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N i-P镀层状态对引线键合的影响(2)

2012-07-31 07:17:36蔡积庆
印制电路信息 2012年3期
关键词:化学镀柱状镀液

蔡积庆 译

(江苏 南京 210018)

(接上期)

3.3 化学镀Ni-P析出状态时对Ni局部腐蚀的影响

析出状态为层状和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之间确认了镀Au层表面上扩散的Ni浓度的差异。这是由于与还原镀Au置换镀Au时进行的Ni局部腐蚀现象有关,观察了还原镀Au层/置换镀Au层/Ni-P镀层的截面和剥离镀Au层以后的Ni镀层状态。如图6所示,使用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进行还原镀Au/置换镀Au时,确认了Ni-P镀层上多数的孔蚀(Hole Corrosion)。这些多数的孔蚀发生在浅表层区域,一个个的孔蚀部分连接起来而呈现扩大倾向。P含量6 wt%的Ni-P镀层上孔蚀显著,与之相比,P含量8 wt%的Ni-P镀层表现出抑制孔蚀的倾向。另一方面,具有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情况下,孔蚀从Ni表面向深度方向进行,Ni表面的孔蚀数比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表现出减少的倾向。另外,同样的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中,由于P含量从6 wt%(镀液C)上升到8 wt%(镀液D)而孔蚀数减少且孔蚀深度变浅。根据上述结果可知,由于热处理而使Ni难以扩散到Au表面,可以获得粘结性良好的化学镀Ni-P镀层抑制了置换镀Au时的Ni表面的局部腐蚀。

3.4 Ni析出状态时基底金属熔出行为的影响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由于基底化学镀Ni-P镀层的P含量和析出状态而产生Ni局部腐蚀的差异,热处理以后从腐蚀部分的基底金属扩散,使引线键合发生很大差异。使用自制的简易加速试装置监控各种化学镀Ni-P镀层中基底金属的溶出行为,研究Ni-P镀层析出状态对析出的Au/Ni-P镀层的耐蚀性的影响,结果如图7所示,研究直到Ni溶出的时间,结果确认了基底金属溶出的反应溶液的顺序为镀液A→镀液B→镀液C→镀液D。利用SEM观察加速试验以后的试验基板表面状态,结果表明使用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时,镀Au层表面出现变色处。利用EDS研究该变色部分的元素分析,结果确认了试验基板的Cu材质的表面扩散。观察加速试验以后的Pt电极表面,确认了Pt电极表面上析出Ni。另一方面,使用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时,试验基板表面上没有观察到Cu,Pt电极表面上也没有析出Ni。采用这种试验方法进行还原Au/置换Au/Ni-P镀层的耐蚀性和加速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化学镀Au层为0.25 mm时,基底化学镀Ni-P镀层的析出状态也会影响到耐蚀性。另外,具有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时,由于试验基板材质Cu扩散到镀Au层表面,引起局部激烈的Ni腐蚀处存在微细针孔。

3.5 各种化学镀Ni-P镀层上置换Au镀层析出行为

化学镀Ni-P镀层上施行化学镀Au时,由于是在采用置换反应析出的镀Au层上引起还原镀Au反应,所以Au初期镀层的置换Au镀层状态影响到引线键合或者耐蚀性等物理性质,为了考察置换镀Au层的镀层状态,采用如图7所示的基底金属的溶出行为确认了非常显著的差异,从镀液A获得的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和从镀液D获得的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的基板分别浸渍于置换镀Au液中并观察表面电位的行为。浸渍于置换镀Au液中以后的基板表面电位表示各种Ni-P镀层的电位,随着时间的经过形成置换镀Au层,基板表面移向高电位。如图8所示,浸渍以后的初期电位和镀Au反应中的电位行为,置换镀Au层厚度0.05 mm时的电位差的发生取决于化学镀Ni-P镀层的形状。在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情况下,初期电位表示为-0.46 V,此后的表面电位移向高电位,置换镀Au层厚度0.05 mm时(浸渍时间420 s)表示为-0.34 V。在柱状析出情况下,初期电位为-0.5 V。此后到浸渍时间约70 s的反应初期与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的情况同样的行为,移向高电位。然而浸渍时间约80 s ~ 230 s之间,电位停止在-0.43 V附近,浸渍时间230 s以后,电位再度表现出上升的倾向。另外,置换镀Au层厚度0.05 mm时(浸渍时间420 s)的电位为-0.38 V,与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移层比较,表现出接近于基底Ni-P镀层的电位值。

