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灿飞
估算就是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大致推断或估计。它是心算、数概念以及各种计算技巧的综合运用,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学低段中达成“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在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这一教学目标呢?如何有效地培养低段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市优质课《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估算》的赏析,谈谈低段估算教学的点滴思考。
一、引导估算意识:在情境对比中强化
【片断一】
师:“五一”期间,各大商店纷纷打折促销,老师也去看了几款商品(课件出示):书包192元,手表214元,《十万个为什么》188元,自行车347元,玩具汽车291元。
师:谁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能一下子说出这五件商品的价格?
(学生中有的记住了一个,有的记住了两个,最多的只记住了三个。)
师:让大家一下子全部记住这些准确数确实有点难为大家了。没关系,我们也可记一记它们的近似数。
(电脑再次逐一显示这些物体的单价。大部分学生纷纷说出了这些商品的近似数价格。)
师小结:记近似数比记准确数要容易。在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记住准确数,只要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看了这些海报,老师也想买,请你帮我算算买书包和手表大约要用多少钱?
赏析:教师借助“记价格”这一游戏活动,在对比中,近似数这一概念得以在学生头脑中“复苏”,学生体验了凭直觉记近似数的简捷,初步感受了估算的必要性,强化了对数的认知。
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常常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不习惯估算,这说明学生估算意识比较薄弱。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
1.教师要重视估算。估算因其属于非严格运算,其数学价值长期未被重视,即使是新课标估算目标出来以后,很多教师对“估算”教学的认识还是不够。因此,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2.选择好情境素材。教师在选取素材、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考虑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需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价值。如:片断一中的教师在课始创设的购物情境中提出:买书包和手表大约要用多少钱?让学生觉得运用估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引导估算方法:在感受估算价值中学会
【片段二】
师:书包192元,手表214元,买这两件商品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1:把192看作200,214看作200,200+200=400元
生2:把192看作200,214看作210,200+210=410元
生3:把192看作190,214看作210,190+210=400元
生4:把192看作200,214看作220,200+220=420元
生5:把192看作190,214看作200,190+200=390元
(学生一口气说出了5种方法,还有学生在举着手。)
师肯定: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估算的方法。真会动脑筋。这些方法都是可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的把192估成了190,这种方法你们能给它取个名称吗?
(生有的说估小,有的说往小估。)
师:那我们就把它叫做小估吧。
师:把192估成了200,这种方法你们又能给它取个名称吗?
(生异口同声:大估)
师:我们看第四种方法,它的估算结果420比原来的精确计算结果大还是小?为什么?(大,因为两个都是大估。)
师:我们看第五种方法,它的估算结果420比原来的精确计算结果大还是小?为什么?(小,因为两个都是小估。)
师:那么你们认为老师应该带多少钱去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这样学生总结出了:第1种方法叫“小估”,计算结果比精确结果要小;第2种方法叫“大估”,计算结果比精确结果要大。)
赏析:教师在肯定学生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给估算取名称,比较不同估算方法所得的估算值与精确计算结果的大小后,及时追问:那么你们认为老师应该带多少钱去比较合适呢?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估算方法有多种,但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景合理选择估算策略。这里选用大估的方法比较合理。这样使学生再次感受了估算的作用,并初步学会了估算的方法。
思考:估算方法是多样的,教师该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多种答案呢?
1.合理评价学生的估算结果。估算方法的结果是多样的,教师要科学评价学生估算方法的合理性。估算结果不是离精确值越近越好,而要关注它是否合情合理。只要是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需要的就是好方法。
2.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空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估算的想法,了解他人估算的思路,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与同伴进行交流。
3.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反思和调整。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估算方法的优劣,并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估算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和精确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积累估算的经验。
三、引导估算能力:在应用评价中提升
【片段三】
师:“国商满400元减160元”,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三位小朋友去国商购物,丁丁买了书包192元和《十万个为什么》188元,明明买了手表214元和复读机225元,佳佳买了《十万个为什么》188元和运动鞋209元。他们能享受到优惠吗?为什么?
生1:丁丁不能享受到优惠,因为我们都用了大估方法才得到400元,可其实是不满400元的,所以他不能享受优惠。
生2:佳佳也不满400元,她也不能享受优惠,只有明明可以享受优惠,用小估法可以知道明明满了400元。
师:是呀,这时候选用小估法比较合理。
赏析:在学生熟悉的国商购物打折问题中,学生热情高涨,他们思考着、诠释着,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学会了要灵活选用恰当的估算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充分地感受到了估算的价值,提高了估算能力。
思考: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学生估算能力的提升不是靠一二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锤炼、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做这一个过程的“助推器”,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灵活运用估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估算的策略,提高估算的能力。
1.整合概念感知巧用估算。教师要有机结合有关概念教学内容开展经常性的估算感知活动,使学生有良好的意识而后成为习惯。如结合“克和千克的认识”估计一个鸡蛋的轻重、同学的体重等;结合“千米的认识”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根据“时分秒的认识”估计吃饭、锻炼的时间,估计下课还有多少时间等。
2.结合计算教学巧用估算。估算的方法应渗透到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计算前引导估算,可分析算出的得数大概在什么范围内;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培养学生数感。
3.融合问题情景巧用估算。教师要精心预设有关问题情景,让学生巧用估算来解决。
如情境一:某小学有156名学生参加春游活动,租了4辆车,每辆车有47个座位,要求每个人一个座位,够吗?
当学生用小估方法(40×4>156)判断后,教师可反问:为什么不把47估成50?学生就能回答:小估也够了,就不用大估了。
如情境二:一座桥承重3吨。车重986千克,车上装着6箱货物,每箱285千克。这辆车可以过桥吗?请说明理由。
当学生用大估的方法解决了此题:300×6+1000=2800(千克),不到3吨,可以通过。教师可反诘:这种情况为什么用大估就可以了?学生也能对答如流:用大估把它看成整百数去估算,这样计算简便。
“润物细无声……”就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经历了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的过程,积累了经验,提高了估算能力。
估算教学虽然任重道远,但笔者坚信: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智慧地贯穿估算教学,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