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纪云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个转型期里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故事,值得我们从事国土资源工作的同志去研究、探索和借鉴。
《管子》就记载着一则利用粮食这个特殊的武器,使齐国不战而迫使鲁、梁两国屈服的故事。
故事的导演是齐相管仲,主演是齐桓公,配角是齐国众大臣和鲁、梁两国国君,三国的老百姓充当了群众演员。齐桓公感到,鲁、梁这两个国家对于齐国来说具有潜在的重大战略威胁,想把他们变成齐国的经济殖民地和政治附庸国,但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管仲说,这个好办,只要您带头穿“绨”(一种用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高档纺织品)做的衣服,我保证不用一兵一卒,管叫鲁、梁降服。
于是,齐桓公不仅自己带头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来赶这个时尚。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两国的商人开出高价:10匹一金,齐国绨的价格大涨。鲁、梁两国的国君和政府看到高档纺织品带来的贸易顺差后非常高兴,主动用各种政策利好来带动国内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在高价高利的诱惑下,鲁、梁两国的大批农民放弃农事,到纺织行业里去做收入较高的农民工。
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荒芜。过了13个月,管仲派人到鲁、梁考察,发现车辆马匹几乎都用来运输出口到齐国的纺织品,街道上的扬尘遮天蔽日,十步之外都看不见人。于是,管仲感到时机成熟,就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大臣和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海关,停止与鲁、梁通使、通商。10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两国面临巨大的粮食危机,谷价飞涨,进口粮食的价格高涨到齐国国内收购粮食价格的一千倍。
三年后,鲁、梁两国因饥荒而大乱,国君和政府主动请求归顺齐国,不得不成为齐国的附庸国。
在这个故事里,齐国实际上是以粮食为武器,将鲁、梁两国“和平演变”了。其实,作为齐相的管仲,通过舆论引导、利益诱惑、粮食垄断等手段,用类似的办法,造成别国粮食危机,进而达到不战而胜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不妨再举两例。
一个例子是“逼代入齐”。代国是齐国北面的一个小国,齐桓公想吞并它,但是没有攻打的借口。管仲告诉他,不用打!我用“狐狸”之计可以搞定。于是,管仲派人去代国高价收购狐狸皮。过了一段时间,代国全国都知道齐国在高价收购狐狸皮,猎取狐狸能够赚大钱。这时候,管仲派人去代国大肆张扬要收购狐白——就是狐狸腋窝那一小撮白毛,声称谁要是用“狐白”凑够一张皮的话,齐国将出天价收购。代国国君知道之后,高兴得屁颠儿屁颠儿的,立即动员全国人民放弃农业生产,成天到山林之中去捉狐狸。这回该狐狸倒霉了,被人追得四处躲藏逃窜,几乎断子绝孙。因为狐狸少得可怜,狐白更少。“二十四月而不得一”,两年下来也没凑够一张皮。代国农业生产耽误了,耕地荒芜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没办法,国君率领全国人民投靠了齐国,成了齐国的属国,齐国一兵未动而征服代国。
另一个例子是“买鹿制楚”。刚才说的代国是个小国,很容易被搞定。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地盘大,实力强,和齐国一样具有称霸世界的能力和野心。管仲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齐和楚旗鼓相当,如果打起仗来肯定是两败俱伤。看来和楚国PK,硬拼是不行的,必须巧取。于是,管仲派人到楚国去买鹿,并且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认为这一回齐桓公可玩大了,只等他玩物丧志,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这时,管仲又命人把鹿价提高到40枚铜币(可以买数千斤粮食)一头,故意放出话来:“谁能搞来20头活鹿,赐黄金百斤;弄来200头,赏黄金千斤”。楚人见状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逮鹿去了。期间,管仲悄悄派人在齐、楚两国民间大量收购并囤积粮食。一年之后,楚国铜币堆积成山,但耕地撂荒,无人耕种,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可买。管仲已发出号令,封锁边境,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这样一来,楚国米价飞涨(每石400钱),CPI狂飙,楚王四处买米都被截断。楚军人黄马瘦,大丧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大有席卷之势。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了2600多年,但上述三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却不能忘记。我想,作为国土资源工作者,至少有三点值得汲取和借鉴。
第一,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统筹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生死存亡至关重要。齐国本来是相对偏远的一个小国,很多土地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生产和人口都不多,农业生产凋敝,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但到齐桓公时称霸,成为春秋五霸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齐桓公重用管仲进行改革,首先是着眼于农业税制,调整分配关系,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制度,就是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这是农业生产关系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使齐国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齐国外交策略的成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反观楚、鲁、梁、代等国,为了一时的利益,忽视了对耕地资源的利用,放弃农业和粮食生产,舍本逐末,不败才怪。所以,自古以来,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科学统筹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特别是能否对耕地进行有效利用。当然,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决不是单纯开发耕地,而是要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各类用地。
第二,粮食安全乃国之基础,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时刻都不能放松。自古以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将其视为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2600多年前的管仲深谙此道,所以他是抓住粮食生产不放松,甚至将粮食作为重要的秘密武器,攻击敌人的要害,一击致命,屡试不爽。时至今日,粮食问题仍然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中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坚持粮食供给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但也有不同声音,有的人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何必要自己种粮?可以到国际市场上买呀,而且还比自己种的便宜。管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这种思想的人可是大错特错了。且不说13亿人的口粮谁能供得起,即便是有这么多粮食,就那些虎视眈眈时刻想遏制我们的国家能卖给我们吗?所以,粮食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问题,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国家,保护足够的耕地,生产足够的粮食,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存亡的大事,作为国土资源部门,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
第三,要特别警惕个别国家利用粮食武器等手段,对我们搞经济干预、资源垄断乃至和平演变。面对近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个别国家不舒服,不断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演习)等手段企图予以遏制。有专家指出,个别国家正采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灭鲁梁的政策对付中国。例如,美国于2007年12月18日通过了自1975年以来的首个能源法案,要求减小石油进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正在通过乙醇战略悄悄地发动一场无硝烟的粮食战争。美国众议院实质是把出口的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由于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先是大量购入低端工业产品,出口廉价粮食,诱使亚洲忙于生产衣服、鞋子、电视机,用低价农产品挤垮亚洲农业。亚洲一些国家由于工业化占地导致耕地的逐步被占用,导致粮食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然后,美国又开始降低农作物出口,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粮食转化为乙醇燃料,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这些变化将对世界发生重大影响,导致世界范围缺粮,粮食的价格不断暴涨。中国在大豆战役上已经输掉了第一仗,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世界第四,美国大豆占据中国市场,今年大豆价格又开始暴涨,中国不得不多花钱进口大豆。目前玉米价格已经涨了一倍,若出现全球粮食短缺的话,粮食价格不但可以成倍上扬,也是可以成百倍上扬的。还有专家指出,美国在大肆为中国农民工问题抱不平,其实是担心中国的农民工回乡种田,目的是要中国毁掉耕地来建房子、建工厂,导致中国无地可种,粮食生产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保护好18亿亩耕地这条生命线,守稳粮食安全线,不给敌人以任何可乘之机。我想这才是我们国土人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真正意义和责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