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丙祥
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教学中处处渗透美育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有效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教学经验。
一、着力体现教学内容的“美”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如教学《荷花》一课,可以通过实物录像,把荷花优美、婀娜的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陶醉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剖析形象,引导学生追求美。美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影响越强烈,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抓住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如《小英雄雨来》一文刻画了一名聪明好学、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国思想,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英雄形象的力量。
3.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美。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和手段。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对陶冶情感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课文,但与学生的认识实际相距较远。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课文所描写的动人情景,笔者采取播放音乐(哀乐)、观看录像(低垂的阴云、半降的国旗、奔腾的江河及周总理生前的音容笑貌的电视画面)、激情导语(叙述周总理逝世前后的政治形势及人民群众的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营造教学氛围,促成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让学生体验思念总理、怀念总理的深情,培养学生对美好人事的美好感情。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首都人民失去总理的悲恸心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人民与总理的深厚感情。教师要重视范读,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等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
4.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如《草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 “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怎么会流动呢?由于学生没有草原的生活经历,一时无法理解,教师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可以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逐步产生一幅画面:整个草原,翠绿色的草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界限,就像绿色的海洋。绿草在微风中摆动,给人以流动的感觉,这样,文中的语言文字材料就转化成了学生的思维材料。然后,再让用更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训练了创造美和表达美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师的语言美
1.言之有物,论之有实。“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不应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空发议论、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2.言之有序,条理清楚。“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细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弄清楚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也才会对知识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3.言之有启,循循善诱。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兴趣地学习、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前就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学习。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4.言之有趣,妙趣横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教育家彼得斯认为幽默对教师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如果人们能够开怀地笑在一起,就可以超越由年龄、性别以及地位所形成的自我中心的阴影。这种共同经验的营造可以形成一种催化剂,使班级的学生开放自己,并且彼此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志业里,这种志同道合的友爱感,即是一个由不断超越原则所引导的志业得以推动的情感基础。”事实证明,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言之有韵,抑扬顿挫。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快慢适宜,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才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做到美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增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精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