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四川省威远县人民医院,四川 威远 642450)
ICU(Intensive Care Unit)病房收治的都是病情危急重症患者。患者生命处于危险状态的同时,其家庭成员亦产生严重的危机感,特别是对其精神及心理产生巨大的刺激,使患者家属出现各种各样负面情绪,不但影响到家属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对患者的康复亦极为不利[1]。我们对36例ICU患者家属实施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急症ICU患者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男21例,女15例,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41.7岁,其中,13例为重型颅脑外伤,7例为急性脑梗死,4例为胸外伤术后,4例为骨外伤术后,4例为择期大型手术后,4例为急诊抢救。患者家属一般资料:男23位,女20位,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39.6岁,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7位,小学至高中阶段文化程度13位,高中至大学阶段文化程度19位,大学以上文化程度4位,与患者关系:配偶关系27位,父母关系13位,子女关系3位。
待患者进入ICU病房安置妥当后,征得所有患者家属的同意,均愿意参与该项研究。先对患者家属进行焦虑(SAS)、抑郁(SDS)及应对(TCSQ)评分测试,根据患者家属情况,不能单独完成测试的患者家属可由护士协助其按照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测试。心理干预后2周,再次安排患者家属进行上述测试。
1.2.1 健康宣教干预
患者家属大多对患者所患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加之对ICU的认识仅限于危急重症的概念,导致患者家属对亲人生命安全及预后产生严重担忧。因此,安排年资较高的ICU专家或者专业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健康宣教及ICU相关知识讲解。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患者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案、预后情况、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可能出现的后果,使患者家属对患者疾病有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态度;向患者家属介绍ICU的主治医生及护士资历;讲解患者进入ICU的目的,将要采取的治疗方案及患者家属应配合事项。通过对患者家属相关信息的讲解,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及信任。客观陈述患者的情况,鼓励患者家属乐观、坚强、理性面对患者在ICU的治疗过程[2]。
1.2.2 认知心理干预
鼓励患者家属说出心中感受,对患者家属存在的对患者疾病认知错误进行纠正,向患者讲解正确的认知对自身及患者恢复的重要性,重建患者家属的正确的认知方式[3]。
1.2.3 行为干预
向患者家属解释负面情绪对自身机体及患者疾病康复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家属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使患者家属消除紧张、恐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患者治疗。
1.2.4 集体治疗干预
将ICU患者家属召集在一起,互相进行交流沟通,讲述各自在应对家人进入ICU后的一些应对方法及经验,使患者技术彼此获得认同感。家属的交流可减轻家属的焦虑程度[4]。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家属心理干预前后的SDS、SAS、TCSQ评分结果:将患者家属心理干预前后的SDS、SAS、TCSQ评分进行比较,心理干预后SD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积极应对评分PC明显高于干预前,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消极应对评分NC明显低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1。
表1 ICU患者家属心理干预前后的SDS、SAS、TCSQ评分(±s)
表1 ICU患者家属心理干预前后的SDS、SAS、TCSQ评分(±s)
注:和心理干预前比较,*表示P<0.05
在一般人的概念例,进入ICU病房的患者即意味着已经下达了死亡通知书。在ICU患者承受严重生理、心理压力的同时,患者家属亦同样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产生严重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在焦虑、抑郁、应对能力降低、行为失常、思维失灵等方面[5]。在ICU病房抢救或者治疗的患者,很多方面需要家属的支持及配合,患者家属普遍存在的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极为不利。
心理干预是通过一些措施,将患者的错误认知、不利行为及思维进行调整,使被干预者树立对一件事情的正确认知态度;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改善被干预者的异常行为[6]。
本组研究资料中,我们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属全方位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预后,使患者因对疾病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通过对患者家属进行认知重建,使患者树立正确对待患者疾病的态度,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通过专业人员和患者家属的详尽交流,使患者家属将心中的不良感受说出来,使其抑郁、恐惧的清晰得以缓解,通过组织不同ICU患者家属交流,可以使其获得共情感。有研究资料显示,当一个人在感到焦虑和抑郁时,与另一个有相同经历的“共情者”进行交谈,可以有效降低其焦虑、抑郁情绪。本组36例患者的43例家属通过上述心理干预后,其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明显降低。应对能力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认知及调节行为,以适应这种变化。其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作用,应对方式有积极和消极应对之分。本组研究资料显示,43位患者家属通过心理干预后,其积极应对评分明显提高,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降低。说明,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家属的应对能力具有明确的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ICU患者家属的应对能力,同时改善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不仅使患者家属自身状况得到改善,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1]彭玉兰,杨景丽,方湛.心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的情绪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4):3972-3973.
[2]魏志明.ICU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09,7(1C):200.
[3]吕志红,刘敏.影响危重病人家属焦虑因素的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16):933-934.
[4]彭莉,陈淑珍,陈建丽,等.PICU危重患儿家属心理反应及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163-1165.
[5]彭玉兰,杨景丽,方湛.心理干预对ICU患者家属的情绪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l0,31(24):3972-3973.
[6]高建美,于东玲,李少波.心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l0,18(12):1436-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