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启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012-07-09 20:57李共芬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2年7期
关键词:兴趣思维

李共芬

摘要:要提高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关键就是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五步诱导”法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思维和兴趣的“诱”和“引”。在教学中采用“五步诱导”法教学,能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诱启;思维;兴趣;五步诱导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43-02一、现状分析

人类的思维活动是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过程,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挥的优劣,对能否正确处理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解决问题是个难点,学生一遇到这类题往往是盲人摸象无从下手。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还没有找准正确的思维方向、没理清思路,对问题思考的过程是零乱的。此外,学生在心理上也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兴趣,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有了,就会滋生解决问题的信心。杜威说: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剌激而来的。因此,对学生数学兴趣的诱发,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轻松和成就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

二、方法与措施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应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信心抓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诱导学生树立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在抓好“诱”和“引”两个环节。在具体的实施中,采用“五步诱导法”施教,其效果很好。

“五步诱导法”是指“一读、三找、一结果”,即读题意、找准已知条件、找出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结果写出答案等五步。其核心就是“引”和“导”。

1.第一步:读题意。

史密斯说过:事物之间具有深刻的关联性,任何事物的意义是无法从该事物本身知解的,只能从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中领悟。“读题意”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了问题的文字叙述后能弄懂这一题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弄懂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事物间的关系,“读”出问题, 读中引出“思”。现就小学二年级数学(上)《解决问题》的教学为例说明。

例1题:养鸡场里有9个鸡舍,每个鸡舍里有8只鸡。养鸡场里一共有多少只鸡?

在教学时,要求学生通过“读”、“思”弄懂题意:这道题讲的是养鸡场里鸡舍和鸡舍里养鸡只数的情况。

例2题:水果店运来12箱苹果,苹果的箱数是梨的3倍。水果店运来多少箱梨?

先让学生读题,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道关于什么关系的问题?(倍数关系)根据题意知道此题讲的是苹果和梨这两种水果的关系,而题中只告诉了苹果的箱数,没有告诉梨的箱数,所以要找出苹果跟梨的关系才行。

2.第二步:找准已知条件。

找准已知条件是指在引导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题目分成两部分——即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在题目的已知部分中找出所含的已知条件,弄清此条件所表示的意思,要完成这一步,关键在于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题中去找,教者要用启发性和激励性的语言,突出一个“趣”字。如:

例1题:通过“诱导”,知道了已知条件是:有9个鸡舍,每个鸡舍里有8只鸡。分析这两个条件,养鸡的情况已经清楚——即把鸡平均分成9份,每份8只鸡。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平均分”然后让学生以班上的小组为“鸡舍”,以单个学生为“鸡”,去排一排,分一分,既直观,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活动能力,增添了课堂活跃的气氛,突出了“乐”和“趣”。

例2题:通过“导”,知道了已知条件是:水果店运来12箱苹果,苹果的箱数是梨的3倍。教师在引导中要让学生弄懂苹果跟梨是什么关系(倍数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时,最好也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去理解题意。这样,通过教者的引导,题中告诉的条件就明确了。

3.第三步:找出问题。

对于一个题,只有知道了问题,才能清楚明确解答此题的最终目的。要完成这一步,同样要引导学生去读,要让学生明白重点应该读题的哪部分,怎样从“问题部分”中找出所求的问题。如:

例1题是求:一共有多少只鸡?就是求全养鸡场养鸡的总只数。

例2题是求:水果店运来多少箱梨?此题是求倍数关系的题。

只有引导学生找准了问题,才能想办法准确的解决问题。

4.第四步:找出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在教学中,引导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启发思维,拓宽思路。列算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前三步都是为这一步服务的,只有找准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的列出算式。如:

例1题通过引导知道数量关系是:9个8是多少,列式为:8×9=?

例2题其数量关系是: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梨的箱数。应用除法算,算式为:12÷3=?

5.第五步,得出结论。

这一步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完成这一步时要注意“单位”和答语,其中强调指出“倍”不是单位。

三、结论

坎贝尔说:“几乎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都存在着一颗五岁大的‘未经训练的大脑,这种‘未经训练的大脑挣扎着钻出来并表达它自己。”它表明:每位学生对事物都有积极的认知态势,只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都会有所收获。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一些活动,诱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树立创造意识。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方式要多元、思路要广阔、方法要灵活,这样,学生的思维放开了,就能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学生就会愈学愈起劲,自主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提高,教学效益就会上升,教学目标便易于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承绪,赵祥麟.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坎贝尔.多元智力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兴趣思维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