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刚性导师制的理论分析、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2-07-13 04:12毕强
经济师 2012年7期
关键词:本科生实践

毕强

摘 要:近年来,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但是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不同程度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本科生导师制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文章阐述了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试行的本科生刚性导师制模式,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完善。

关键词:本科生 刚性导师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75-02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学分制与大学的扩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选课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但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扩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并使师生比从过去的1∶7下降至近年的1∶18,甚至更低。这些现实的问题促使高校要寻求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之相适应。近年来,众多高校纷纷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使导师将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学术理念传承下来,并以自己的优秀人格影响学生,通过这种研究生培养的老办法应用到本科生培养的新模式中,旨在提高高校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意义

1.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本科生刚性导师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根本;同时作为探索创新性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

2.高校实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数高等学校面临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大量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任务。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为此,本科阶段应当在一定的通识教育基础上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然而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这种训练的机会在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中并不多见,从而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际脱节、动手能力弱和应用水平低的局面。同时,也严重削弱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弥补传统的单向教学的诸多弊端,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辅导,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把课外主题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量化学时学分,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导师带学生做项目、搞科研,增加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机会,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完成,但这种专兼结合的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够解决较低的师生比所造成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尽如人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资源配置,建构纵横交叉的立体教育结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4.学生能够准确客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在对职业生涯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价值观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与潜在优势,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发展与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本科生导师作为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主要执行者,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职业倾向的形成和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认知,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准确客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又好又快发展。

二、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行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试(实)行模式有许多种,如:按学习时段划分,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按导师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按培养对象划分,则有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等。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在学习、分析和研究其他高校的众多模式后,于2009年9月1日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关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规定(试行)》,提出了本科生“柔性导师制”和“刚性导师制”的分阶段模式,并确定从该院2009级开始实施。

本科生柔性导师制,即从入学伊始,在同一专业教研室或学科领域选派一名教师担当班主任作为柔性导师,班主任在完成常规的教育管理工作基础上,强化了对学生的专业启蒙教育,学习方法、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的指导,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本科生刚性导师制,即本科生进入大三学年后,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刚性导师,导师角色更为接近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导师工作重点在学生专业领域的发展上,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科研实践、毕业设计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的指导和帮助。

三、本科生刚性导师制实施的困境

1.“自我意识”层面的问题。(1)导师“自我意识”。牛津大学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这也正是孔子的“教学相长”之所云。然而师教生学的传统观念,使得导师在导师制实践过程中互动意识淡漠。同时,由于导师还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承担导师工作,多为碍于组织安排、迫于无奈。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开展,从主观意识和意愿上存在着“额外负担”的思想,导致了被动心态体验多。(2)学生“自我意识”。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成长、成才的意识和对成功的渴望,但这种愿望和追求并没能很好的内化成学习的动力,还较多的存在“及格万岁”思想,还没有意识到当今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要求。很多学生片面认为导师制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将找导师或导师找看成是一种负担,缺乏主动性。

猜你喜欢
本科生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