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绍波
保护绿色生态,不污染一寸草原。胡庆明/摄
毋庸置疑,中国能源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原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资源争夺日趋激烈,能源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定价机制呆板,加剧了市场风险……一系列涉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能源血脉问题,都必然使能源话题成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一大看点。基于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能源发展、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摘自十八大报告
随着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开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越来越成为人类的重要能源。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结构优化,稳定能源价格,维护能源市场正常秩序,推动建立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风力发电迅猛发展。中央财政2007-2011年累计安排2.9亿元,用于支持开展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摸清了风能资源家底;累计安排3亿多元采取“悬赏制”方式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大功率风电机组;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支持风力发电并网。在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国风电装机规模5年内保持了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到2011年底累计达到6236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
光伏发电后来居上。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39亿元,支持建设示范项目160万千瓦,带动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不断加大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光伏发电屋顶计划实施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利用既有建筑和新建筑建设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扩大光伏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应用。
生物质能源发展步伐加快。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发展生物燃料乙醇,目前产能规模已达到209万吨,实现了在10省市的封闭运行,乙醇汽油的消费量占全国汽油消费量近20%,成为世界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消费国。
海洋能开发利用稳步推进。我国近海大陆架面积是13万平方千米,中心区带有十个盆地,石油资源量14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7.8万亿立方米。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开展了10个大型海洋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和一大批研究试验及支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吸引了有实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进军海洋能开发利用领域,海洋能技术转化与示范效应不断体现,为解决我国沿海特别是海岛地区能源短缺提供一条重要途径,加速了我国海洋能关键技术和装备自主研发成熟的进程。
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十八大报告中,“合理”二字的删减表明,“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力度,更加重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摘自十八大报告
近年来,中国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节约能源的战略重点。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外贸结构,推动外贸发展从能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强工业节能。工业用能占到中国能源消费的70%以上,工业是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国家制定了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建立完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体系,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组织实施热电联产、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节能产业培育等重点节能工程,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建筑节能。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推行绿色建筑评级与标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能效公示制度,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制定和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推进交通节能。全面推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合理引导绿色出行。实施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燃料油耗量标准,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科学规划和建设加气、充电等配套设施。
倡导全民节能。加大节能教育与宣传,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
可再生能源受青睐。兆金/摄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摘自十八大报告
目前,中国的能源价格仍然以政府定价为主,市场机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就“煤电油气”各能源品种而言,国家虽逐步放松煤价管制,但煤炭价格双轨制正在影响电煤供应和能源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电价改革相对缓慢,仍然由政府主导。目前,我国竞价上网机制没有建立、没有独立的输配电价。上网电价无法反映燃料价格变化,销售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没有完全考虑到输配电量大小的变化。电力市场改革明显滞后于煤炭市场,造成“市场煤”与“计划电”的长期矛盾。
成品油定价机制仍不完善,调价周期太长且波动幅度限定较为严格,使得价格难以贴近市场行情。由于调价之后,放大市场预期,加重投机行为,导致市场供需紊乱,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跨省输送费用由国家统一制定,城市输配和终端销售价格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管理。
对于上述问题,国研中心与中国能源研究会建议:改革煤炭价格双轨制,取消重点合同和非重点合同的价格差;完善和落实煤电联动政策,以充分的价格信号传导作用,保证电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并抑制不合理需求;在电力领域,加快电力改革,实现电力竞价上网、输配分开;推进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构建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具体举措:合理确定输配电价,明确大用户标准,分层次放开达到标准的大用户,由发电企业和用户自行协商电力、电价和电量,并签订购电合同。
石油领域,专家建议需要积极排除障碍,允许其他竞争主体进入,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加快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竞争性市场,政府只对具有垄断的天然气管输价格进行管理。
有专家认为,目前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时机较好,居民消费价格较低,CPI同比增长幅度约在2%左右,煤炭等资源价格较低,相对温和的物价水平为改革预留了较大空间。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解决能源问题上升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这既体现了能源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也透露出对广大公民和能源行业社会责任担当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