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力作——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综述

2012-07-26 06:51
中国记者 2012年2期
关键词:接地气文风座谈会

文/本刊记者

1月12日,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位不在高,想民则名;权不在大,为民则灵。斯是记者,心系百姓。谈笑皆民生,往来皆民情。田间地头走,话筒进街庭……责任当使命,真爱作准绳。百姓云:“泥腿记者”。

这篇热心听众送给丹东电台记者刘彤的《记者铭》是对他“三贴近”的赞扬与肯定,也反映了老百姓对“泥腿记者”的呼唤。可喜的是,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断深入,这样的“泥腿记者”越来越多。

“走转改”是宣传文化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1月12日,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央宣传文化部门、中央新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负责同志,部分新闻单位编辑记者代表等参加了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编辑记者学者代表和社科、文艺界代表在会上发言。

李长春在批示肯定了中央重点媒体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取得成绩的同时强调,要努力探索“走转改”长效机制,新闻战线各级班子、业务骨干要带头“走转改”,从中总结经验,为研究建立长效机制取得第一手资料。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各个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从基层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产生“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精品力作,把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响应时代召唤、履行崇高职责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实现“三贴近”的重要举措和改进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是宣传文化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部署,着眼增强国情了解、增进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把“走转改”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推动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取得新进步,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持,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他强调,深化“走转改”活动,要以作风锻炼为根本,弘扬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良作风,带着感情、带着理想追求“走转改”,永不割断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脐带,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树立和维护宣传文化工作者良好形象。要以多出成果为目标,无论新闻报道还是理论文章、文艺作品都应注重思想含量,从大局着眼、从基层落笔,用基层的生动实践来展示社会进步,用群众的真切感受来说明深刻道理,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益、给人以力量。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完善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推动更多的理论、新闻、文艺、出版工作者到一线、到基层,推动“走转改”活动向深度广度发展,努力实现“走转改”的常态化。当前,要精心组织好今年的“新春走基层”“送欢乐下基层”等各具特色的活动,努力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浓厚节日氛围。

最美的风景在身边 最好的新闻在脚下

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采编部主任赵鹏在发言中说:“2011年是我驻福建18年来收获最大的一年。”在基层找到了新灵感,写出了好稿件,但收获远不止这些。当真正走到基层干部群众中间,在敞开心扉的长谈中,体味着根植于大地的勇气与智慧。在相濡以沫的相处中,体验着与时代同行的艰辛与奋进。从一个微笑、一次握手,或者是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一条短信中,体悟到一种信任、一份期待,更汲取到一股力量。他体会最深的三点是:最美的风景在身边,最好的新闻在脚下;脂粉何如泥土香,质朴自然胜矫情;行走在路上捕捉新闻,沉淀在心中牢记责任。

2012年1月12日,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王晔/摄)

新华社记者赵承曾参加了李从军社长亲自带队的太行山采访组,并成就了新华社“走转改”的经典之作《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他从十多天前,一位72岁的太行山老农—河南林州白泉村支部书记张福根赶了1000多里路来新华社探亲谈起,重点讲了三个感悟。第一,走基层,在太行深处寻找思想的火花;第二,转作风,将心比心,以爱换爱;第三,改文风,就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

《光明日报》经济部记者何平和另外两位同事王国平、韩寒组成了一支基层水文站调研小分队,用11天时间调研了青海、重庆等五省市的5个基层水文站,在《光明日报》“大视野”版整版推出了“走基层”特别报道《默默芬芳最动人——献给“把脉江河”的水文工作者》,描写了长期工作在高寒边远、潮湿溽热地区工作的水文人的坚守与奉献,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和期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重点讲了策划缘起和各方面收获。

《经济日报》记者齐平介绍说,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他参加了两次报社组织的对中小企业的调研,这种“带着问题采访、带着思考调研”的历练,使他受益匪浅。他认为,对于每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不断推向深入的“走转改”活动,无异于一次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转型升级”;而行与思,既是“带着问题采访、带着思考调研”的一种状态,也是在“走转改”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坚持创新的一种导向。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记者张萍发言说:“2012新年夜,我收到了几条珍贵的短信。”北京儿童医院院长李仲智、北京儿童医院小儿肿瘤专家王焕民、同仁医院的苗锦鹏医生以及在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马子硕的妈妈送上的谢意与祝福,就是“走转改”带给她的最好新年礼物。张萍睡数天沙发制作的《马子硕的求医路》热播与广受好评,成功实现了记者“让医患之间多一份理解,并且还能避免‘板砖’”的策划初衷,也说明了“走转改”报道的生命力。

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播音科科长王业介绍了2011年以来在台里统一领导下曾经做过的几个大型新闻行动。“温暖一家亲”的主题是传递温暖、播撒关爱,关爱社会上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和冷落的群体;“幸福绽放”记录的是幸福和收获,关切的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忘的普通劳动者;“心心相印”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型直播中,也不断把党与群众心连心这个主题突出和深化;北京台的新闻记者、主持人们也做出了不少更鲜活的体验式报道。他认为,作为一个新闻人,始终应该站在最清醒的立场上、用最冷静的头脑关注社会潮流、用最敏锐的嗅觉发现社会风向,用最朴素的心去感受人间冷暖、世间真情。

辽宁省丹东市广播电视台记者刘彤的“走转改”之路早在15年前他当上记者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在过去的记者生涯中,前十年钻山沟、跑田间地头,走遍了丹东市最偏远的宽甸县22个乡镇,那里的250多个村走了200个,最远的往返一次400公里,一走就是十天半月;近五年走社区,跑百姓民生,市内183个社区都去过,粗略统计直接为百姓办的实事有200多件。他介绍说:“走基层,我真是尝到了甜头。走到底走到边儿,你会发现,新闻多到都打自己的腿;而且,因为人接地气,文章便也有了才气和灵性,这些年,我先后有近百部作品荣获各种奖项,其中14部获得省级评比一等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燕平介绍了自己作为科研人员“走转改”的情况与体会。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介绍了“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民品牌活动的情况与心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阐述了“走转改”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接地气文风座谈会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