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山 姚丽亚 荣 建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 北京 100124)(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2) 北京 100081)
由于换乘规模、枢纽功能布局以及换乘组织方式等的不同,不同枢纽的运营效率差异显著.国内外学者对枢纽方案评价与换乘组织优化等开展了广泛研究[1-4],然而如何量化枢纽运营效率,找到枢纽运营缺陷并加以解决,仍有待深入研究.在使用常规数据包络模型进行评价排序时,常会出现多个参评枢纽效率指数相同的现象,难以进一步区分其相关效率[5-7].本文引入理想决策单元确定枢纽相对效率指数[8],开展枢纽效率的评价与优化.
假设n个参评枢纽,对应m类投入以及s类产出,分别为Xj=(x1j,x2j,…,xmj)T和Yj=(y1j,y2j,…,ysj)T.式中:xij为枢纽j对资源i的消耗量;ykj为枢纽j对服务k的输出量.令xi,n+1=min(x1i,x2i,…,xni),yk,n+1=max(y1k,y2k,…,ynk),构造第n+1个理想枢纽.理想枢纽的投入产出取自参评枢纽的投入最小值和产出最大值,相对效率必定最高,其余枢纽效率指数亦将小于1,进而可按效率指数大小对其余枢纽进行效率排序.
1)获得枢纽效率指数后,不考虑理想枢纽,其余n个枢纽的效率指数为θ1,θ2,…,θn,设θi=max{θ1,θ2,…,θn},即在这n个枢纽中,枢纽i相对最有效.
2)以θi为标准,对n个枢纽的效率指数进行标准化,即令=θ1/θi=θ2/θi,…=θi/θi,…=θn/θi.此时,第枢纽i的效率指数变为1,其余枢纽的效率指数均小于或等于1.
3)用各个^θj分别代替θ,构造数学规划模型如下.
将枢纽j的代入式(1),解得=(,则相对于枢纽i,将枢纽j的投入调整为并使产出相应提高到水平,对应枢纽的运营效率就会增加[4].
运营效率评价是探讨在换乘设施面积、运营成本以及枢纽内的瓶颈交通量等多项指标的共同约束下,枢纽在换乘客流总量、换乘安全舒适性及乘客的换乘时间方面的相对优劣程度,构建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1)换乘设施面积指相关换乘服务设施的整体面积,包括换乘大厅、站台、通道以及停车场等.
2)管理者总是希望在保障枢纽效率的前提下降低运营成本,因此运营成本是衡量枢纽效率的重要投入指标.
3)服务人员包括车辆调度、售票、检票以及维护人员等.
4)常规公交运能往往是换乘疏散的瓶颈,可通过枢纽相关的公交线路数及额定载客人数确定.
5)换乘客流量可通过售票量及在枢纽内不同时段的客流抽样调查确定.
6)换乘安全性指枢纽内交通流相互干扰的程度,与换乘流线冲突点数和冲突客流量的乘积成反比.
7)平均换乘时间由换乘步行时间、排队等候时间和换乘候车时间三部分组成,均可通过实际调查得到.
常规公交运能和平均换乘时间指标属效率模型的“非希望”指标,即公交运能越大,换乘时间越短,枢纽效率越高,需根据“变换不变形”的原理,对其作进一步处理.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到10个典型枢纽的输入、输出指标值,并构建理想枢纽,见表1.
取ε=10-5,结合两阶段法的计算步骤,解各枢纽的效率指数及排序结果见表2.
表1 客运交通枢纽换乘指标数据表
表2 效率指数及排序结果表
以效率最高的5号枢纽为基准,确定各枢纽指标的潜在优化比例,其中换乘安全性有35%的优化必要,而客流量在各枢纽的效率优化中可提高的比例最小,见图2.图3~8为各枢纽效率优化中各指标需调整的比例,例如尽管2号枢纽实现了客流量最大化,但是以降低安全性和增大换乘时间实现的,这是其广义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图2 各效率指标总的潜在优化百分比
图3 2号枢纽各效率指标的潜在优化百分比
图4 4号枢纽各效率指标的潜在优化百分比
图5 6号枢纽各效率指标的潜在优化百分比
图6 7号枢纽各效率指标的潜在优化百分比
图7 8号枢纽各效率指标的潜在优化百分比
图8 9号枢纽各效率指标的潜在优化百分比
针对枢纽效率优化模型欠缺,并应对传统模型难以区分有效决策单元的问题,建立了枢纽效率评价体系,通过两阶段的求解对多个枢纽进行效率评估.避免了多个效率指标均为最大值的情况,得到了各参评枢纽的有效效率排序,且提供了各效率指标可能的优化百分比,成为枢纽管理者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的有效依据.
[1]周 伟,姜彩良.城市交通枢纽旅客换乘问题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5,5(5):23-30.
[2]李 伟,王 炜,邓 卫,等.城市客运换乘枢纽多目标灰关联综合评价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4,12(4):5-9.
[3]刘小明,沈龙利,杨孝宽.城市客运枢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5,l8(1):97-102.
[4]覃 煜,晏克非.轨道交通枢纽换乘效率DEA非均一评价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4):48-54.
[5]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王 丹,杨 赞.基于DEA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效果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33(2):275-278.
[7]苏 明,房鼎业,唐宏青.利用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数据包络分析优化分离序列[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17(4):545-551.
[8]孟庆澄,高 岩.运用数据包络分析两阶段法分析财政政策的相对有效性[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27(3):25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