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梅 陈露 周岱翰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广东 广州 510400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可起源于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以及结缔组织间质细胞,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第三位,病死率居第二位。对于肝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介入、射频、冷冻、聚焦、化疗等方式,在损毁肿瘤的同时对正常肝组织难以避免地带来一定损害,加之我国肝癌大多伴有肝炎、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因此,肝功能不全成为现有治疗模式的掣肘。中药及其制剂在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笔者通过电子检索CNKI、CBM,查阅1978年1月~2011年10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药干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325篇,选取其中与中药对原发性肝癌治疗后肝功能损伤保护作用的相关文献83篇,并对上述文献进行用药频率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电子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79年1月~2011年10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1978年1月~2011年10月)收录文献。
①所有文献中提及的病例均经病理、细胞学证实,或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者;②报告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指标者;③明确提出中药及其制剂对肝功能有保护作用,或能减轻肝损害的临床报道。
①无全文查阅:无法得到全文者;②报道病例未排除转移性肝癌者;③治疗前后未明确报告肝功能评价指标;④使用中成药及中药制剂但未明确提出其成分者;⑤使用中药加西药护肝药治疗有效,但不能明确为中药单独起效的。
检索CBM中文数据库,多字段检索原发性肝癌、肝功能、中药、中医,共检索出文献256篇,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56篇;检索CNKI数据库,以肝癌、中药、肝功能为关键词检索出69篇文献,根据选用标准筛选出33篇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排除重复的6篇文献,共筛选出83篇文献。
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7版《中药学》为标准,合并文献中出现的中药别名、异名,统计出83篇文献中的中药169味,中药制剂11种,统计药物的使用频率。
所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有随机对照者72篇,无随机对照者4篇,自身对照者2篇;单用中医药者9篇,中医药联合介入治疗59篇,中医药联合化疗2篇,中医药联合手术3篇,使用中医药联合射频2篇。由文献分类结果可以看出,有RCT(随机对照试验)者占所有纳入文献的87%,说明文献中所报道药物的疗效准确度及可信度较高。与介入相关文献所占比例为53%,说明目前介入方法治疗肝癌临床应用较广泛。见表1。
表1 文献分类统计
综合文献,共整理出中药169味,中药制剂11种,对所有中药进行别名、异名合并后,统计分类,分类方法依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7版《中药学》。对原发性肝癌肝功能损害有修复作用的中药归类,使用频率依次为化湿药、清热凉血药、利湿退黄药、消食药、补气药、补阴药、理气药、清虚热药、化瘀止血药、清热泻火药、活血化瘀药。11种中成药有艾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鸦胆子油乳、得力生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岩黄连注射液、槐耳颗粒、参芪扶正注射液等。根据其药效,可分为扶正和祛邪两大类。其中扶正类包括:槐耳颗粒、康莱特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祛邪类包括艾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苦参碱注射液、鸦胆子油乳、痰热清注射液、岩黄连注射液。综合统计结果,表明用药范围较广。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总结出肝癌并肝功能损害临证用药多以除湿退黄、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理气消积为法。见表2。
表2 中药使用归类统计
整理83篇文献,经统计,提及的169味中药中,中药使用次数>20次的有11味,使用频率依次为白术、黄芪、茯苓、党参、茵陈蒿、柴胡、郁金、半夏、延胡索、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使用次数>10次的有15味,使用频率依次为白芍、甘草、丹参、陈皮、麦芽、当归、莪术、薏苡仁、神曲、大腹皮、大黄、山楂、栀子、鳖甲、川楝子。见表3~4。
表3 改善肝癌后肝功能损害常用药物使用次数及频率(20次以上)
肝肿瘤本身,及其各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放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射频等,均可造成肝细胞损害,使肝脏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障碍,出现静脉闭塞性肝病、慢性肝纤维化等肝脏损伤,从而加重肝癌的治疗难度。现代医学对肝功能评价的指标,除外肝酶[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还包括合成功能[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总蛋白(TP)]和转运功能[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CHOL)]的评价标准。临床应用较多的Child-Pugh分级,是对肝功能的综合评定,指标包括肝性脑病分级、腹水程度、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
表4 改善肝癌后肝功能损害较常用药物使用次数及频率(10次以上)
中医认为,肝癌并肝功能损害的病因主要有:外来邪毒——外伤金刃、药毒;瘀毒损伤——肚腹结块。肿瘤属体内有形实邪,邪毒酝酿,尤其是热毒,最易伤阴耗气,而各种针对肿瘤本身的治疗方法,如TACE、化疗等,都属“攻邪”措施,更有瘤体之瘀毒结于肚腹,致气机不畅,失于疏泄,致脾胃不能运化,则水湿内停,湿浊或从寒化,或从热化,而出现围治疗期黄疸、纳呆、恶心欲呕、周身乏力、胁肋隐痛等症状。肝肾同源,久病肝阴不足亦可损及肾阴,以致肝肾阴虚,虚阳上越,证见头晕目眩、乏力消瘦、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见肝癌并肝功能损伤的病机主要为正气受损、脾胃受损、水湿不化,伤阴耗气,肝肾阴虚、虚阳上越。保护肝功能,应以扶正补虚为本,更兼健脾化湿。若湿从热化,需以清热解毒。中药护肝有集合抗炎、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微循环、提高免疫力、提高血浆连接蛋白水平等多种效应,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独特优势。本次文献统计显示,配合中药治疗对肝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除湿退黄类、清热解毒类、补气滋阴类、健脾理气类、活血化瘀类使用频率较广,与肝功能损害的主要病机伤阴耗气、湿邪困脾、肝肾阴虚等相符,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需要相一致。
使用频率最高的四味药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黄芪健脾补中、益卫固表;茯苓健脾安神、利水渗湿;党参补中益气、养血和胃。而白术、茯苓、党参、甘草这四味药,正是四君子汤的组方。以方测证,体现出肝功能受损多从脾胃论治这一临床思路。《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指明肝脏精气的贮存,需通过脾胃的营运和转输,而胃纳脾运,脾胃气机升降又需肝气的资助[1]。又有《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说明肝病易影响脾胃功能。肝癌病位在肝,最易病及脾胃,另运化乏力,湿浊内停,水湿不化。肝功能受损常见症状呕恶纳呆、乏力困倦等,都与脾气亏虚,胃不能受纳水谷有关。
郁金、延胡索、丹参、莪术等属活血化瘀类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活血化瘀类中药有利于改善微循环,改善癌肿局部缺氧状态,有利于药物发挥抗癌作用,并可抑制体内纤维母细胞的胶原合成,减少粗糙型纤维母细胞生存,对预防和减少化疗后引起的肝纤维化有积极作用[2-3]。
综上所述,肝癌后肝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各异,围治疗期脾胃受损,水湿内停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前提;多程治疗后,或疾病晚期多见气阴耗伤、瘀毒盘结。治疗应谨守病机,以顾护脾胃、益气滋阴为本,适时结合除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法,以充分发挥中医药长于整体辨证,保肝护肝的疗效优势。
[1]赵长普,孙俊波.肝病从脾论治浅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912.
[2]武伟,林明足,戴琤,等.消瘀养肝汤对肝癌介入化疗后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3):25-26.
[3]张淑萍.中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化疗副反应50例[J].环球中医药,2009,2(5):34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