逆向运动。
图1 超声显示幽门管变长、变细,肌层增厚,幽门纵切呈“宫颈”征
3.1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出生时多无症状,且进行性加重,出生后2~3周开始出现呕吐,且进行性加重,呕吐有时呈喷射性,呕吐物多为奶及乳凝块等,不含胆汁。右上腹部可触及橄榄形肿块是幽门肥厚性狭窄的特有特征[1]。既往临床主要根据病史和上腹部触及肿块诊断本病,但由于部分患儿无典型体征需要影像学确诊。
影像学检查主要有X线钡餐透视和超声检查,但是X线照射对患儿身体有害,且患儿在钡剂摄入时易引起呛咳,甚至导致吸入性肺炎,也不能清晰显示幽门管的结构及评估管壁的肥厚程度,因此,X线检查对CHPS的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2]。而超声检查安全、价廉且重复性好,已经在临床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3.2 普通凸振探头频率较低,穿透力强,探测深度较深,范围广,能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及周围组织的关系;而高频探头探测深度较浅,分辨率高,对于腹壁比较薄的婴幼儿,能清晰显示幽门壁各层结构,准确测量幽门管壁肌层的厚度、幽门管的直径和长度,且能很好显示胃的蠕动和胃内容物通过幽门管的情况,这与王丽娟[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故二者联合应用,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有特异性,且安全、简便,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黄国英,林其珊,钱蔷英.小儿临床超声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2-373.
[2]程昱,李松年.高频超声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诊断(附20例分析)[J].淮海医药,2010,28(5):388-389.
[3]王丽娟,于威,朱芳芳,等.变频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