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国际田联竞走挑战总决赛男子10 km竞走全程速度变化研究

2012-06-23 03:43熊小兵许双陆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后半程降速分段

熊小兵,许双陆,胡 刚

(1.章旦中学,浙江丽水 323900;2.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浙江临海 317000;3.竹根滩高级中学,湖北潜江 433100)

2010年国际竞争挑战赛总决赛于9月18日在北京奥体中心举行。男子10 km比赛吸引了中国、意大利、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斯洛伐克、葡萄牙、哥伦比亚等9个国家的24名优秀选手参赛。我国共派出了7位选手出战,其中包括北京奥运会20 km竞走比赛第4名王浩、2010年拉科鲁尼亚国际竞走挑战赛男子20 km竞走冠军褚亚飞和年轻小将王镇等。最终小将王镇以出色的后程加速和维持速度能力夺魁。通过对此次比赛前8名选手的全程速度变化研究,探讨优秀运动员竞赛中的速度变化规律,找出影响竞赛成绩的核心因素,以期为日常训练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2010国际田联竞走挑战总决赛男子10 km竞走前8名选手的竞赛成绩及速度节奏。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收集并查阅了近年来有关竞走速度节奏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数理统计法。对2010年国际田联竞走挑战总决赛公布的男子10 km竞走前8名选手的比赛成绩及分段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法。针对我国运动员的竞赛表现,赛后对部分教练员及科研人员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全程速度变化总体趋势研究

优秀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该项目的制胜规律。针对个体而言,全程速度的变化节奏是一种有目的的战术选择,也是取胜的关键[1-2]。战术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战术执行得成功与否对竞赛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竞走界提出了“体能是基础,技术是生命,战术是保障,心理是关键”的训练指导思想[3]。从表1中可以看出,前8名运动员在6 km的竞赛中基本处于扎堆状态。前6名的选手此时的成绩相同,第7名仅落后1秒,第8名也仅仅落后3秒钟而已。因此,从分段成绩上看,在完成了超过全程比赛一半以上距离时,无法料定谁胜谁负。即使是第7第8名选手也非常有夺冠的可能。结合图1我们也能观察到同样的现象,在前6 km的比赛中,除第7名选手外,其他运动员的速度变化节奏基本相同。即在前2 km的比赛中,各位运动员都有良好的加速能力,在接近第8分钟时将自己的速度提升到4.35 m/s的水平,达到自己最大速度的90%以上。此时运动员体内开始大量堆积乳酸,而内脏等器官的机能还没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2~3 km的这段距离内,运动员基本都采用维持或略降低速度以缓解内环境失衡的状态。随后,在经过4分钟左右时间的调整后,在3~5 km的段落里各位运动员又开始缓慢加速,达到本人最大速度的97%甚至是100%。5~6 km这段距离里,除第一名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加速状态,第7名运动员开始明显降速外,其他选手的速度基本维持在4.45 m/s左右。

如图1所示,从6 km以后,各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从王镇的速度曲线变化来看,6 km以后持续加速到9 km,速度达到个体最大值4.59 m/s左右,然后速度略下降,以4.53 m/s的平均高速走完了最后1 km。与其他运动员的显著区别是,他在6 km以后在原有较高速度的情况下仍保持超强的加速能力,以及获得最大速度能力(4.59 m/s,是所有运动员中最高速度),这是其折桂的关键因素。第二名的褚亚飞速度曲线显示他在竞赛中没能控制好自己的竞赛节奏。在第7~8 km阶段,他加速过急,虽然在8 km时他的速度略高于王镇,但是急加速导致体能功能系统和内环平衡破坏,致使在后2 km的比赛中持续降速,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倘若他能在7~8 km阶段内控制好加速节奏,延长加速距离,减少降速距离及幅度,或将会出现另一种竞赛结果。这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图1 前八名运动全程速度变化曲线

表1 前8名运动员分段成绩

第三名是意大利名将Giorgio Rubino,第四名是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王浩。从运动成绩上看,两人相同。但是,从速度变化节奏来看,在6 km后两人有较大差别。Giorgio Rubino是在7 km后开始降速,但幅度较小,随后又通过加速弥补了差距,并在最后1 km中达到个人最大速度。对于王浩来讲,在6~7 km这段距离内出现了较大的降速现象,尽管他在后面的3 km距离中奋起直追,但是与第一、第二名在6~8 km这段距离拉开的距离太大,最终只能获得第四名的成绩。他们两人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最高速度出现在最后1 km,这与其他6名选手都不同。因此,控制好中途降速问题是影响其最终名次的关键。到6 km以后,前4名选手的总体趋势是继续加速直至降速或降速后再加速走完全程。而第5~8名的运动员基本上是只能维持在该速度上,然后快速降速,直至终点。

