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胆道梗阻性疾病68例分析

2012-07-28 14:17任玉君袁代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胰头梗阻性胆总管

任玉君,袁代清

(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四川 成都 610081)

胆道梗阻是由于胆管腔狭窄或阻塞所致的胆汁通过障碍,临床出现以阻塞性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胆汁代谢障碍综合征[1]。梗阻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病因较多,术前的定性定位诊断多依赖影像学检查[2]。现对我院经CT检查的68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的CT表现作一回顾分析,旨在加深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7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CT扫描的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3.5岁。病程最短5小时,最长1年。上腹部疼痛59例,皮肤巩膜黄染40例,发热23例,恶心、呕吐28例,贫血、消瘦8例。化验检查血胆红素升高65例。

1.2 方法 设备为GEprospeedE 2双排螺旋CT,电压250 kV,电流 250 mAs,层厚、层间距 10.0 mm,3 mm,2 mm 螺距为1.5∶1。扫描范围从肝顶部至十二指肠水平部下缘、68例患者均行常规平扫,其中30例进行了增强CT三期扫描,所有病例均对梗阻区进行了2 mm或3 mm薄层扫描。由两位高年资的影像学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最后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相比较。

2 结果

68例患者中胆管结石41例,CT表现胆管内无强化高密度或等密度小结节影,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胆总管扩张,其中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扩张呈枯枝征20例。胆管炎7例,表现为胆管扩张,管壁强化,下端逐渐变细,其中2例胆管炎合并胆囊炎,3例合并结石。胆管癌3例,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突然中断,其中1例腔内见一结节影,管腔偏心性狭窄。胰头癌15例,其中胰头增大13例,低密度结节10例,胰、胆管扩张(双管征)9例。壶腹癌2例,胰、胆管全程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十二指肠降部肠壁内侧见突出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见不均匀强化。见图1~8。

图1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代偿性扩张,胆囊窝区可见手术留下的金属夹影 图2 胆总管囊肿并小结石形成图3 胆总管下端高密度结石 图4 胆总管下端后壁见向腔内突出的小结节影,扩张的胆管腔突然偏心性变窄 图5 胰头明显增大,可见双管征图6 胆总管下端管壁不规则增厚,并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 图7 肝门区见不均匀强化的结节影,肝内胆管扩张 图8 肝内胆管内等密度结石,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3 讨论

胆道梗阻性疾病现代影像学检查主要应用B超、CT、MRI、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对胆道疾病的显示清楚,充分弥补了B超的不足[3]。MRI检查价格高昂,PTC和ERCP虽可清楚显示胆管扩张和梗阻末端的改变,但不能显示胆管以外的肝胆情况,而且为有创性检查,可能出现胆道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应尽量少用。CT检查具有无创、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计划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可作为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的一种基础的检查方法[4]。

据笔者工作中的体会,CT扫描方法的选择对诊断非常重要。所有患者均应进行梗阻平面的薄层扫描,因薄层扫描显示病变更清楚,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还可以进行一些高质量的后重建,否则一些小的病变容易漏诊或显示不清。对临床怀疑胆总管下端结石的患者,扫描前可以喝清水充盈胃肠道,最好不喝阳性造影剂,以免阳性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与结石相混淆[5]。怀疑结石者大多数常规平扫即可明确诊断,只有少部分等密度者才需要增强扫描与肿块进行鉴别,如图8患者,平扫肝门区胆管内见一圆形等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未见强化,术后为肝总管结石。因此CT检查应结合临床选择适当的扫描方法或做相应的准备。

诊断中首先应明确是否有胆道梗阻,不是所有的胆管扩张一定有胆管梗阻性疾病存在。笔者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可以见到胆总管代偿性扩张[6],但是胆总管扩张程度较轻,从上至下观察,胆总管腔内却没有结石或肿块影。胆总管囊肿患者也可见胆总管明显扩张,系胆管先天发育不良所致,而与后天形成的胆道梗阻无关。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仔细阅片,还要密切结合临床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明确梗阻水平有利于病因的分析和手术方案的制定。胆道梗阻分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高位梗阻指梗阻在肝总管,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低位梗阻指胰上段、胰腺段及壶腹段的梗阻[7]。CT判断胆道梗阻部位,以Pedrosa等最先提出[8],主要用扩张环数目来判定,环数越多,梗阻平面越低,一般肝门段为0环,胰上段为1~2环,胰腺段为3~6环,壶腹段为7~8环,以扩张胆管环数对梗阻作前瞻定位,其定位准确率98.8%。本组68例患者,定位准确率100%,与文献报道相仿。明确梗阻水平后,对梗阻水平进行薄层扫描,大多数时候即可发现梗阻原因。梗阻原因分析:引起肝门段、胰上段胆管梗阻的常见原因有肝门部胆管癌、近肝门处的肝癌,肝门淋巴结转移癌等,引起胰腺段、壶腹段胆管梗阻的常见原因有胰头癌、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癌,胰头周围淋巴结转移,壶腹周围癌等。来自管腔内的梗阻多为胆管内结石,寄生虫炎性粘连。来自管壁上的病变多为胆管癌,胆管炎。胆管壁外病变压迫管腔产生的梗阻多为胰腺癌、壶腹癌或淋巴结转移等。

良恶性病变所致胆管梗阻的鉴别诊断:①肝内胆管有无扩张有助于良恶性的辨别[10]。笔者收集的68例中,恶性病变所致者几乎都有肝内胆管扩张,呈软藤状,肝外胆管近端扩张,远端不扩张,临床上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病程短,呈持续性无痛性黄疸。1/3的良性病变也可有肝内胆管扩张,但较轻,为枯枝状,肝外胆管扩张,临床特点为年龄轻,病程长,常为绞痛,多为间隙性不完全性黄疸。②胆管梗阻末端形态:CT能显示胆管梗阻末端形态而鉴别良恶性病变,CT比ERCP的一个优点是能直接显示肿块和胆管腔外的组织,肿块的发现常提示为恶性病变,发现扩张的肝外胆管突然中断,无论是否并有肿块多系恶性病变,反之,胆管末端逐渐变细是良性病变的特异性表现,本组病例中的7例胆管炎均有此特点。CT扫描可以观察扩张的胆总管的周围情况,通过观察胰腺、十二指肠的形态、密度变化及肠系膜、腹膜后有无淋巴结肿大等,有利于病变良恶性的辨别[11]。如图6患者胆总管下端管壁不规则增厚,并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术后病检为胆管癌。

总之,多层螺旋CT扫描能明确胆道梗阻的有无及梗阻位于的平面,尤其是薄层扫描,大多数时候能对梗阻的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2]贾丽英,刘常满.多层螺旋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药,2006,28(8):719-719.

[3]钟华,张宗明.多层螺旋CT三维胆系成像对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5):3430-3432.

[4]王兴龙.多层螺旋CT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33):109-110.

[5]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

[6]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7]任克,王强,徐克,等.多层螺旋CT多层面重建技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1):1720-1722.

[8]Pedrosa CS,Casanova R,Lezan AH,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in obstructive jaundice.Part 1:The lever of obstruction[J].Radiology,1998,39:627.

[9]张淑琴,周晶.CT对肝外胆道梗阻性疾病的病因诊断[J].黑龙江医学,2002,(26)2:100-101.

[10]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

[11]Han JK,Choi BL,Kim AY,et al.Cholangiocarcinoma:pictorial essay of CT and cholangiograpHic findings[J].RadiograpHics,2002,22(1):173-187.

猜你喜欢
胰头梗阻性胆总管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困难胰头肿瘤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胰头血供三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梗阻性黄疸实施64排螺旋CT诊断分析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