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堂 庞旻
摘 要:文章结合多年来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指出提高图书编校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加强自身学习;二是重视学习间接经验;三是建立书稿差错备忘录。
关键词:出版 编校质量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41-02
重视和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是古今中外出版业界都反复强调和硬性要求的头等大事。一本书内容再好,如果差错百出,即使人们能看懂,也会招致厌烦,令人心里不舒服,更不用说收藏和传承了。图书编辑的本职工作,就是将作者提交的书稿作品,进行阅读整理加工,字斟句酌,查缺补漏,修改勘误,锦上添花。最终使作品出版面世,实现读者阅读使用、从中获益及传承文化的目的。因此,努力提高编校质量,不断把优秀的出版物呈献给广大读者和社会,无疑是图书编辑工作的内在要求。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积累的一点经验和体会,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作些粗浅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加强自身学习
学习从来都是一件需用脑、勤思考因而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的事。学习不同于娱乐消遣,时光悠闲;而是需要有恒心、有毅力,还要坐得住,所谓耐得住寂寞。毫无疑问,出版物编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丰富知识面的编辑。图书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各学科书稿,这就要求每一位图书编辑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之外,尽可能多地主动涉猎其他领域,去补充学习一些学科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变得越宽越好,这样审稿时会更得心应手。以笔者为例,读大学的专业是政治,所学课程是不涉及任何理工内容的社科知识。在笔者未继续深造之前,基本上只能审阅这方面的书稿,可以说面很窄、很单一,审稿质量也一般。后来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编辑工作的要求,笔者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又花费近十年时间先后在职攻读了经济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和学科范围。原来数学和英语等专业的书稿都不能接稿,现在编辑加工起来也较为从容,甚至还可以复审和终审一些理工农医类的书稿。总之,经过这样长时间的继续学习后,笔者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编辑加工的图书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笔者认为应该提倡、鼓励图书编辑成为杂家,而不是给以贬义。
图书编辑加强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提高编校质量。这也是图书编辑的本职工作要求。有人说,编辑整日埋头审阅书稿,替人作嫁,没意思。真是这样吗?笔者经常享有这样的时光:独处一室,砌上一杯淡茶,任阳光洒在书桌上,没有人来打扰,时间全归自己所有,然后展开书稿,静静地阅读、修改加工、思考,真是无比快乐。正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所说的“小确幸”(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教授这么译并视这个词为村上的发明),这早已成为自己编辑工作中快乐无比的“小确幸”了,想必许多年龄稍长的编辑都会有这种快乐体验。一位女同事甚至说过,每当看到自己付出心血编辑加工的书稿出版面世,拿到还散发着墨香的样本后,就有一种快乐和兴奋——就像自己又诞生了一个孩子似的,有一种成就感。是的,一位新妈妈最大的成就感,是她生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宝宝;一位图书编辑最大的成就感,是他(她)编辑出版了一本本质量上乘、读者喜爱、社会认可的优秀图书。
当然,说到图书编辑要加强学习,不仅只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拓展知识面的学习,更要重视对党的新闻出版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时事政治的学习。这是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也是我们平常强调的首先要把好书稿的政治关。这是极其重要的。
二、重视学习间接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张华先生在分析人的认知活动规律时指出:人的认知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是每一个体在认知、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亲自获得的经验,是个人的经验;间接经验既包括他人的经验,也包括人类的经验——人类在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人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人具有终生学习和利用间接经验的天赋和潜能。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
笔者认为,就图书编辑而言,大家经常一起碰面,畅所欲言,交流心得和工作体会,甚至将各自的改稿记录一起分享讨论,是相互学习、借鉴彼此间接编辑经验,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在编辑室内推行这种做法,大家都很欢迎,尤其是年轻编辑,觉得受益大,成长快,对提高编校质量很有帮助,并且无形中还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何乐而不为呢。
积极参加行业内举办的业务培训班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建议出版社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图书编辑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业务培训班。这种培训班班通常聘请业界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士担任主讲,集中授课。他们大都结合自身经历和努力奋斗的成长过程,现身说法,把自己毕生从事出版工作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撷其精粹,毫无保留地讲解、分享给业内同仁。他们或从选题策划角度,或从图书编辑加工角度,对如何出版具有优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图书,作入木三分的案例剖析。他们的论述清晰,环环相扣,语言轻松活泼,幽默诙谐,使学员于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经验,可以说获益良多。例如,笔者于2010年夏曾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由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编辑学会组织的业务培训班,金丽红、杨文轩、沈元勤、卫鑫、贺圣遂等名家担任主讲。听他们的课,如同享受一顿丰盛美餐。他们的经验介绍,至今记忆犹新。有些吸收运用到工作中,可以说直接提高了自己选题策划的水平和编校书稿的质量,甚至修正了自己原来的一些片面认识。还是俗语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建立书稿差错备忘录
前面分别论述加强自身学习、重视学习间接经验,这些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固然都很重要。然而图书编辑还应注重日积月累,最好建立不同学科书稿差错备忘录。如同有经验的学生写作业建立纠错本会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一样,编辑审稿时建立差错备忘录也会提高编辑效率和审稿质量。一则,相同学科专业的书稿,无论是作者方面,还是排版环节,其出现的差错往往有共性,甚至有规律可循。例如,理工科尤其是医学专业的书稿,用作单位符号的升(L)、毫升(mL),大写“L”经常被误用小写“l”;“千克(kg)”被误用“公斤”;血压单位“千帕(kPa)”被误用“毫米汞柱(mmHg)(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等等。再如,医学书稿中“综合征(常误为症)、指证(常误为症)、禁忌证(常误为症)、适应证(常误为症)、病症(常误为证)”等,“症、证”二字的用法,普遍容易混淆出错。对待书稿差错,如果经常归类整理记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二则,审稿闲暇时,可以随手翻阅复习这些被分门别类、归纳总结的不同学科,不同情形下易产生的错谬记录。久而久之,也就熟能生巧,再审阅相似稿件时,甚至对哪个地方可能出现什么差错都会有一种预感,心中都有底。记得笔者刚做编辑时,常常被一部书稿弄得心烦意乱,焦头烂额,改稿时往往顾此失彼,效率和质量都不高。后来学习了几位老编辑同事善于总结书稿差错的做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心态也稳定了下来,编校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如今,又把这种方法介绍给社里一些刚来的年经编辑,相信他们会有一样的体验和收益。只是这种方法本身也需要编辑有恒心和毅力,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行。
总之,提高图书编校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需要常谈的话题,绝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上述只是笔者体会较深的几个方面。事实上,我们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规定再多、再严,审稿时强调再认真、再细致,也都不过分。期待业内同行和专家学者的更大关注和更深入的探讨,为出版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人类文明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胡婧.试论如何提高报刊编校质量.经济师,2006(1)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期刊社 山东青岛 26607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