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的“另类”教育

2012-06-24 05:36唐若水编译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双性化幽默感另类

唐若水 编译

美国人的一些“另类”教育方式,令很多经历过传统教育的中国家长羡慕不已。比如他们鼓励孩子“双性化”,鼓励孩子幻想,甚至鼓励孩子“一心二用”。

鼓励“不男不女”

此处“不男不女”的概念,并非单纯指不伦不类的中性化装扮,而是指一种不过于男性化或者女性化的“双性化教育”。美国人早在孩子幼儿期便开始鼓励孩子“不男不女”,这种“双性化教育”的设计者认为,教育孩子时,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气质”只会限制孩子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美国专家对如何开展“双性化教育”提出如下建议:⑴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⑵在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时,应顺其自然,不要威逼强迫;⑶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有“分寸”,切忌过头;⑷注意增加男孩女孩间的接触机会;⑸不宜区分过细。不少性格或行为的特征,包括独立自主、有责任心、无私善良等,其实是男女两性都应具备的,因此不宜被视为某个性别专有。

鼓励早期幽默感

美国许多家长甚至早在婴儿刚刚出世才6周时,便开始了他们独特的“早期幽默感训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家长故意抱着孩子做“下坠”动作时,一些孩子会在体味到身体下落的特别感觉的同时,无师自通地意识到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闹着玩,于是脸上可能会漾起笑容。

1周岁左右的孩子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一个鬼脸便能逗得他破涕为笑;两周岁的幼儿已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比如会分辨袜子不应套在手上;3岁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到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感,比如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孩子见了便会大笑不止;4岁左右的幼儿特别喜欢“扮演”;待孩子长到5~6岁时,便可能开始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学绕口令能使他们感到趣味盎然;7岁的孩子大多已上学,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往往会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自己的心态……

一项美国专家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幽默感还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开朗活泼,更讨老师的喜欢,人际关系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和痛苦,促进智商的健康成长。幽默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也能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业。

鼓励“不着边际”

美国人普遍认为,一些带有荒唐色彩的幻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表现,而且对孩子的人格成长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他们鼓励孩子幻想,而不是规定些条条框框加以限制。

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对幼儿的人格成长有如下好处:帮助培养想像力;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交际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心理平衡;增添亲情和友情。

不过美国人又强调,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幻想,从内容到方式上都有必要进行合理、科学地引导。其中包括:一旦发现孩子的幻想过于荒诞不经,可帮助其分析不合理性,诱导孩子步入更为健康的幻想世界;帮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区别;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谎;教育孩子不能过度沉湎于幻想而难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等。

鼓励“一心二用”

美国行为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合作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儿童可以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2~3种事情上,即便是刚刚学步的1岁婴儿,也可在家长教导下一边听从家长指点,一边迈出蹒跚步伐。教孩子们合理分配注意力,可令他们更快地融入成人世界。

美国专家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由浅入深地进行“一心二用”的训练。如:l岁左右的婴儿可学习一边听音乐一边听说话;2~3周岁的幼儿可学习一边唱歌一边踏步或一边跑步一边踢球……随着其智力和体力水平的提高,训练的内容可继续扩大,难度也可渐渐提高。研究表明,凡能轻松完成“一心两用”训练的孩子,当反过来需要注意力集中时,往往坚持的时间较长,此外大脑反应也较快,身体各部位动作较协调,记忆力较强也更富创造性。

但并非所有活动或工作都可以同时进行或同时操作,条件是同时关注的两件事中至少有一件是孩子较熟悉且较简单的。

(摘自《羊城晚报》)

猜你喜欢
双性化幽默感另类
The Best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幽默感拯救计划
“另类四不像”登场
为什么幽默感很重要?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小学男性音乐教师走向成功的双性化人格分析——以A学校音乐教育名师陈老师为例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小宠真是太有幽默感了
关于双性化人格研究的述评
另类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