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金石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国际化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能源领域,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日益加深,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中国正在迎来世界能源合作的大好机遇。
全方位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稳定全球能源市场的需要。面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现实,全面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是重要战略措施之一。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等周边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重要资源国的合作,既保证稳定的海外能源供应,又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当地人民;加强与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合作,引进借鉴先进的能源技术、法规、政策、标准及管理经验;加强与能源出口国、消费国、过境国和主要国际能源机构的对话交流,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共同担负起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和确保世界能源安全的重任。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国既“走出去”,也“请进来”,实施广泛的能源合作,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企业竞争力。兆金/供图/
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邻共赢的地缘外交政策,与相邻国家建立利益共同体;淡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在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的能源企业走出国门,跨国并购、承包工程、开发油气资源;中国以周边的对外开放,拉近与有关临近国家的关系,以陆邻友好处理与有关国家的关系;中国以分区域对外开放,分别促进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蒙古国和俄罗斯的交往;以能源安全为目标,实行合作双赢战略,促进共同发展。
受油气资源需求攀升以及地缘政治风险、能源通道安全和价格因素等影响,中国未来国际能源合作形势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的65%将有赖于进口,高度依靠石油进口成为中国能源消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方面是油气等资源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却是进口来源地存在不稳定因素,因而加大了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从区域空间上分析,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分别为中东、非洲、拉美,其中中东占中国石油进口量的1/2,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方。中国能源海运进口路线单一,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这将给石油运输带来较高风险指数。
中国应推动世界能源合作,充分发挥中国能源地缘政治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多边和双边国际能源合作与竞争。
加强中美相互交流,增强彼此理解,扩大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利益,维护两国能源安全,促进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为保持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在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中国与近30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覆盖了世界主要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已参与了20多个国际能源合作组织和国际会议机制,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亚欧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上表示:“西亚、中亚国家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能源合作领域从单一进口向勘探设计、炼化加工、储运维护等上下游产业延伸。欧亚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中哈原油和天然气管道都已投产,中哈第二条跨境铁路顺利接轨,中吉乌公路即将全线贯通,公路、铁路、航空、通信、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网络正在形成。”
中国将在国际能源合作中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将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加强同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合作,同世界各国一道为促进世界能源的供求平衡,维护世界能源安全而共同努力。
能源安全就是保障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能源供应。能源不安全主要体现在供应暂时突然中断、价格暴涨等因素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产能、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
能源作为先导资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将会成为21世纪国际争夺与控制的焦点。能源输出国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或者控制他国的能源资源,在国际能源活动中处于主动、有利地位。能源已成为其增强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谋取战略利益的有力武器。
能源是现代经济运作的命脉,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应具有全球化战略的眼光。在很大程度上,能源安全受制于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特别是产油国及所在地区的安全局势。能源安全是世界安全的重要内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丘吉尔曾精辟地指出,石油供应的安全与可靠性,完全取决于其来源的多样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外国能源资源作为补充,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国家,往往对国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互连互动关系日趋增强,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权力,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广泛的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影响因素。中国原油进口的多数供应国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潜在的政治、经济和地区动荡的风险。为此,中国能源战略要有全球化视野,在立足于国内供应的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开发,一方面要坚持进口地多样化的方针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必须确保在具有战略重点的富油国建立起稳固的石油供应基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的不断攀升,中国能源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关联度日益紧密。
