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根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种子管理站,浙江 嘉兴 314001)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嘉兴地区的单季晚稻直播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水平逐步提高,但农户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播种期越来越迟,播种量越来越高等,影响了晚稻的高产稳产。为了明确当地单季直播晚粳稻播种期与播种量对其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进行了播期、播量试验,以期为生产上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依据。
试验在嘉兴市秀洲区农科所田中进行,前作大麦,肥力中等。供试品种为生产上正在推广的晚粳中熟品种秀水 134[1]。
试验设5个播种期处理,间隔7 d,分别为5月27日,6月3日,6月10日,6月17日和6月24日。设 5个播种量处理,分别为 19.5,22.5,25.5,31.5 和 39.0 kg· hm-2。 小 区 面 积13.35 m2,重复3次,区间以0.25 m宽沟为界。播种期各处理的播种量统一为37.5 kg·hm-2,播种量各处理的播种期统一为6月5日。
翻耕直播。试验不施有机肥,氮化肥折尿素总量 450.0 kg·hm-2,钾肥总量 112.5 kg·hm-2,其中,氮肥中的基肥∶苗肥∶壮秆肥∶穂肥的施用比例为3∶3∶2∶2,钾肥一次性作为基肥,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相仿。
定点调查稻苗生育情况,成熟期取样0.32 m2考查经济性状,实割测产。
水稻播种期与播种量试验的产量与主要性状列于表1。对表1数据分析,播种期与最高苗数呈二次曲线(y=459.85+10.23x-0.319x2,R2=0.998 5),播期过早、过迟最高苗数均低,6月16日播种最高苗最多。自5月27日至6月16日,每迟播1 d,苗数增加12.5万~0.3万·hm-2;6月16日以后播种,最高苗数随播种期推迟逐渐下降。这一苗情趋势,可能与当地晚粳播种期间的梅雨、气温、日照长度影响与穂分化出现期相对稳定等有关。
播种量与最高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y=207.38+8.65x,r=0.966 9**),随播种量增加最高苗递增,在试验范围内每增加1.0 kg·hm-2播种量,最高苗数平均增加8.65万·hm-2。另据二次方程极值分析,当播种量43.6 kg·hm-2时,群体最高苗达顶峰。显然,适宜群体的播种量应为43.6 kg·hm-2以下。
播种期与有效穂数呈显著正相关(y=337.76+2.385x,r=0.938 7*),在试验范围内随播种期延迟穂数增加,每迟播1 d,穂数增加2.4万·hm-2。这与随播种期延迟使稻植株趋矮有关[2-3]。
表1 播期与播量对水稻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播种量与有效穂呈二次曲线效应(y=88.49+12.89x-0.171x2,R2=0.944 3),在试验范围内,有效穂数先随播种量提高而增加,当播种量达37.8 kg·hm-2时有效穂数最多,再增加播种量穂数下降。可见,适宜的播种量是达到一定穂数的保证。
播期与成穂率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y=73.93-1.03x+0.046x2,R2=0.909 4),播期早的与播期迟的成穂率均较高,唯6月10-17日播种的成穂率较低,这一趋势与该阶段播种的分蘖发生较多有关。
播种量与成穗率呈极显著负相关(y=88.2-0.686x,r=-0.974 3**),在试验范围内每提高1.0 kg·hm-2播种量,成穗率下降0.69个百分点。其原因是随播种量的提高,最高苗数随之增加,但有效穗增幅不及最高苗数的增幅,因而表现成穗率随播种量提高而下降。显然,适当稀播有利于分蘖成穗率的提高[4]。
播种期与主茎总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y=17.23-0.027x,r= -0.985 0**),早播的(5月27日)总叶数达17.3叶,迟播的(6月24日)下降为16.6叶,每迟播种1期(7 d),主茎总叶数减少0.19叶。
播种期与主茎节间数呈显著负相关(y=6.93-0.043x,r=-0.949 0*),在试验范围内,随播种期延迟节间数减少,每迟播1期减少0.3个节间数。
播种量与节间数亦呈负相关(y=6.88-0.012x,r=-0.839 0),随播种量提高节间数减少,播种量每提高 1.0 kg·hm-2,节间数减少0.012个。
此结果表明,适时早播、适量稀播有利于群体生长和个体发育。
