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坤
(黎明职业大学学生处,福建泉州362000)
创业意识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创业动机和意愿,是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它集中表现在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活动中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1]。面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高校要开展创业教育,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就得从培养和造就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入手,因为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做调查和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为了解泉州地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现状,本课题组于2011年11月对泉州师院、黎明职业大学、泉州理工学院等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状况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74份,有效问卷874份(其中男生498份,女生376份),有效回收率为87.4%。调查对象涉及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层次,不同年级50多个专业的学生,其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代表性。现将本次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加强大学生对创业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开创个体和家庭的小业,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是成就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创业内涵的认识情况,问卷设计了“您认为什么是创业”这一问题。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知道,大学生对创业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主要局限在创业内涵狭义层面,多数大学生认为创业就是要自己开办一家企业或通过相关的经营活动来获取一定经济报酬。这种理解主要跟创业活动本身的商业属性以及大学生所处舆论环境有一定关系,因为近年来,媒体宣传和报道的成功大学生创业典型大多从事的是商业活动。但大学生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人才储备,对创业的认识不能只局限在狭义层面,应该向广义层面延伸,应该认识到创业是一种高层次的就业,不仅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还可以带动别人就业,实现个人成就,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很多大学生对创业很感兴趣,也很希望自己能够创业成功,但从该项调查的统计情况看,许多人不能全面理解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表1 对创业的认识情况
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有创业的意愿,创业意识正在逐步的提高,说明国家以创促就的政策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只有极小部分学生正在进行创业活动或已经成功创业(此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以在校学生为主)。在创业计划方面,被问及“如果您有创业的打算,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开始创业?”时,半数以上的学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计划,说明受访者的创业想法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具体的创业行动“还没有进行充分深入的思考”,对待创业的态度,属于“心有所思,身却未动”。尽管绝大部分学生对创业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创业的态度和喜好程度是“积极的,愿望强烈的”,但在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求稳的心态,多数学生就业的首选还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真正能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非常少,即使有自主创业的打算,那也是选择先就业后创业,自然对未来的创业活动就不会做太多深入的规划。另外,缺乏创业实践的机会、创业老师的指导以及创业系统培训等也是导致大部分学生创业规划意识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2 大学生创业意向情况
表3 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意识的情况
问题 选项 百分比(%)您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传授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必要 32.04有必要 49.54无所谓 13.50根本不需要4.92您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开设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有开设 31.46没有开设 47.25不清楚 21.28您参加过多少次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0次 47.83 1-2次 38.33 3-5次 9.38 5次以上4.46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是否满足创业的要求比较模糊,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创业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当前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有学校教师、亲朋好友、亲身实践、媒体、书籍等,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充分利用学校里面的各种资源,包括参加学校开设的各种创业课程、讲座、创业活动等来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指导来引导学生创业。但当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开设创业方面的选修课程?”和“您参加过多少次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时,多数学生对学校有无开设创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不清楚,甚至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参加过创业方面的讲座或培训,但参加3次以上相关活动的学生比例还是偏低。目前多数高校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它不可能覆盖所有学生,在学校积极开展和推进创业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配合。调查结果说明学生有接受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愿望,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主动寻求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
表4 大学生创业心理情况
问题 选项 百分比(%)促使您做出创业决策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就业压力大 34.90准备创业的朋友带动 24.49家庭的支持 12.59有资金、项目和创意28.03主动放弃 23.34如果您第一次创业失败了,您会怎么做?等待机会进行第二次创业 31.58不清楚怎么做45.08
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自身与其他社会群体的相对优势,在于做出创业决定的时候表现出一定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从大学生做出创业决策的直接原因看,更多的是受到外界因素,特别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而选择被动创业,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是资金、项目及创意都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理性的创业决策的,但这部分学生的比例不是很高。而在面对创业失败时,更多学生表现出来的是茫然和失措,还有不少人选择直接放弃,只有三成的学生选择等待机会继续努力。事实上,大学生在经验和经济来源相对薄弱的基础上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创业者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自发性地利用市场机遇发展事业所面对的一场硬碰硬的战争。因此,大学生在选择创业之前,应该要具备相应的创业风险意识和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心理还不够成熟。
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针对此次调查问卷所呈现出来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本课题组在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同时,应该充分结合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学生理解创业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首先,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确立正确的创业观提供价值导向,在创业过程中要将个人的选择和发展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同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其次,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能爱岗敬业,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规避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如随意违约或跳槽,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等。再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催生出大学生的创业灵感,为他们的创业活动提供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2]。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将自主创业作为自身的职业选择。换言之,自主创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创业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高校应该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手段运用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规划,对学生创业素质和潜能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构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创业水平和成功率。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使学生能够全面合理地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充分发掘自身的创业特质或创业意向。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处的创业环境,萌发创业的想法。再者,要通过开设创业课程或开展各类创业培训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为从事创业活动做好准备。最后,要提供各种平台或采取各种孵化手段,引导大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实践探索。
创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巩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如何提高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知识的主动性,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任何一种教育模式要获得成功,都必须充分发挥施教者和被施教者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树立创业教育理念,进行教育体制改革,转变各种创业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融入到各个学科教育中,在平时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要涉及管理学、财会学、人际关系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内容形式要开放、灵活并紧扣时代发展的主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再次,要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学生参与和课堂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后,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区域经济文化、校企合作等优势资源搭建创业实践活动平台,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管理、销售、商务等方面的创业知识和自立、自强、进取、拼搏、创新等独特的创业素质,还要求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去面临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挫折。大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和各种资源的欠缺,在选择创业和面对创业失败的情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意志不坚定和心理不成熟的状态。因此,高校在实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入心理学原理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首先,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习惯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其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心理健康课程,并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开展创业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创业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再次,还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把失败看做积累经验和教训,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最佳的心理素质,培养创业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总之,创业意识及其支配和孕育发生的创业活动对个人以致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5]。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动态变化的,及时掌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有助于高校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需求、动机和信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促进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1]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2]王春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周琦.以职业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3).
[4]刘凤清,乔芬.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及培养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5]袁泉.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途径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