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英 杨柳娟 罗珊霞 黄亚林 周 茜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密不可分[1,2]。研究表明,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不稳定的个性特征和内在的心理问题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普遍存在[3,4]。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高血压病的发病年龄倾向于年轻化[5],特别是中年人,由于生活和工作负担的日益加重,在新发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里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为了解中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帮助护士有针对性为这部分人群提供心理护理,笔者对2010年3~9月到我院就诊的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1 对象 2010年3~9月到我院就诊的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诊断标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5~59岁,平均(52±4)岁。常模为正常中国成人常模(50~60岁组)其各因子值选择童辉杰于2006年测得值,并采用汪向东等[6]评定量表进行评定。
1.2 问卷调查内容 包括:(1)一般情况问卷。包括性别、年龄、病史中的最高血压、家庭经济收入、病程、是否用药等。(2)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包括90个项目,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型9个症状因子。每个症状采用1~5分评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为阳性。
1.2 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每位调查对象自行填写调查表,若调查对象文化水平较低,则由调查员读题协助其自评,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SCL-90量表的总均分为(1.72±0.29)分,高血压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惧等5个因子的标准分和阳性项目数与常模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躯体化、强迫、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高血压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与常模的比较(分±s)
表1 高血压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与常模的比较(分±s)
注:*为t'检验
项目 常模组(n=90)中年高血压组(n=48)t/t'值 P值躯体化1.79 ±0.59 1.86 ±0.39 0.83 >0.05强迫症状 1.72 ±0.58* 1.83 ±0.51* 1.11 >0.05人际关系 1.42 ±0.45 1.68 ±0.49 3.13 <0.05抑郁 1.61 ±0.62* 1.84 ±0.29* 2.96 <0.05焦虑 1.43 ±0.43 1.98 ±0.41 7.27 <0.05敌对 1.37 ±0.54* 1.72 ±0.72* 2.95 <0.05恐怖 1.35 ±0.42 1.69 ±0.43 4.49 <0.05偏执 1.46 ±0.51 1.57 ±0.57 1.16 >0.05精神病性 1.38 ±0.39 1.49 ±0.45 1.49 >0.05总均分 1.55 ±0.39* 1.72 ±0.29*2.89 <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惧等。阳性症状项目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高血压病患者的不适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症状显著高于健康人。这与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年人群体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处在各种心身疾病及适应性心理障碍的高发年龄阶段[7]。而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程长,变化复杂,需要进行饮食、药物、生活方式等众多方面的调控,常常会给中年患者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中年患者对康复期望值高,担心高血压治疗不好会引起脑出血、半身不遂等并发症造成生活不能自理,失去工作能力,甚至致残等后果。最终导致这部分人群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有的患者甚至对疾病产生恐惧感。而且对别人的观点往往持怀疑态度,不易与人相处,因而在与人交往中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心身相关机制对中年高血压病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二者互为因果。良好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使患者身体内外环境协调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因此,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不仅应从降低血压的手段上入手,更应高度重视心理干预,采用多元化的护理模式,使患者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针对中年高血压患者复杂的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以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讲解本病的诱因、发病的特点,使患者能充分了解疾病的发展,以保持情绪稳定,减轻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对血压的控制将起到重要作用。教会患者在遇到挫折时应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采取正确的应对压力的措施,同时也劝导患者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8],还要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学会调整心态,因为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血压的变化,当外界环境变化导致内心情绪的不稳时应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尽量减少负性情绪对身心的损害[9]。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恰当采用关怀、说服、开导、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情绪。这能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对于消除其精神压力,保持乐观态度,减轻心理负担,纠正不良性格,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主动接受治疗,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将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结合起来,通过心理护理可以改变患者的认识和态度,大大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稳定血压,增强药物治疗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十分有益[10]。
综上所述,我们在科学运用药物降压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和社会环境,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积极开展高血压的心理干预工作,加强大众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宣教,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心理干预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辅助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心理干预还能调动高血压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患者的错误观念,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使血压得到更好地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1]。
[1]Horwitz SM,Prados- Tonrres A,Singer B,et al.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on Accuracy of Self-Reported Blood Pressure[J].J Clin Epidemiol.1997,50(4):411 - 418.
[2]Nyklícek I,Vingerhoets AJ,Van Heck GL.Hypertension and appraisal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ors[J].J Psychosom Res,2001,50(5):237 -244.
[3]李梅香,马振武,刘建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38 -339.
[4]杨 丽,王洪梅.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3):296 -297.
[5]翟献节,陈京立,董 霞.青壮年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现状调查[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9):19.
[6]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35.
[7]宋 萍,吴存松.影响中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与应对策略[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7):103 -106.
[8]安鸿印.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4):111.
[9]谷秀萍,陈希锋,谢慧芳.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313 -3314.
[10]李玉慈,黄 浩,李 田,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850-851.
[11]张园博,杨 楠,逯秀秀.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238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