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涛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四川 成都 610017)
内脂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有类胰岛素样作用[1],与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有关。内脂素在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中起重要作用[2],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冠心病的发病与脂代谢密切相关,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血浆内脂素水平,并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内脂素对冠心病冠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2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并接受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0例作为冠心病组,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腹型肥胖人群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糖尿病患者48例作为糖尿病组。对照组需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严重肾脏疾病、严重肝脏疾病及心血管疾病。其中腹型肥胖诊断标准为体重指数男性>25 kg/m2,女性>24 kg/m2,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腰围男性>90 cm,女性>80 cm。测量方法: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腰围是肋骨下缘与髂骨上缘间中点,平稳呼吸测量;臀围是臀部最突出部测量其周径;腰臀比=腰围、臀围。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标本采集及测定 所有患者于上午8点空腹行静脉抽血送检。收集标本半小时内于高速离心机1000×g离心15 min,收集血浆保存于-70℃冰箱。标本收集完毕后统一按人内脂素ELISA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每一标本测试三复孔。
1.3 冠状动脉造影 经股动脉途径采用Jud-kin's或Amplatzer型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每支血管至少2个以上的体位投照。造影结果由2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分析完成。所用投影系统为德国SIMENZ公司双向数字减影仪,由计算机辅助测量系统(QCA)对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3支血管的直径进行定量分析,狭窄≥50%认为有临床意义的狭窄。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管径≥50%为病变血管。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3]对血管病变程度进行评定:狭窄≤25%为1分,26% ~50%为2分,51% ~75%为4分,76% ~90%为8分,91% ~99%为16分,100%为32分。根据受累血管数目不同取总分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组血浆内脂素水平为(38.21±7.8)ng/ml,对照组血浆内脂素水平为(28.31±6.97)ng/ml,糖尿病组血浆内脂素水平为(26.74±3.0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25,P<0.05)。患者Gensini评分和血浆内脂素水平随受累血管数目的增多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6,P<0.05;F=2.516,P<0.05)。冠脉病变数目及Gensini冠脉病变积分均与血浆内脂素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64和0.911,均P<0.05),见表1。
表1 冠心病受累血管Gensini评分与血浆内脂素水平
内脂素最初是在有活性的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cDNA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蛋白质,与B淋巴细胞成熟有关,被命名为前B淋巴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近年来发现这种蛋白在人和小鼠内脏脂肪中高表达,故命名为内脂素。荧光免疫原位杂交显示PBEF主要在骨髓、肝脏、肌肉、淋巴细胞及胎膜中表达。内脂素作为内脏组织高表达的细胞因子,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新的促炎症因子。重组内脂素可以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1、TNF-α、IL-6、IL-1Ra 和 IL-10,调节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激活抗原提呈细胞系统(APCs),增强单核细胞核B淋巴细胞趋化作用[4]。近年来研究证实内脂素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内脂素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5],它在内皮细胞中能激活ERK1/2信号途径,并通过激活依赖ROS的NF-KB途径来诱导炎症因子ICAM-1和VCAM-1的表达[6,7]。在冠心病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泡沫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均有内脂素的高表达,而且它可能介导了斑块的不稳定性及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2]。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较腹型肥胖对照组、糖尿病组明显升高,且内脂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受累程度密切相关,内脂素水平越高,冠脉受累程度越重。因此,内脂素水平的测定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冠脉受累的一个评价指标。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冠脉造影是金标准,但往往由于是有创性检查且花费较高,难以被所有患者接受。而内脂素的检测方便可行,花费较低,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评估的辅助工具。
[1]Fukuhara A,Matsuda M,Nishizawa M,et al.Visfatin:a protein secreted by visceral fat that mimics the effects of insulin[J].Science,2005,307(5708):426-430.
[2]Dahl TB,Yndestad A,Skjelland M,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 visfatin in macrophages of human unstable carotid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possible role in inflammation and plaque destabilization[J].Circulation,2007,115(8):972-980.
[3]Gensini GG.A more meaningful scoring system for determining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1983,51(3):606.
[4]Moschen AR,Kaser A,Enrich B,et al.Visfatin,and adipocytokine with proinflammatory and immunomodulating properties[J].J Immunol,2007,178:1748-1758.
[5]Adya R,Tan BK,Punn A,et al.Visfatin induces human endothelial VEGF and MMP-2/9 production via MAPK and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s:novel insights into visfatin-induced angiogenesis[J].Cardiovasc Res,2008,78(2):356-365.
[6]Kim SR,Bae YH,Bae SK,et al.Visfatin enhances ICAM-1 and VCAM-1 expression through ROS-dependent NF-(B activation in endothelial cells[J].Biochim Biophys Acta,2008,1783(5):886-895.
[7]蒋捷,霍勇.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