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及影响因素

2012-07-14 14:19田彦方立昆
中国商论 2012年31期
关键词:制成品贸易工业

田彦、方立昆/文

中国与韩国作为东亚两个重要的经济体,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在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崛起、区域稳定、和谐繁荣的进程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济贸易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国之间的货物贸易成交额屡创新高。1992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仅为50.59亿美元,而2010年,贸易额达到1859.33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超过20%。同时,中韩贸易额占中国整体对外贸易总量的比例也由1992年的3.06%增长到2010年的6.25%,比重上翻了一番,反映出中韩之间的贸易联系更加密切,而韩国的经济状况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也正在逐步加大。从中韩双边贸易来讲,工业制成品是两国贸易的最主要产品,而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在两国的贸易中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全面、系统地分析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中韩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及问题

1.产业内贸易的界定

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贸易中某一产业同时有进口和出口的,表现出在该产业之内所进行的产品贸易,也被比喻成“双向贸易”和“重叠贸易”。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必须满足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其一,在使用和消费上,两者互为替代品。从需求弹性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表述为,两者的交叉需求弹性大于零,且其值足够大;其二,在生产和制造上,两种贸易产品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在比例和数量上相似或相近。例如,中国从韩国进口服装同时也向韩国出口本国制造的服装的情况就属于产业内贸易,而韩国对我国压倒性的对中国出口高科技技术设备,则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产业间贸易。

根据贸易产品的属性不同,产业内贸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另一类是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在两国在两种完全相同的产品上既有进口也有出口的贸易行为。两种产品同质也就是说两种产品在质量、性质、属性、功能上完全一样的产品,需求交叉弹性无限性,且两种产品基本上达到完全替代。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根据产品特性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两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的贸易产品是指在质量上不同,而性质、用途相同的产品,它代表的是一种产品的不同系列和档次的高低,因此这类产品在价格上不尽相等。例如,中韩之间的汽车贸易就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范畴,双方进口和出口的汽车在性能、材质上不同,而功能上都属于交通工具,价格上也由于质量上的区别而高低不一。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是指质量、功能相同,而外观、结构等属性不同的产品,它表示处于同一级别,却拥有不同表现的多样化产品。水平产业内贸易表现最多的为服装的进出品贸易,服装的质量和功能都一样,而在款式、设计上表现很大的不一样,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个性爱好会产生对同一类产品中不同规格和参数的多样化需求,各国所生产的产品在外观、样式上都存在着差别,由此,也便产生了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

2.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及问题

中韩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据联合国Comtrade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韩国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四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而中国既是韩国对外业务中第一大出口国,也是第一大进口国。双边贸易的平稳发展。除去2009年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滞后效应的影响,中韩双边贸易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2010年中韩贸易额达2071.06亿美元。在双边贸易中,中国一直是贸易逆差国,且贸易逆差额呈波动性上涨趋势。2010年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近700亿美元,较1992年的2亿美元逆差扩大了近350倍。从中韩贸易产品结构来看,中韩双边贸易大多集中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而初级产品的贸易占比相对较少。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中韩整体贸易量的比重量一直保持在50%以上,且2003年以后,占比几乎接近九成。在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逐年攀升,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份额却逐年递减。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贸易所占的比重最大,近两年几乎达到整个工业制成品贸易总额近五成的份额,且一直以来处于比重不断上升的阶段。

在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中,本文作者根据联合国标准分类(SITC)统计,对商品分类5——8制成品,用产业内贸易测度指标G—L指数、修正的G-L指数、Aquino指数、GHM指数进行测算,得出两国在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大类上来看,代表制成品5化学品和有关产品、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8杂项制品四类贸易中,除6类产品有一定的产业内贸易外,其他各类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从而反映出中韩制成品大类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其中代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内贸易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内贸易,但近几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的向低走向,及资本技术型贸易的发展,两类产业内贸易水平逐步相当;而且也反映出中韩两国在工业制成品中严重的逆差。

2.从制成品产业细分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整体上高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水平居于前列的是,办公用品、纺织纱、鞋类等,反映出中韩两国在这些产品上的相互需求比较旺盛。个别资本技术型产品如SITC771(电力机械及其零件)和SITC747(管子、锅炉外壳、槽、桶及类似物品用的龙头、旋塞、阀门及类似器具)反映出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居于G-L指数平均值之首,但毕竟是个例。但有一些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例如,无机化学品、纸制品、通用工业机械和设备等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一直处于稳步的上升阶段,并不断向完全的产业内贸易格局趋近。

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从上文的研究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韩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来往中,两国贸易表现出较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但却仍然以产业间贸易形式为主。影响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以人均GDP来讲,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382美元,位于世界第49位,而韩国的人均GDP达20165美元,相当于中国近5倍的水平。按照需求偏好学说的理论,两国经济水平的差异影响他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对技术的投入相对较高,对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也相比较大,所生产的产品也主要集中于高科技含量的电子、信息化产品,而国家实力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对技术投入不够,国家也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进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产品的生产,这同样不利于彼此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中韩两国要素禀赋差异大,中国在劳动力要素资源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而韩国在资金上相对富余,技术上同样较为先进。,中韩在要素的投入与比例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中国凭借充足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主要生产低附值的工业制品,而韩国依据庞大的科研投入和先进的研发技术,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所以,要素禀赋的差异使得中韩在工业制品的贸易上则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在较低水平的产业内贸易中,也因要素投入的差异使得产品在质量、性能、功能以及档次、等级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明显,表现为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导的贸易格局。

3.中韩双边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且逆差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中韩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因为一国较大的贸易逆差说明该国在产业的进出口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当逆差额足够大时,在这种产品上,一国就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产业内贸易也降为零,贸易形式也将更倾向于产业间贸易。

4.国际直接投资方面,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逐年增大,1992年,韩对中国直接投资为7.26亿美元,而2010年这个数值一跃到37.6亿美元,增加了4倍多。但消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影响后,韩对华直接投资并未出现较大比率的增长,2010年的投资水平与90年代末的水平基本相当。而这些投资更多地以垂直投资为主,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间分工形式。同时,从投资对贸易的影响来看,一国对他国的投资主要体现在贸易替代和贸易互补两个方面。当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出于开拓市场范围、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时,投资将产生贸易替代效应。因为,一国在他国投资所生产的商品主要针对于目标国的消费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目标国进口该类商品的必要性,目标国的贸易规模逐步增大,产业内贸易也将因此受到影响。而当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出于资源及要素的优化配置方面的考虑而进行规模化的生产时,投资将产生贸易互补效应。这时,一国企业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下,利用他国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生产配置,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并且生产出的产品即可以销售目标国,或者返销国内,直接推动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韩国对中国的投资更倾向于前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产业内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下对韩国的跨国经营也因经验缺乏等原因屡屡失败,上海汽车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一案是其代表。这也影响着产业间贸易的发展。

以上因素更多的是对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发展制约作用,但是,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上的接壤,降低了两国产品的流动成本,并且便利了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两国消费者对物质的观念和想法具有一定的类同点,从而为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同时两国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使得两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面临更广阔的前景。

猜你喜欢
制成品贸易工业
中国与RCEP 成员国制成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四川省初级加工品和工业制成品对GDP的实证分析
工业人
贸易统计
中国-捷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贸易统计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