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有,周江明
(浙江省江山市农技推广中心,浙江 江山 324100)
20世纪40年代,随着阔叶杂草除草剂2,4-D的问世,现代免耕农业开始兴起。50年代进入我国,并因其有省工节本、减少水土流失及降低环境污染等优点,在水稻生产上得到快速发展。随即我国很多学者开展了免耕稻的施肥技术研究。钟干清[1]在晚稻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免耕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复合肥料及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分别占30∶30∶30∶10时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吴建富等[2]通过研究连作免耕抛秧晚稻的氮钾施用技术,认为氮(N)、钾(K2O)肥用量分别为 150 kg·hm-2和 160 kg·hm-2时,免耕抛秧稻的效果最佳。阳小民[3]研究了缓释肥料对免耕直播水稻的影响,认为缓释肥料对单季稻两优培九有减少化肥流失、提高有效分蘖及产量的功效。周晓舟等[4]则研究了免耕稻测土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秦华东等[5]、梁东方等[6]研究了基肥中化肥的最佳比例等。然而在诸多免耕稻施肥技术研究中,对于氮、磷、钾系统性的优化施肥技术则鲜有报道,免耕稻精确、经济施肥并使免耕稻生产向超高产优质高效转变,是个值得深讨的问题。为此,以2个单季稻为材料,开展了免耕稻氮、磷、钾优化施肥技术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高产节本高效的施肥技术。
试验于2008年在江山市长台镇华丰村(新二优6号)和贺村镇友爱村(两优培九)进行,土质壤土,其理化性状见表1。前茬为油菜。水稻供试品种为当前浙江省推广应用较为普遍的超级稻新二优6号和两优培九,前者属于多粒大粒型,后者为多穗型。肥料以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作为氮、磷、钾源。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氮和磷,副区为钾肥,均设3个水平。施纯氮(N)为75,150,225 kg·hm-2和 磷(P2O5)45,90,135 kg·hm-2,用N1、N2、N3和P1、P2、P3表 示;施钾(K2O)75,150,225 kg·hm-2,用 K1、K2、K3表示。重复3次,小区面积15 m2,主区各处理随机排列,副区各处理间也随机排列。各小区起埂隔离,埂上覆膜,实行单独排灌水。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60∶20∶20;磷肥全部用作基肥;钾肥作基肥和表1供试土壤的理化性状穗肥各占50%。
表1 供试土壤的理化性状
2个水稻品种均在5月15-16日播种,6月1日移植,叶龄为3叶,本田移植密度为1.5万穴·hm-2,单本栽插,10月5日(新二优6号)和11日(两优培九)收割。田间管理除移植前用除草剂除草外,其他与常规移植管理相同。
水稻成熟收割前1 d取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考种,小区实收测产,并取部分样品分析水分折算干谷率。试验数据用 DPS统计分析和 Matlab7.0作图。
2个水稻品种的试验结果(表2和表3)表明,氮磷钾对免耕单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有显著的影响。氮肥对单季稻产量及其各产量因子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有效穗随着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3最高,平均为216.0万·hm-2,分别比N2和N1增10.8%和32.7%;对穗粒数的影响呈单峰曲线关系,以N2最高,过低的氮肥影响了颖花的发育,造成颖花数量下降,过高的氮肥则因有效穗大幅度的增加而影响了颖花数。氮肥偏高不利于结实率和粒重的提高,过量的氮营养使水稻营养生长过旺,表现出贪青多病、养分转化效率低,使结实率和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与穗粒数一样,以 N2最高,平均为8 518.8 kg·hm-2,显著高于N1和N3。表明免耕单季稻施氮要适量,过低使有效穗减少,产量下降。过高虽然提高了有效穗数,却使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下降而减产。
表2 氮、磷、钾对免耕单季稻新二优6号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表3 氮、磷、钾对免耕单季稻两优培九产量和构成因子的影响
磷肥的增加能极显著提高免耕稻有效穗、穗粒数,这可能和施磷促进氮肥的吸收、增加颖花数有关,其中新二优6号有效穗和穗粒数随着磷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两优培九有效穗以P2处理最高。磷对结实率的影响在2个水稻品种中呈相反的关系,这可能和土壤中磷素含量的高低有关,种植两优培九的试验田土壤磷较缺泛,结实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而种植新二优6号的试验田磷含量丰富,施入磷肥造成有效穗和颖花数过高,而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对磷肥不甚敏感,影响较小。磷肥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缺磷造成产量下降,过量施磷对产量也没有显著性影响。试验以P2产量最高,新二优6号和两优培九分别为8 257.1 kg·hm-2和 7 442.5 kg·hm-2,分 别 比 P1增2.3%和3.5%,与P3基本没差异。