在置换镀Au反应中,基底化学镀Ni-P镀层的表面状态对置换镀Au层的分布状态或者表面状态时的影响被认为是表面电位的变化。使用AFM观察浸渍时间90 s,420 s时层状和柱状析出的基板表面状态,结果确认了置换镀Au初期(浸渍时90 s)的层状或者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上置换镀Au的表面状态没有差异,随着浸渍时间增加析出的粒径都增大。然而浸渍时间420 s.(镀Au层厚度0.05 mm)的镀Au层表面状态,在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情况下,置换镀Au层的析出粒子分布比较均匀,而在柱状析出的情况下局部析出粒子大,而且析出的粒子分布不均匀。根据上述结果可知,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上形成的置换镀Au层抑制了基底Ni-P镀层的孔蚀处,由于Au析出粒子均匀分布,可以形成透过化学镀Ni-P镀层的微细针孔少的镀Au层;另一方面,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由于在置换镀Au反应初期发生许多局部的孔蚀,在宽范围面积积上基底Ni镀层的溶出依然长时间继续进行,表现出局部腐蚀处偏向于Au析出粒子分布的倾向,由于这种Au析出粒子的不均匀性,即使置换镀Au层厚度0.05 mm时也存在镀Au层粒界部分到达基底Ni镀层并促进往Ni表面扩散的微细针孔。

3.6 各种化学镀Ni-P镀层上还原镀Au行为

由上述结果可知,通过观察置换镀Au反应时的电位,认为Au表面上Ni容易扩散是由于从置换镀Au阶段发生的微细针孔所致。以层状和柱状析出的基底化学镀Ni-P镀层上分别置换镀Au0.05 mm的基板为作用极浸渍于还原镀Au液中,监控各种置换镀Au层上还原镀Au析出行为。如图9所示,从浸渍以后到发生还原镀Au反应之间,使用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时电位稳定在约-0.70 V附近,另一方面,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时电位从约-0.70 V附近缓慢下降。在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情况下置换镀Au层成膜均匀,因此置换镀Au层的电位稳定,另一方面,在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情况下镀Au层成长时透过微细针孔,溶出基底化学镀Ni-P镀层,结果使电位下降。然后,如果发生还原镀Au反应,与采用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相比,使用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时的表面电位急剧变化。镀Au层厚度0.25 mm时的表面电位,使用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时为-0.76 V,使用层状析出时为-0.77 V。根据这种结果可知,在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情况下由于置换镀Au层上存在许多微细针孔的影响,还原镀Au层上也形成了微细针孔。还原镀Au厚度0.20mm时,仍然残存微细针孔,由于热负荷而使基底化学镀Ni-P镀层扩散到Au表层。另一方面,在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上形成的置换镀Au层由于难以形成微细针孔,采用0.2 mm厚度的还原镀Au层可以显著的抑制局部的基底Ni的表面扩散。

图10表示了基于上述结果的化学镀Ni-P镀层扩散到镀Au层表面的机理。基底化学镀Ni-P镀层的析出状态时对镀Au以后的线粘结强度推测如下。首先,形成各种析出状态的化学镀Ni-P镀层的PCB基板,如果浸渍于置换镀Au液中,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的局部腐蚀少,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的局部腐蚀多,在这样的状态下发生并进行置换Au(浸Au)反应。随着时间的增加,置换镀Au层厚度0.05 mm时,由于层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比柱状析出的局部腐蚀少,而纵方向进行置换镀反应,所以基板表面上形成均匀的置换镀Au层,还原镀Au层厚度0.25 mm时,即使热负荷以后也可以抑制Ni扩散到镀Au层表面获得良好的线粘结性。另一方面,由于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上置换镀Au时的局部腐蚀处多,发生许多局部的孔蚀而形成析出粒子不均匀的置换镀Au层,接着,如果浸渍于还原镀Au液中,则会在不均匀的Au析出粒子处的还原镀Au初期引起Ni的溶出。因此即使0.25 mm镀Au层厚度也会在Ni溶出处形成不均匀的析出粒子排列的镀Au层。这个部分的微细针孔由于热负荷而使Ni扩散到Au表面,引起引线键合降低。但是当化学镀Au层厚度为0.55 mm时,由于充分的厚度Au层积层而形成具有均匀析出粒子排列的镀Au层,因此即使热处理以后也与基底化学镀Ni-P镀层形状无关,可以获得良好的引线键合性。为了既要热中于低成本化的镀Au薄膜化,又可以获得粘结性优良的化学镀Au/Ni-P镀层,化学镀Ni-P镀液的选择,PCB基板的表面形态,前处理液和化学镀Ni-P镀液的管理是重要的。另外为了把化学镀Ni-P镀层用作基底镀层,需要某一规定以上的镀层厚度。虽然为了降低成本而要求更加薄膜化的化学镀Ni-P镀层厚度,但是基底化学镀Ni-P镀层形状和镀层厚度影响到线粘结性,因此化学镀Ni-P镀液的管理状态和镀层厚度管理状态都是重要的因素。

