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2-07-27 09:31张明明指导教师衣丹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11期
关键词:老年病脑梗死康复

张明明 指导教师:衣丹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01)

脑梗死是我国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多发,基于老年人组织器官衰退、适应能力减退、抵抗力下降、患病后心理不适应、情绪变化大[1]等因素而出现依赖、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给康复治疗及护理增加了难度。加强心理干预,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是帮助老年脑梗死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的首要措施。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月~2011年2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给予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符合以下条件:①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②肢体肌力达到Ⅱ级以上(参照Ashworth肌张力评定标准)[2]。③意识清楚,无失语。干预组32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对照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65~75岁,平均年龄69±1.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基础治疗、康复治疗方向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及康复。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分析、心理评估,制订心理护理方案,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遵循“无损于患者身心健康,不违背患者主观意愿,不泄露患者个人隐私”的心理护理伦理学三原则[3]的前提下,以赢得患者的信任感,友好合作。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采集心理信息,确定患者具体心态,析出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2.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心理护理。

(1)焦虑恐惧心理。患病时,老年人自制能力差,精神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既担心自己身体能否好转,又怕别人提及自己的疾病,因此往往故作谈笑自如,以掩饰自己的恐惧焦虑情绪。此时要及时满足病人了解有关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信息。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了,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对医疗实践就能够自觉配合。这样因势利导,采用放松疗法,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减轻身心紧张状态,配合康复训练。

(2)自尊心理。老年病人常会有失落感,希望他们被重视,喜欢别人恭顺服从。医务人员要尊重他们,比如主动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等。还可与老年病人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态度和蔼,耐心,认真倾听。让他们在对过去的回忆中,产生一种满足和自豪感,从而能够正确对待肢体康复训练,并从中找到自我[4]。

(3)孤独寂寞心理。担心患病后别人远离自己,失去家庭温暖和亲人陪伴,尤其是环境的改变会使老年人不适应,内心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入院时要向病人介绍病区的环境、设施、作息时间、主治医生、护士等,以消除陌生感,同时做好家属工作,充分发挥家庭支持作用,让家庭成员多关心、体贴患者,减少其孤独感,在社会及家庭的陪伴下一起面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4)悲观心理。老年患者治疗后病情反复迁延,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而康复训练时间又长,使得他们变得怀疑急躁,悲观失望,爱发脾气,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5]。要向病人介绍成功治愈的典范,把这类患者同病情较轻、性格开朗的患者放在一个病室,采用暗示方法,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以和蔼的语言,肯定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

(5)依赖心理。此类患者会不自主地寻找心理寄托和安抚,再加上会受到亲人的特殊照顾、关心和帮助,从而事事依赖他人,不肯活动。这类病人采用认知疗法,重建认知,建立良好的适应能力,建立正确解决问题的模式,鼓励他们“我能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时,神经和肌肉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肢体康复。

(6)固执心理。因老年病人脑老化,思考能力下降,不易接受环境的改变和新事物,不想听命于他人,甚至毅然拒绝治疗和护理。对这类病人采用行为塑造,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信任,鼓励病人与其他病友交谈,从交谈中了解患者的需要,引导病人正视自己的角色,有的放矢地给病人灌输治疗和护理的信息,使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努力学习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7)抗药心理。在治疗中,肌肉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静脉注射可对血管壁产生刺激。病人如接受治疗过频、过多,则会觉得痛苦,因而产生害怕、厌烦甚至抗拒治疗的心理;或者是长期治疗而疗效不明显或根本无效时,或是由于经济状况,担心长期用药给家庭、子女造成经济负担而拒绝用药。针对这些可能因素,护士首先应在病人接受治疗前对药效做出适当解释,让病人放心接受治疗。同时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达到一致,避免在患者面前谈及敏感的医药费等问题。护士应给予正确引导,并在治疗中通过语言强化药物效果,抵消其对疾病的不良心理作用。

实施心理护理的注意事项

1.心理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巧。

2.心理测试时要保持测试环境安静,气氛和谐。

3.与老年病人进行交谈时必须态度诚挚,富于同情心和耐心,深入到病人的心灵深处,具体到护士的语速、表情、手势等。

4.听取病史时,护士应该注意病人的表情(痛苦、无所谓、紧张、焦虑等)、讲话方式(缄默少言、滔滔不绝、细声细语、高声激昂等)、态度(自然随和、焦虑、局促不安)和仪表(平常、浓妆、不修边幅等),去伪存真,以求获得准确的临床资料。

5.必须取得病人家属的信任与合作。

治疗结果

判定标准:①运动功能障碍评定采用简式(FMA)Fugl-Meger评定法,上肢66分,下肢34分。②生理自理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评定法,为100分制。③焦虑及抑郁情况评定采用SAS和SDS法。

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效果见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

出院时SAS和SD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比较

讨论

心理护理是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体现了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人员应该能够综合运用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及传统护理的基本知识,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出发,积极与患者沟通,针对老年人的性格、文化程度、境遇、性别、病情等,因人施护,因病施护,制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目标,以解决患者现有和潜在的问题,使病人能够摆脱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放下思想包袱,调动主观能动性,达到形神共养,身心并治。

本研究中针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把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护理有机结合起来,了解和掌握老年病人的个体心理活动规律,选定有针对性个体化定向护理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心理调护。激发和树立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变不利健康行为为有利健康行为,增加临床各种治疗效应,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降低患者抑郁及焦虑发生率,帮助病人重新建立自己的形象,以正常的形体和心态走向社会,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

[1]顾晓岩,孙茜.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780.

[2]方定华,陈小梅.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00:56.

[3]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4]唐凤平.老年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7-150.

[5]李素.临床内科护理细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3-446.

猜你喜欢
老年病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PICC围置管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Joseph F. Engelberger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