表明磷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钾肥对免耕单季稻有效穗的影响没有氮磷大,在低钾条件下(K1、K2),有效穗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过量钾的施入使有效穗下降,这可能钾含量过高,对氮磷吸收产生拮抗作用,使水稻吸收氮磷量减少所致[7-12];在缺钾田块(两优培九),施钾对穗粒数无影响,但极显著影响结实率和产量,其中K2、K3处理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高于K1。而在不缺钾田块(新二优6号),过量的钾因对氮磷拮抗造成穗粒数下降,对结实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由此表明,在缺钾田里,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结实率而影响产量,但在钾含量丰富的田里,施钾无增产效果,说明要重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减少因盲目施肥造成的化肥浪费。
2.2.1 回归模型
以化肥施用量 N(x1)、P2O5(x2)和 K2O(x3)为自变量,以单季稻产量(y)为因变量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得2个水稻品种与氮、磷、钾肥料之间的回归方程。新二优6号:
二优培九:
对该两效应方程进行F检验,P=0.000 1,回归关系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该两方程能够很好的反映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对免耕单季稻产量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进一步对各偏回归系数进行F检验(P=0.1)(表4),除新二优6号方程中 x3、x32、x1x3、x2x3和二优培九方程中x3、x1x2、x1x3和x2x3系数不显著外,其他均达显著水平。因此,剔除不显著项后,2个拟合方程变为:
2.2.2 主因素分析
3种肥料对免耕单季稻产量的直接影响(表4),其大小依次为氮、磷、钾。即氮肥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6.17和6.25,表明氮肥施用量每提高1个标准单位,水稻产量将平均增加6.17和6.25个标准单位;磷肥的通径系数分别为1.31和1.16,对水稻产量的贡献低于氮肥;钾肥对水稻产量的作用最差,每提高一个标准单位,水稻产量仅平均增加0.34和0.67个标准单位,在当前钾肥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从经济效益来看,应适当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2.2.3 单因子效应
将免耕单季稻回归模型中3个自变量中的任意2个固定在适宜值(中间水平),也就是 N为150 kg·hm-2、P2O5为 90 kg·hm-2、K2O 为 150 kg·hm-2时,可以得到剩余1个自变量与目标函数的关系,即氮肥、磷肥、钾肥和免耕稻产量关系的单因子效应方程。新二优6号单因子效应方程为:
表4 水稻产量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的测验结果
同理,得到氮肥、磷肥、钾肥和两优培九产量的单因子效应方程为:
将各单因子效应方程用Matlab7.0软件绘成图(图1),可直观看出,氮、磷、钾的产量单因子效应曲线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在施肥量较少的情况下,施肥对水稻产量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施肥量后,产量反而随施肥量增加而下降。氮肥的抛物线上升和下降最为明显,其次为磷肥,钾肥的曲线较平缓,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度。在本试验条件范围内,各因子效应方程均存在最大值。
新二优6号:
两优培九:
结果表明,免耕单季稻在施肥过程中应该注意肥料的合理施用量,否则将会导致肥料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降低。
图1 氮磷钾养分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
2.2.4 互作效应分析
从表2和表3可看出,试验中氮肥与磷肥、氮肥与钾肥及磷肥与钾肥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其中新二优6号氮磷和两优培九氮磷、氮钾交互偏回归系数达显著水平以上。说明氮和磷、氮和钾交互效应对免耕稻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即在综合施肥条件下,产量的变化,不单纯是各因子单独效应的线性累加,还存在交互效应。分别将产量回归模型中一个因子固定在中间水平,即得另2个因子交互效应方程。新二优6号:
两优培九:y12=1 142.71+75.71 x1+22.63x2-0.23x12-0.093 x22-0.030x1x2;
对产量方程作图(图2-4)可知,各因子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图是一个抛物面,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养分过高过低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它们存在一个理想的互作区间。通过作产量等高线图可知,新二优6号产量大于9 100 kg·hm-2时,氮磷互作区间为 N 146.1~199.8 kg·hm-2、P2O545.0~135.0 kg·hm-2,氮钾互作区间为N 147.6~198.3 kg·hm-2、K2O75.0 ~225.0 kg·hm-2,磷钾互作区间为 P2O579.9~135.0 kg·hm-2、K2O75.0~1 90.1 kg·hm-2。同理,两优培九产量大于8 200 kg·hm-2时,氮磷互作区间为 N 148.5~168.2 kg·hm-2、P2O581.0 ~111.8 kg·hm-2,氮钾互作区间为 N 134.8~184.3 kg·hm-2、K2O 102.4~225.0 kg·hm-2,磷钾互作区间为 P2O561.1~134.0 kg·hm-2、K2O 103.8 ~225.0 kg·hm-2。
