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兵
(江苏省大港中学 江苏 镇江 212028)
运用知觉规律让课堂教学“靓”起来
王正兵
(江苏省大港中学 江苏 镇江 212028)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若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也可以说知觉是把感觉获得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规律包括:对比律、组合律、协同律、错觉律四种。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知觉规律,突出教学重点,这就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靓”起来。
若要使知觉对象迅速地从背景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有效地感知,教师必须使被感知的事物与它的背景有明显的差别,形成对比感。因此,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重点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对比以强取胜,以动取胜或以亮取胜、以大取胜、使感知对象的映象更加清晰。
(1)实验对比,比如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重点是氯气的颜色——黄绿色,可用另一个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放在一旁作对比,不仅可明显地观察到氯气的黄绿色,而且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一般不再遗忘。
(2)板书中的对比。教学中,板书也是一门艺术,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应充分考虑板书的设计,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应如何在板书中突出。教师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重点内容,或在重要知识点前加“★”,或用着重号将重要概念划出。如“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学生记忆时总会忘掉某部分,这时不妨在黑板上将定义中关键之处划出 “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板书中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掌握该定义,提高了课堂效果。
(3)图表对比。如:在归纳三大晶体的异同点时,可通过列表(如表1),从各晶体的组成微粒,微粒间的作用力,熔、沸点,硬度,导电性,实例等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理解并记住有关晶体的重要知识,从而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4)设计题型进行对比。例如:3.2g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HNO3)、稀硝酸(HNO3)反应,各产生多少毫升气体(标准状况下)?各消耗氧化剂多少摩尔?通过思考、分析、对比,掌握浓HNO3和稀HNO3氧化性差异,从而巩固了硝酸的重要性质之一—强氧化性。
表1
组合律要求把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清晰地感知。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备课要从时距上进行合理的组合,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1)物质间的转化方面,如: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如图1)。
图1
有机物乙醇、乙醛、乙酸之间的转化:
运用组合律将相关物质有目的地联系起来,学生有了整体的知觉,教学效果较好。
(2)实验设计方面,一定要与教学内容在时间、空间组成有意义的系统,便于整体知觉。如:学习甲烷(CH4)的实验室制法时,根据制取原理和所学知识,先让学生思考该发生装置的特点,气体的收集方法等,再让学生归纳该发生装置还可以制备哪些气体。如此一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便让学生轻松掌握,同时也把已学知识加以复习。
此外,教师讲课时也要做到言语声调有抑扬顿挫的变化。言语节奏过慢就等于时间上不连续,这有背于组合律,知觉效果必定较差。板书的组织也很重要,越是重要的内容越应有组合,而不能失之凌乱。
协同律是指在感知过程中多种感觉器官协同配合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多种感觉参加活动是摄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必要前提,而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建立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化学课单凭口头讲授,那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很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的理解和死记硬背。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能看到、听到、触到或嗅到、尝到,也就是让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才能避免学习上的这种弊端。 比如:初中教学中,实验“浓硫酸(H2SO4)的稀释”,操作非常重要,如果学生不亲自动手做一做、摸一摸,他就很难理解 “为什么要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地搅拌”。同样,在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微观物质的教学中,可结合模型讲解,如甲烷(CH4)分子模型、氯化钠(NaCl)晶体模型等,让学生看看、拆拆、装装,然后再讨论,一些难题便迎刃而解。
协同律告诉我们,教学要发挥各种知觉系统的作用,让学生把操作、观察、触摸等多种感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所获信息更丰富,所学知识越可靠、越真实。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外界事物必然产生的带有固定倾向的被歪曲的知觉。错觉律是从错觉规律引申出来的,属于从反面提出问题,意在防范。正因为错觉带有某种不可避免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及时提醒学生防止错觉对事物本来面貌的干扰。教学中往往也可以从反面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甲烷(CH4)的二氯代物有几种?”黑板上画有以下两个分子:
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映是“甲烷(CH4)的二氯代物有2种”,很显然,这是错觉造成的。再提问“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怎样?”“正四面体。”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黑板上所画的两个分子实质上是同一种分子,也就是说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1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还可结合二氯甲烷模型在黑板平面上投影,加强立体感。有了这次“上当受骗”,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一般不会再范同样的错误。还有,在实验中,学生往往把期望观察到的东西当成实际观察到的东西;明明是刺激性气味却认为是臭味,等等,这都是错觉的实例。因此,教师要求掌握错觉规律,把学生引向正确认知。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主张:“教学与发展问题本身的性质,要求必须把对学生的心理研究有机地包含到教育学研究中去,因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教学结构与学生心理发展进程的本质联系问题。”也就是说,从学科心理的角度来研究学习的机制、教学方法。化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求有足够的知识技能,还需要研究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愿意学、学得快、记得住、用得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郭亨杰等.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008-0546(2012)03-0032-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