国际环境对中国石油安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制约因素。中国必须放眼全球,在巩固已有石油基地的同时,进一步同主要的富油国进行合作,积极开拓新的石油基地。加强与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对话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大境外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特别是加强与中东、北非、西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开拓境外石油资源,形成油气资源多元化供给渠道,增强外部供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践证明,中国能源战略的既定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的外交政策与能源战略相辅相成,世界影响力迅速扩大;中国的能源供应渠道正在多样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高;中国正在通过投资和贸易途径,把单向的能源供需关系变成双向的利益相关者。作为石油进口国,中国与其他进口国有必要建立磋商、协调与合作机制,一是要避免相互之间代价过高的竞争,二是与石油输出国进行政策协调,三是在必要时对原油市场采取一致和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能源的商业化运作方面,中国的国际战略应该有新思路。可以对海外石油产业的关注对象从上游领域转向中下游领域,为中国进入国际石油市场拓宽通道。石油出口国虽然控制着石油天然气田等上游领域,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却控制着生产、冶炼和销售等中下游领域,控制着全球石油流通市场。中国的石油企业只有通过进入石油中下游领域的石油公司,才能真正进入全球石油供应的主系统,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这种思路不仅符合中国多元化的石油战略利益,也不会威胁到他国的能源安全以至经济安全,实际上也为国际能源争夺提供了协调与合作的机制。
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尤其是主要石油进口国政治形势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只有做到了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才能降低和平衡能源风险,提高能源安全的保障能力。
建立多元化利用全球资源的能源供应体系。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就是多国家、多地区、多形式、多途径利用国外资源,形成中国油气供应多样化保障领域、多元化供应来源和多种方式输送通道的全球配置机制。目前,我国原油进口主要集中在局部战争不断的中东地区,而且以现货为主。2010年中国原油进口前10位的国家,依次是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罗斯、苏丹、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和哈萨克斯坦。其中从中东国家进口原油量占47.1%,非洲国家原油进口量占29.6%,进口集中度较高。虽然中国石油进口集中度不及美国和日本高,但也已超过40%。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57%,“十二五”期间将超过60%。中国正在进入以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为主的新时代,因此必须更好地实行多元化战略。
推进石油资源来源地的多元化,降低国家能源安全的风险。资源来源地的多元化,可以降低集中度,减少进口风险;“走出去”战略应努力做到多方位,但也要有重点。近期的重点,应放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其他中亚油气蕴藏丰富的周边国家。相对而言,这些国家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政治关系比较友好,我们应该逐步在中亚——俄罗斯、中东——北非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境外石油生产基地,力争2020年中国海外生产原油突破5000万吨。
坚持与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保持良好关系。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多为新型经济体或欠发达国家,与中国具有天然良好地缘政治关系。为了建立安全的国外能源供应体系,必须与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保持良好关系。首先建立高层次国家关系,例如通过高层互访、战略对话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合作关系。二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注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走出去”的中方企业,熟悉所在国政治、经济、人文特点,遵守其法律法规,吸收本地人才,促进本地居民就业和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等,是与油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关键。三是吸引石油输出国来华投资石化等下游产业,以加深互利互惠经贸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四是加强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民间的友好往来和互利合作。
为了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我国政府应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在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宏观监控体系等方面制订并采取系列政策措施,为能源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鼓励国内有条件的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合作,特别强调到国外购买油田股权,鼓励中国石油企业与他国石油企业在第三国联合开采油气资源,逐步建立境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在非石油出口国家,也可以探索资金、技术和产业合作,增加其油气产量,获取份额油气产品。
鼓励“走出去”的企业多元化投资。中国企业应与有关国家在煤炭、电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开展科技开发、设施建设等合作,推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谋求能源消费来源多元化和节能减排途径多元化。
建立亚洲能源贸易与国际合作体系。中国作为石油和天然气净进口国,在亚洲主要同印度、日本、韩国存在利益冲突和激烈竞争,除亚洲外主要同美国、欧盟形成竞争。国际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竞争对手同时往往是合作伙伴。因为亚洲进口国之间的过度竞争,引发石油价格飞涨,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石油进口国之间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因共同的利益而达成妥协,各方合作领域也十分广阔。同时,如果石油进口国只竞争不合作,就不能在产油国合作勘探开发,就不能在海洋和陆地开通、建设输油通道,也无法保障各国的能源安全。因此,亚洲各石油进口国应从欧盟汲取经验,从过度竞争走向合作共赢,探求建立亚洲能源消费盟国。围绕能源供应安全,开展包括能源来源、分配和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合作,是各国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同时,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合作空间也十分广阔。
亚洲国家能源合作可以先从中日韩东北亚能源合作开始,然后吸纳印度,逐步扩展到俄罗斯及整个亚洲。在建立能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方面,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达成许多共识,今后主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建立战略互信。以逐步构建亚洲能源战略合作机制,谋求建立亚洲共同石油市场和石油战略储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