4 结语

化学镀Ni-P镀层中的P含量和Ni析出状态与引线键合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获得以下结论。

(1)在还原镀Au层厚膜的情况下,基底化学镀Ni-P镀层的构造对引线键合的影响少。

(2)在还原镀Au层薄膜的情况下,热处理以后的引线键合取决于基底化学镀Ni-P镀层的P含量和析出状态,特别是化学镀Ni-P镀层的析出状态影响到引线键合性。

(3)由于化学镀Ni-P镀层的析出状态而发生化学镀Au时Ni局部腐蚀状态的显著差异,特别是采用柱状析出的化学镀Ni-P镀层时表现出激烈的引起Ni的腐蚀的倾向。

(4)化学镀Ni-P镀层的析出状态给予后续的置换镀Au析出行为的影响,置换镀Au层的表面电位发生显著差异。另外置换镀Au层状态还会影响到还原镀Au反应。

(5)化学镀Ni-P镀层的析出状态为层状析出而且P含量为8wt%时,热处理以后仍可获得两的引线键合性。

[1]H.Haji. Hyomen Gijutsu, 49,166(1998).

[2]T. Yamamoto, H. Watanabe, K. Izawa, H. Honma;Journal of Japan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Packaging,6,339 (2003).

[3]A. Aiba, K. Kawamura, H. Shibuya; Proceeding of the MES2005, p.357(2005).

[4]橋本滋雄, 上玉利徹. 第37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安装学会ヒミナ—, p.58(2004).

[5]T. Osaka, T. Misato, J. Sato, H. Akiya, T. Honma,M. Kato, Y. Okinaka, O. Yoshioka ;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oc, 147, 1059(2000).

[6]M. Kato ; THE CHEMICAL TIMES, 189, No.3,10(2003).

[7]K. Tashiro, S. Yamamoto, K. Ishikawa, J. Nakazato,H. Honma ; Journal of Japan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Packaging,5,359(2002).

[8]岩仓文明. 表面安装技术, 5, p, 60(1997).

[9]大久保利一, 渉谷宏明. 电子材料, 10, p,81(1997).

[10]A. Chinda, N. Miyamoto, O. Yoshioka ; Hyomen Gijutsu,49,1291(1998).

[11]加藤育详, 寺岛肇, 渡邊秀人, 本間英夫. 表面技术, vo1,62,No.1,2011.

猜你喜欢
化学镀柱状镀液
硅片上集成高介电调谐率的柱状纳米晶BaTiO3铁电薄膜
基于PLC与触摸屏的镀液温度自动控制系统
电镀与环保(2018年4期)2018-08-20 03:08:10
化学镀Co-P-SiC复合薄膜性能的研究
电镀与环保(2018年2期)2018-04-19 02:05:02
氯化钾镀液错加硝酸的处理
电镀与环保(2017年5期)2017-12-19 12:06:13
在K2O—Al2O3—SiO2系致密瓷中原位合成莫来石
江苏陶瓷(2017年2期)2017-05-30 10:48:04
含铜硝酸退镀液中铜的回收和硝酸的再生
电镀与环保(2017年2期)2017-05-17 03:42:23
一种柱状金属物质量检测器的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10期)2017-04-18 07:23:14
化学镀Ni-Sn-P合金镀层性能的研究
电镀与环保(2016年4期)2017-01-20 08:15:35
不锈钢化学镀Ni-Mo-P合金
电镀与环保(2016年2期)2017-01-20 08:15:24
南海北部柱状沉积物中黄铁矿的分布特征和形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