图2 氮磷互作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
图3 氮钾互作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
图4 磷钾互作对单季稻产量的影响
2.2.5 利用模型进行决策
统计分析表明,试验中新二优6号最高产量9 060.7 kg·hm-2时 N、P2O5、K2O的用量分别为167.3,96.0,130.8 kg·hm-2,两优培九最高产量为8 450.3 kg·hm-2时 N、P2O5、K2O 的用量分别为 162.2,95.4,168.7 kg·hm-2。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试验,得出了本试验条件下免耕稻新二优6号产量超过9 100 kg·hm-2施肥范围应该 N 147.6 ~ 198.3 kg·hm-2、 P2O579.9 ~ 135 kg·hm-2、K2O 75 ~190.1 kg·hm-2,同理免耕稻两优培九产量超过8 200 kg·hm-2施肥范围应该 N 148.5 ~ 168.2 kg·hm-2、P2O581.0 ~ 111.8 kg·hm-2、K2O 103.8 ~ 225.0 kg·hm-2。建议免耕单季稻施氮量在150~180 kg·hm-2、施磷量在60~110 kg·hm-2、施钾量在 100 ~180 kg·hm-2之间,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及水稻品种适当增减。
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免耕单季稻施肥上,氮、磷、钾肥对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对产量的增产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其中氮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而促进产量的形成,磷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而促进产量的形成,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结实率而促进产量的形成。它们的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符合肥料报酬递减率,因此实际栽培中要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情况进行平衡施肥,以达节本增效的目的。
试验通过模型优化,免耕稻新二优6号产量超过9 100 kg·hm-2施肥范围应该 N 147.6~198.3 kg·hm-2、P2O579.9 ~ 135 kg·hm-2、K2O 75 ~190.1 kg·hm-2;免耕稻两优培九产量超过8 200 kg·hm-2施 肥 范 围 应 该 N 148.5 ~ 168.2 kg·hm-2、P2O581.0 ~ 111.8 kg·hm-2、 K2O 103.8~225.0 kg·hm-2。面上推荐施氮量 150~180 kg·hm-2、施磷量60 ~110 kg·hm-2、施钾量100~180 kg·hm-2,这与常规翻种水稻提倡施用量 N 90.1~329.9 kg·hm-2、P2O560.1~139.9 kg·hm-2、K2O 105.0 ~ 179.1 kg·hm-2[7-8]并没有很大的差异。
本试验建立的免耕稻产量和施肥模型及由此得出的最佳施肥组合,都是在本试验栽培管理条件下获得的,它们受水稻品种特性、当地气候、土壤肥力及栽培措施等因子的制约,在生产上应用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化施肥。
[1]钟干清.晚稻免耕栽培不同施肥方法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学,2007(3):59-60.
[2]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双季连作晚稻免耕抛栽秧氮钾施肥技术的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3):43-47.
[3]阳小民.缓释肥料对免耕直播水稻的影响[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3.
[4]周晓舟,唐创业.免耕抛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分析[J].作物杂志,2008(4):51-54.
[5]秦华东,张国宏,肖巧珍,等.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6(3):26-30.
[6]梁东方,张富宁,李明灌,等.基肥中碳铵用量对稻草还田免耕抛秧的影响[J].杂交水稻,2006(增刊1):106-108.
[7]湖南省汨罗市农业局.水稻免耕移栽与免耕抛栽技术[J].作物研究,2004(3):63-64,66.
[8]贺帆,黄见良,崔克辉,等.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7(1):128-137.
[9]刘勋,林志锋,王缉娥,等.“3414”肥料试验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7(5):56-58.
[10]孟卫东,胡春花,谢良商,等.超级稻新组合 P88S/0293肥料运筹技术的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2):4-7,28.
[11]黎忠祥,栾国强,许石昆,等.不同氮磷钾用量对水稻产量的效应研究[J].中国稻米,2009(2):27-29.
[12]王巧兰,圣六方.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对杂交水稻产出效应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5):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