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

2012-08-03 08:31:58熊卫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2期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熊卫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已得到临床的充分肯定并成为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缓解关节疼痛。然而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有其特殊性,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并非能恢复正常,其术后康复护理对患者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生活质量,而且可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制定并实施完整的围手术期康复护理计划在临床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以来,笔者所在科室观察了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的影响,并与常规护理做对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2008年l月至2011年1月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5例,其中男50例,女45例,年龄55~83岁,平均(61.6±11.2)岁;换髋病因:股骨颈骨折65例,股骨头坏死2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4例。将9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5~82岁,平均(61.2±10.8)岁;股骨颈骨折34例,股骨头坏死1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55~83岁,平均(61.8±11.4)岁;股骨颈骨折31例,股骨头坏死1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方法

2.1 观察组

术前康复护理是术后功能锻炼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患者预先了解功能锻炼的方法,为术后锻炼打好基础,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1 心理护理

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接受手术治疗,尤其是股骨头坏死患者,病程较长,这些患者心理负担重,思想压力大,对手术有焦虑、恐惧、期盼等情绪。因此,应多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患者的感受。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可行性、优越性,并提供与同类型患者交流的机会,以增强其积极性,放松紧张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治疗和康复护理。

2.1.2 饮食指导

大部分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症或贫血,造成术后组织修复能力低下,致伤口感染或愈合不良,因此科学的制订饮食计划、增强抵抗力和体质是术前准备的重要内容。患者应适当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低脂、富含纤维素及易消化食物,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蔬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尿路感染和结石。对胃口差或进食少的患者,可酌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来改善全身状况。观察组有8例患者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2.1.3 术前康复护理

术前3d训练床上排便,用便盆在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不习惯床上排便。指导正确咳嗽和咳痰方法,做扩胸运动,吹气球、吹水泡等肺功能训练以预防肺部感染。入院后即教导患者行患肢功能训练,以肌肉等长收缩和小幅度的等张收缩为主,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练习等。注意嘱咐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动作要轻缓,避免暴力和屏气,如训练后感到伤口疼痛加剧,应减轻训练量。

2.1.4 术后康复护理

髋关节置换术创伤较大,术程长,老年人体质较差,术后应密切观察。术后12h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手术切口渗血情况和引流情况、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加强护理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压疮、预防肺部感染、预防髋关节脱位。①患者回病房后穿丁字鞋,小腿垫T型垫,保持患肢外展l5°中立位,平卧或翻身时两腿间放一软枕,保持髋和膝在同一水平线上,禁止髋内收过中线、屈髋大于90°和内旋的动作。②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家属给患者做患肢非伤口处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嘱患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双上肢活动。③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屈伸踝关节,嘱患者将脚背向上勾起然后脚前掌下蹬,主要训练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肌力。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背屈位,尽量伸直膝关节,绷紧腿部肌肉,保持l0s后放松10s,重复做这一动作10次为1组,以自觉大腿肌肉疲劳酸胀为度。④术后l周可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健膝屈曲,患膝伸直,背屈踝关节,足跟离床,但不能高过健膝,空中停顿10s后放松使腿慢慢落下。屈髋屈膝训练:患者仰卧,慢慢弯曲患侧膝关节,使足后跟滑向臀部,以屈膝60°为限,再慢慢恢复原位,当足跟上下滑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膝部垂直于床面,不要左右摇晃。髋关节外展训练:保持患腿向外滑向床沿,然后慢慢恢复原位,保持膝关节伸直,对移动困难的患者,可帮助患者稍抬离床面,以减少磨檫。

2.1.5 出院康复

指导患者坚持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位坚持训练,逐渐增加时间和强度。一般术后3~6周可逐渐恢复轻微的日常活动,术后6周内注意不要翘“二郎腿”,不要患侧卧位,不要坐软沙发或矮凳子,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使用蹲厕,术后3个 月内穿防滑平底鞋,避免负重行走,防止摔倒[2]。护士每月定期打电话给患者随访,监督患者出院训练情况。

2.2 对照组

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多以口头嘱咐为主,出院后不打电话进行随访(出院后3月、6月随访观察除外)。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置换髋康复程度,包括疼痛(44分)、生活能力和行走能力(47分)、关节活动度(5分)、畸形(4分)4个方面;同时采用Barthel评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3.2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两组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均成功,均于术后7~20d出院。通过电话随访,观察组48例病例有2例脱落,对照组47例病例有6例脱落,两组病例出院后3月、6月随访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

表1示:经t检验,术后3月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评分相差无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髋关节的假体,以置换所有或部分髋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3]。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头下型或经颈型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出现股骨头塌陷的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等。由于人造关节会发生磨损,一般只有15~20年的寿命,故本手术一般只适用于老年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该手术引入我国,到目前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一次性成功率均在95%以上,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一次性成功率达100%,且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伤口感染、关节脱位、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诚然医生精湛的手艺是首要因素,但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也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前由于疼痛、关节活动受限等原因导致髋周肌群肌力下降,再加上手术时可造成肌肉及韧带破坏破坏,这些都需要及时进行髋周肌力的训练。常规的临床护理对于延续手术疗效意义重大,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则对于维持髋关节稳定性、减轻关节负载和假体松动具有更重要意义,只有通过康复护理才能恢复关节活动度、肌肉强度、关节平衡感觉和延长人工关节的寿命[4]。

笔者研究表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观察组患者通过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较常规临床护理更快的减轻疼痛、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术后三月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正常,而对照组到术后六月才基本恢复正常;且观察组的脱落病例少于对照组,这也说明康复护理增进了护患之间的交流。

[1]吴佩雁,陈如冰,谢恩斯.全髋关节手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6(6):5-7.

[2]程小禾,柯翠芬.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19(23):1804-1805.

[3]葛向煜,王君俏,刘邦忠,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6(43):550-552.

[4]王月虹,方冬梅,刘忠芳,等.改变康复训练流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8(26):713-714.

猜你喜欢
股骨颈股骨头置换术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1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3:48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中西医结合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