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馨
[摘要]比较优势原则是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中美制成品贸易基本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同时由于中美两国方面的原因,中美制成品贸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介绍中美制成品贸易的演进及变迁,分别从中国方面与美国方面对中美制成品贸易顺差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调整两国贸易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美贸易;制成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33
比较优势原则一直以来都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各国按照各自的国际分工,运用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本国要素资源相对丰裕的产品,进口本国要素资源相对稀缺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获得更大的福利。近年来,中美制成品贸易基本遵循了比较优势的原则,同时由于中国方面内需及出口导向政策等原因,以及美国方面对华出口管制等原因,中美制成品贸易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1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
11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只要在国际市场上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进口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可以使贸易双方的福利都获得增加。比较优势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优势,是一国自然固有的,比如气候、土壤、矿藏资源等;另一种是后来获得的优势,比如廉价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等。
12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均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是否无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福利的增加?大卫·李嘉图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突破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或比较成本理论)。他建立了一个经典模型,这个模型假设,一种要素,两种商品,规模收益不变,劳动生产率不变,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在该假设条件下,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只要成本的比率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之间能够也必然会通过相互交换的国际贸易来获得福利的增加。因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没有生产的绝对优势,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通过相对比较优势获取利益。
13要素禀赋论(H—O理论)
要素禀赋论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eckscher)及其学生俄林(Ohlin)于1919年提出,1933年完善,又称H—O定理,即2×2×2模型。该理论假设各国商品生产函数相同、各国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各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以及产品跨国完全自由流动而要素不完全流动,认为:①生产活动中需要劳动、土地、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②各国产品成本不同是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即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各种投入生产要素之间相对价格比率差异);③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生产使用本国最丰裕生产要素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贸易双方获得最大福利。总之,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14比较优势的动态化研究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弗农(Raymond Vernon)引入产品创新的经济因素,从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化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和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理论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1年,波斯纳(Posner)提出技术差距论,该理论运用技术创新理论将H—O模型进行了修正。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技术差距理论均被认为是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发展。
2中美制成品贸易演进及变迁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产品分类”(SITC Rev3)方法,将贸易商品分为十大类。其中,0~4为初级产品,5~9为工业制品。本文研究内容为工业制成品,因而,下文将着重分析工业制成品贸易演进及变迁。
21轻纺产品、橡胶产品、矿冶制品中美贸易结构变迁
按照SITC分类,第6类商品为轻纺、橡胶产品和矿冶制品,该类商品在中美贸易中方顺差在2002年以前呈小幅逐年上升趋势,但自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该类商品出口迅速大量增加,是中美贸易近年来主要顺差的贡献者之一。
22机械及运输设备中美贸易结构变迁
按照SITC分类,第7类商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从绝对交易额来看,该类商品是中美贸易顺差最主要的来源。1996年之前,中美贸易中方在该类商品贸易中一直是逆差,1996—2002年中方该类商品出口逐渐增加,中方转为小幅顺差,自2002年起,该类商品中方出口大幅度增加,以2008年为例,该年度中方出口额达到116796亿美元,而从美方进口额仅为32218亿美元,该年度中美贸易顺差达到84578亿美元,在中美贸易顺差中,该类商品是最大贡献者之一。
23杂项制品中美贸易结构变迁
按照SITC分类,第8类产品称为杂项制品,包括活动房屋、卫生洁具、家具及零件褥垫及类似物、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似、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专业摄影器材光学物品等产品。该类商品中美贸易从1992年起,中方一直是贸易顺差,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类产品的贸易特点是,在中美贸易中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出口比较优势。
24中美贸易制成品结构变迁趋势小结
就工业制成品中美贸易而言,20世纪90年代初中方略有顺差和中美基本持平,21世纪以来转变为大量顺差,且顺差逐年加大,2003—2008年顺差累积速度大大加快,至2009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同时比2008年明显下降。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两国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两国的分工和贸易结构。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价格低廉、土地价格低廉,但资本相对匮乏、技术相对落后,而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丰富、技术先进、劳动力成本较高。因而,中美两国贸易中,中国应向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应向中国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从中美贸易产品的结构变迁来看,中国目前向美国大量出口的商品包括机械及运输设备,而这类商品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还是中国自美国进口商品的主要部分,为何这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向美国出口迅速增加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第一,根据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经历了新产品—成熟产品—标准产品三个阶段,生产经历了从资本技术密集国到劳动密集国转移的过程,因而出现了中方顺差;第二,中国确实实行了出口导向的战略政策,对于这些需要资本和技术资源的产品实行了扶持政策,通过限制进口与出口补贴等措施,保护中国这些产业的发展,鼓励其出口。
3中美制成品贸易顺差的中国因素研究
从内需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居民消费严重不足和不断下降,导致中国内需不足,GDP中内需比例下降,因而出现生产过剩,从而生产转向外需,即出口。
从外商投资的角度来看,第一,外商投资出口企业主要是近年中国主要的出口企业。第二,外商投资壮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第三,美国在华投资直接减少了美国对华出口,并壮大了中国的出口。
从出口导向政策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效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用旺盛的出口需求来支撑内需的不足,运用出口补贴和汇率的工具在对外贸易实践中进行调控。
4中美制成品贸易顺差的美国因素研究
美国一直以来在对外贸易方面实施管制政策,历史漫长,出口管制内容详细,出口管制机构较多,尤其在高技术方面,对华出口管制更为严格,不仅通过直接管制和繁冗的审批制度来限制美国高技术企业对华出口,还通过严厉惩罚措施来震慑高技术企业,使一部分高技术企业直接打消了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念头。可见,美国对华出口管制严重限制了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5合理调整两国贸易政策的对策建议
51中国方面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建议
(1)中国扩大内需和促进居民消费,内需不足问题仍然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在措施方面,应大力促进居民增收;调节收入差距,通过促进市场竞争体系的建立减少垄断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同时通过完善所得税制度,用二次分配平衡收入分配的差距;注重改善消费的预期,消除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通过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扩大居民消费。
(2)合理吸引和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外资投资,加大对第一、三产业投资力度,减少外资对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投资,针对国内外资企业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低层次加工出口品的局面,作出调整与改善,促进我国急需资本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保与农业等)的发展。
(3)规范对外贸易政策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良性发展。通过做好现行补贴政策的清理与新出台补贴措施的审查,规范直接补贴和出口退税;同时,通过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完善国内金融体系,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手段,使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市场化。
52美国方面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建议
美国应认识到,放松对华出口限制已是大势所趋。第一,美国目前的出口管制体系的基础是“冷战”时期的出口管制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关系的变化与日益紧密的中美贸易发展;第二,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提高,为更多的美国企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空间,加强与中国经济、科技方面的合作,构建积极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美国利益的要求,也是全球利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俞雷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中美贸易失衡原因解析[J].商业时代,2014(1).
[2]陈苗中美贸易的比较优势、互补度及稳定性检验[J].中国流通经济,2013(10).
[3]许恋梅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效应及对策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张颖略论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反比较优势现象分析[J].现代财经,2010(2).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