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2012-07-09 20:57戴亚英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2年7期
关键词:儿子家长孩子

戴亚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婴儿呱呱坠地起,教育就开始了。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好的家庭教育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重智轻德

我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是以德育为基本支架,重德轻智。而目前,不少家庭教育的重心发生了严重的逆转,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将培养这样那样的“家”作为家庭教育的取向。家庭教育出现“智力中心”,而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为众多的家长所忽视。

家庭教育出现“智力中心”现象,有其较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是社会上重分数、重知识、重人才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忽略了做人。其次是目前众多的家长是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错失了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机,因而产生一种补偿心理,希望自己的愿望在子女身上得以实现。再者是家长和子女价值上的一体化,即把子女视为自身价值的一部分,孩子成才为自己争光添彩。由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片面理解,致使家庭教育出现这样的趋势:对孩子智力开发的时间愈来愈超前,难度愈来愈加大。不少家长根本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这实在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二、家庭教育的正确取向——个性品质的培养

宽容、自信、勇敢、坚强、积极、乐观、责任心等都是孩子优良个性品质的表现,与此相反的个性品质是任性、自卑、胆小、脆弱、消极、悲观、不负责任等。个性品质是在先天的生理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经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长期影响,逐渐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将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事实证明,在人才形成过程中,个性品质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孩子学习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品格和人格上的缺陷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将来的成就。“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孩子从小形成的个性品质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特别注重在优良个性品质方面对孩子进行着良好的诱导和培养。那么,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三、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几剂良方

1.打铁还需自身硬——树立榜样。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不要以为在家里,父母言谈举止就无所顾及。要知道,孩子一双天真的眼睛,就像一台录像机,会录下你的一切言行,家长的教养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第一次惊异于孩子虽小,却不容忽视,是在孩子两岁时。那一天,我心情糟透了,看什么都不顺眼,下班回家,见到满地都是儿子的玩具,就满脸怒气地冲孩子大声嚷,儿子瞪大惊恐的眼睛,扯着我的衣角细声细气地说:“妈妈,你小声说行吗?宝宝会听话的。”我猛然醒悟,我的粗暴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会很不好。后来看到儿子任性,一有不顺就大哭大闹,以哭闹来发泄内心的不快,我总是禁不住自我反思,是不是我的言行影响了儿子,我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像在学校对待学生那样,做孩子的楷模,一点一滴都不能忽视。于是当儿子缠着我问问题时,我不再厌烦拒绝他,而是耐心地给他讲解;当儿子乱扔东西的时,我不再大声呵斥他,而是和他讲道理,教他如何整理自己的玩具……渐渐地,儿子任性的时候少了,也学会了以理服人。我明白这是人格和环境陶冶起了作用。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才,我始终认为,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自身也应该是优秀的,至少在个性品质上应该如此。在家,我遇到事情时,从不急呼丈夫和家人,而是独立去处理,因为我不想让儿子看到妈妈胆小和依赖他人。工作上,我也很勤奋,有时夜深了还在忙于工作,儿子问我为什么不睡觉,我便告诉儿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做完。”当收获成绩取得荣誉时,我总不忘让孩子与我一同分享:“孩子,这是妈妈通过努力获得的大红奖状。”在我的影响下,孩子3岁就开始学绘画了,当时孩子连简单的圆都画不圆,那握笔的小手显得那么稚嫩,我看在眼里心里万分不舍,可孩子从不言放弃。“儿子,你能行!”“儿子,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画好。”在我的鼓励和赞赏中,儿子在不断努力,在不断进步。绘画不但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也锻炼了孩子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以自身的良好品质去熏陶感染孩子,孩子也一定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

2.办法总比困难多——耐心引导。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一直在大人们的严密庇护下生活着,不少孩子自小养成了非常严重的依赖心理。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稍稍遇到一点困难,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而是求助于别人。长此以往,降低了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弱化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事业是极其不利的。

记得儿子8岁那年,一天下午,我下班回家,发现家里安静得出奇,缺少了往日孩子的吵闹,老人的笑声。一向调皮好动的小侄儿(刚满5岁)不声不响地偎依在奶奶的怀里,奶奶也是一脸的无可奈何,儿子定定地站在书桌旁,叉开两腿,紧握着拳头,两眼通红,就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见到我回来了,儿子一下子扑到了我的怀里,呜呜大哭起来,暴怒的小狮子顿时变成了一头可怜的小绵羊。原来是小侄儿将儿子创作的绘画参赛作品撕成了几片。为了顺利完成这幅参赛作品,儿子放弃了休息、玩耍的时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忙乎了整整一天。淘气爱闹的小侄儿见哥不陪他玩,又不让他进书房,趁哥哥不注意时,便悄悄地溜进书房,恶作剧地把画撕成了几片。我接过儿子手中的碎片,端详了一会儿,然后启发儿子说,“一个男子汉遇到点困难就生气、哭鼻子,还叫男子汉吗?想想办法,把它拼接起来试试。记住: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我的启发下,儿子拿来了一张有花纹的包书纸,像拼图一样把撕碎的纸片拼放在包书纸上,然后拿来固体胶,小心翼翼地将碎片一一粘贴好,还小心地修剪了边框。衬在下面的包书纸的边缘好像是特意为作品裱的边框,这边框为这幅画增色不少。儿子双手捧着这幅好不容易“得”来的画,冲着我欣喜地笑了,小侄儿又欢腾了,小屋里又荡起了欢声笑语。事后,我问儿子通过此事,受到了哪些启示。儿子说:“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以后我一定会冷静对待,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弥补解决。”

办法总比困难多,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做什么事情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不但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也增强了孩子的自觉克服困难、耐挫的能力。

3.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学习操练。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给他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什么事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从不包办代替,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孩子6岁时,袜子、短裤脏了会自己洗,洗脸、刷牙、叠被、收拾等都是自己处理的,同事们都夸他能干。在我们周围,为孩子“事事包办代替”的家庭数不胜数,这些家长有的可能认为孩子小做不好,让孩子做反而帮倒忙,还不如自己做;有的家长担心做家务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太溺爱孩子了,根本不让动手,事事代劳。作为家长,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观念,让孩子动起手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自理和自强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的品质,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从孩子的心理和成长角度来看,孩子其实是喜欢参加一点劳动的,更喜欢承担一些责任,以确立他在家庭中的位置,并增长他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家长精心地诱导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父母的人格、品德是润物的春雨,滋养着孩子健康成长,只要家长处处事事给孩子做出榜样,经常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并积极地加以正面引导,定会感染孩子,取得良好的效果。记住: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猜你喜欢
儿子家长孩子
打儿子
家长错了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