播种期与每穗总粒数呈显著负相关(y=131.5-0.563x,r=-0.919 6*),在试验条件下,随播种期延迟每穗总粒数显著减少,每迟播1 d减0.56粒。可见,适期早播有利于争大穗[5]。
播种量与每穗总粒呈极显著负相关(y=185.03-1.522x,r=-0.978 0**),随播种量提高穗粒数显著减少,每增加1.0 kg·hm-2播种量,每穗总粒数减少1.52粒。显然,适量稀播有利于穗大粒多。
播种期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y=83.74-0.565x,r= -0.990 6**),每迟播1 d,结实率下降0.57个百分点。可见,适时早播有利于大穗和结实率的提高。
播种量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y=73.54+0.331x,r=0.994 1**),随播种量提高结实率显著提高,每增加1.0 kg·hm-2播种量,结实率提高0.33个百分点。这一趋势可能与播种量提高后,群体过大、穂形变小、分蘖成穗比例减少(主茎穂结实率高)有关。
播种期与千粒重呈二次曲线效应(y=26.78+0.005x-0.003x2,R2=0.706 0),以6月1日播种的千粒重最高,此后越迟播粒重越低。另据直线方程,播种期与千粒重呈负相关(y=26.78-0.045x,r=-0.763 0),每迟播1期(7 d),千粒重下降0.31 g。可见,适时早播有利于千粒重的提高。
播种量与千粒重亦呈二次曲线效应(y=22.17+0.234x-0.004x2,R2=0.387 0),过稀过密均不利于千粒重的提高,据方程极值分析,千粒重最高时的最适播种量为30.1 kg·hm-2。显然,合理的群体结构有利于谷粒的灌浆充实。
播种期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y=9 448.9+24.18x-3.82x2,R2=0.986 0),据方程,其产量最高时的播种期为6月3日。分析表明,5月27日至6月14日播种,产量均高于9 000 kg·hm-2,6月15日后播种的产量均低于9 000 kg·hm-2,播种期越迟产量越低。另据直线回归分析,播种期与产量呈负相关(y=9 456.5-52.22x,r=-0.849 3),在试验范围内每迟播1 d,产量平均下降52.2 kg·hm-2。可见,适时早播有利于高产稳产。
播种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y=7 333.6+115.24x-1.696x2,R2=0.572 0),据方程极值分析,产量最高时的播种量为 34.0 kg·hm-2,达9 291 kg·hm-2。在试验范围内,产量先随播种量的提高而上升,至最适播种量后再增加播种量则产量下降。播种量 29.5~38.5 kg·hm-2,产量≥9 250 kg·hm-2。显然,高产稳产的适宜播种量范围并不很宽,过多过少的播种量均将影响单季直播晚粳稻的群体生长与个体发育。
播种期与最高苗、成穂率、千粒重、产量呈二次曲线效应,有一最适点;播种期与有效穂呈正相关,与主茎总叶数、节间数、每穂总粒、结实率呈负相关,适时早播有利于相关性状指标的提高[6-7]。
播种量与有效穂、千粒重、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有一最适点;播种量与最高苗、结实率呈正相关,与成穂率、节间数、每穂总粒呈负相关,适量稀播有利于群体和个体生长。
试验表明,晚粳稻秀水134在嘉兴单季直播适宜的播种期范围为5月27日至6月14日,适宜的播种量幅度为29.5~38.5 kg·hm-2,最适播种期为6月3日,最适播种量为34.0 kg·hm-2。
[1]李老虎,严冬晖.晚粳稻新品种秀水134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84-84,87.
[2]闻章辉.直播水稻的播种期与播种量对产量和穂粒结构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6):50-52.
[3]梅少华,陈兴国,廖继雨,等.播种期和播种量对免耕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11):2180-2183.
[4]叶李军.水稻直播栽培特点及中稻直播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72-73.
[5]张岳平,张玉烛,曾翔,等.一季晚稻直播栽培与育秧移栽的农艺性状比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2(6):581-584.
[6]汤美玲,程旺大.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6):189-191.
[7]倪日群,金进海,朱震宇.播期和密度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0(3):51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