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2011年第11期刊发并展示了《四川日报》《河南日报》等几家媒体“走转改”特色专栏的评析与面貌,受到好评与关注,本期再次展现一批特色专栏,欢迎各媒体继续推荐、自荐相关优秀版面、栏目、做法等。
“走转改”可以说是全国新闻战线的同题作文,而《厦门日报》独辟蹊径,写出了自己的独家风格。
首先做到“真下去”。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李泉佃亲自起草“走转改”活动方案,并带头深入基层联系点采访。各位副总编辑以及所有业务部门的中层干部也都带头到基层采访。为真正做到“沉下去”,报社要求记者采用自行车骑行的方式深入基层采访,并推出专栏“骑迹”。记者骑着自行车深入到许多汽车无法抵达的地方,采访到大量鲜活新闻。随后,陆续推出“来自特区建设主战场的报道”“来自基层一线的报告”等专栏。所有的稿件都只有几百字,标题准确生动,行文简洁明快,版式活泼清新,读者普遍叫好。
精心策划,让《厦门日报》的“走转改”活动独具特色。2011年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厦门日报》把“走转改”与这一重大事件结合起来,策划了“全国党报总编看特区”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海西21家省市级党报及多家重点城市党报的总编应邀来到厦门“走基层”,采访火热的特区建设现场。有与会的党报总编说,这是一场特殊形式的“走转改”,是对“走转改”活动的创新和深化。
2011年11月8日第12个记者节,《厦门日报》推出了整整一大版的“走转改”特别报道:记者体验最辛苦的工种。年轻记者走进最底层的劳动者中间。地下管道清理工、海上环卫工、自来水管道测漏工、电力巡线工……这些几乎从未被关注过的人物被生动地呈现在报纸上。参加采访的记者说,这个记者节让他们终生难忘。
《厦门日报》
《新快报》
当前,在全国新闻战线倾力掀起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浪潮,不是一次有始有终的阶段性活动,也不是新闻媒体依例推出的又一个专题或专栏。它是一次文化自醒,唤起我们扎根土壤的新闻品质,唤起我们重拾以民为本的新闻坐标。——这已经成为河北电台人的由衷共识。
活动开展以来的100多天时间里,河北电台的大批主力编辑、记者深入农村、下到企业、走进社区,用群众的语言,反映群众的心声。写出了一系列带着汗珠、露珠和泪珠、散发着淳朴气息的新闻作品。
基层有所呼,我必有所应。基层有所求,我必有所助。河北电台的“走、转、改”活动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新闻的实效性。2011年11月,河北赞皇县大批优质大葱遭遇滞销,菜农心急如焚。河北电台新闻频道一方面在全天新闻节目中滚动播出前方记者的现场采访连线,一方面主动联系爱心企业,主力记者李文斌、李芳、白雪峰、安鹏四下赞皇,最终为当地近30万斤大葱找到了销路;全国名牌节目《阳光热线》节目结合节目定位,推出“《阳光热线》社区行”系列活动,把节目现场搬到居民社区,设立听众交流平台,接受咨询,受理投诉,这项活动已经举办18场,参加群众上万人,接待群众现场投诉建议6千多条,帮助群众解决了七百多个难题。
《新快报》从2011年8月开始积
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基层点90个,共有82名记者在报社领导的带头下深入基层进行采访。
报社领导以身作则。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委员、新快报社社长李宜航先后走访了荔湾区冲口街聚龙村、广州市儿保中心、黄埔村、海珠湖,总编辑陆扶民则带队到广州番禺区义工联合会长者部采访。
保定电台“行风热线”受到听众好评。
河北电台记者杨晓感受“山区娃风雨上学路”。
大众网记者与剥花生的五李社区村村民聊天。
走入基层,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在贴近民生、了解民意的基础上,《新快报》“走基层”的报道切切实实地帮助了基层群众,在新闻版面专设了“记者帮”栏目,主要受理读者的各类民生投诉,为读者排忧解难。运作几个月来,切实解决了许多读者及市民反映的情况,读者们经常打来电话表示感谢,在基层读者中有了较好的反响。
走得远,辐射广。《新快报》记者的身影除了在广州城中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外,也先后深入到东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地区的大岭山大环村、麻涌、樟木头、高明区、更合镇、五桂山等有代表性的革命老区,到革命前辈曾经战斗和工作的地方进入实地采访。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快报》陆续开设了“记者进社区”“记者帮”“记者走老区”“医改前沿”“我在窗口”“行业体验”“国庆我加班”等多个专题栏目,内容涉及不同行业生产行业状况、窗口单位服务工作现场、医疗及药品等情况。
在“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中,保定广播电视台首先成立由20名老中青优秀新闻工作者组成的“走转改”宣讲团,以他们深入基层、一线、群众扎实的作风影响带动其他采编人员,以生动事例、鲜活事迹引领本台“走转改”活动实现由“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的良性改变。
其次是通过建章立制、完善考核,确保“走转改”活动量化、常态化、深入化。为此出台一系列宣传管理办法,如提高对基层采编人员生活补贴、填写被采访单位回执证明、提高下基层稿件考核数量及其单篇稿件分值,并享有加分权,降低市内活动稿件分值,规定每名采编人员下基层次数、天数等,使下基层工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可控管理办法。
第三是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纷纷根据媒体特点,开设“来自一线的现场报道”“百姓心声”“行风热线”等专栏或节目,在宣传报道中基层的情况多起来、百姓的声音多起来、百姓的身影多起来。根据百姓要求,新闻宣传大幅消减会议报道、领导视察工作报道等数量和篇幅,把更多的画面、更多的声音、更多的版面让位给基层、让位给群众,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人民群众的关切得到了关注,人民群众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作为山东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大众网于2011年9月16日在山东新闻网站中率先启动这一活动,首批10名编辑记者前往德州市陵县五李社区和芦坊社区展开蹲点采访,在6天时间里,年轻的编辑记者走街串巷、钻大棚进鸡圈,共计采写发表来自最基层的新闻稿件72篇,照片近500张,视频声像十余次。活动期间,大众网注重蹲点与文化下乡相结合,为两个社区的图书室捐赠1000册科普实用图书,并挂牌成立了大众网记者基层实践基地。“十一”黄金周期间,“大众网编辑记者国庆走基层活动”,发表一大批面向基层、面向普通人的新闻报道,采编团队体现出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10月24日,大众网记者又分两路到青岛城阳区棘洪滩社区和崂山区王哥庄社区调研采访。
借助“走转改”切实推动事业可持续发展,避免“不刮一阵风”,要在探索构建长效机制上做文章。用制度带动,让员工养成良好的深入基层的行为习惯,在具体实践中再丰富、完善制度建设,最终形成制度与习惯的高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众网编委会于2011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的意见》,成立了以董事长林忠礼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力求在制度保障、队伍培训、活动带动上有所突破。一是不断健全体察民情的制度。二是不断完善好新闻的推评制度。三是不断创新公益服务的制度。四是不断拓展了解民意的制度。五是不断细化集中民智的制度。六是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