2.最大速度及其出现的时机分析

从表2中能观察到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名次靠前的运动员的最大速度更大。例如,王镇的最大速度是4.587 2 m/s,排在所有运动员之首。第二名褚亚飞的最大速度4.566 2 m/s也位列第二。其他运动员也名次和最大速度也遵从该趋势。对最大速度与总成绩的相关分析表明,相关系数高达0.946,P<0.01。第二个趋势是,名次靠前的选手的最大速度出现相对较晚。表2中清晰显示,5~8名的运动员在第6 km以前就达到本人最大速度,随后开始减速前进。但前4名选手都是在最后2~3 km出现个体最大速度。前面已经分析过,第三名和第四名由于中途降速,靠后程加速弥补差距,所以他们的最大速度出现在最后1 km。因此,最大速度出现的合适时间应该在7~9 km这个阶段内。第三个趋势是谁以相对高的速度走的距离长,谁的获胜几率更大。从表2中能看到,第一名运动员以4.44 m/s以上的速度走了5 km,第二、第三和第四名运动员以4.44 m/s以上速度走了4 km,第五和第六名运动员以该速度走了3 km,第七和第八名运动员只以该速度走了1 km。由于竞走的特殊规则所限制,单纯的分析最大速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结合后面两个趋势我们可以说,最大速度能力是限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最大速度储备能力和良好的速度耐力,才能在后程脱颖而出,一举制胜。另外,合理地分配体力和选择合适的加速方式是优秀运动员取得胜利所必须掌握的能力[4]。

3.分段速度与总成绩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竞走成绩与各分段速度及相关时间的相关分析,可以找出哪些段落的竞速表现对最终名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在平时训练及制定竞赛战术时做出更科学合理的选择。从表3中可以看出,前1 km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影响不大(针对前8名选手),因为8名运动员在这个阶段的速度水平几乎一样。但在1~2 km这段距离的速度水平对运动员的影响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相关系数是负值,也就是说速度越大,最终时间越小。因为在0~2 km这段距离里,运动员都处于加速状态,到2 km左右时达到个体的第一个速度高峰。相关性具有显著性说明运动员所能达到的第一个速度高峰对其最终的竞赛成绩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日常训练及比赛时应根据自己的水平努力提高第一阶段的速度峰值。在竞走成绩与10个分段速度的相关系数中,只有第三和第四个分段的数值呈正数。虽然不具显著性,但也反映这段距离内,运动员的速度越高而总成绩将越低的趋势。结合竞走中的生理变化规律便可知,这段时间运动员应处于调整期。经过前一个阶段的加速后,运动员将出现“极点”反应。正确的选择是维持速度或缓慢速度前进,以缓解内环境失衡造成的不适。如果强行继续急加速,那将很快进入疲劳期,严重影响后续比赛。

表2 前八名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

表3 男子10 km竞走成绩与各分段速度及相关时间的相关系数

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分段的速度与总成绩呈负相关,但不具显著性。这也说明,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加速和调整后,不同选手表现出了不同的速度节奏,这种速度节奏的调整对其最终成绩的影响不具决定性作用,运动员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合适的加速或维持战术。但是,总体的趋势还是该段时间内的速度越高,其竞赛成绩将越好。最后两个阶段内的速度与总成绩相关系数高达-0.962和-0.853,且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后2 km的速度能力是其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结合图1还能发现,虽然前两名选手在后2 km内处于降速阶段,但其还是维持在高速状态。第三、第四名运动员则是加速前进,达到自己的最大速度。相反,5~8名运动员在后2 km中不仅速度较低,而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因此,对于男子10 km竞走项目而言,最后2 km的竞争是运动员能否夺取奖牌的关键区域。

前半程时间和后半程时间与总成绩的相关系数都呈显著性,尤其是后半程的相关系数达到0.999,相伴概率为0.000,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因此,后半程的加速及速度耐力能力几乎完全决定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前后半程时间差与总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997,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前后半程的时间差越大,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越好。但这两点都是基于前半程达到较高水平而言的。因为前面的分析已经得出,8名运动员在6 km时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又比前半程快。因此,后半程加速及维持速度能力越好,前后半程的时间差也就越大。

三、结论

1)前8名运动员的全程速度变化总体趋势是,在前2 km处于第一加速阶段,并在该阶段内达到本人最大速度的90%以上。在2~3 km处于调整阶段,运动员或维持速度或降速前进。3~5 km处于第二加速阶段,运动达到个体最大速度的97%~100%。运动员在前6 km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决出胜负的比赛在6 km以后才真正开始。

2)最大速度能力对运动员能否取得胜利至关重要,优秀运动员的群体特征是最大速度值高,且出现得较晚。

3)第一加速阶段所获得的速度对最终成绩有一定的影响;后半程的加速及速度耐力能力几乎完全决定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最后2 km的竞争是运动员能否夺取奖牌的关键区域。

[1]王林,任占兵.2007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中外优秀选手速度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3):95.

[2]翟波宇,宋淑华,刘坚,等.2008“好运北京”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运动员战术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9(4):25.

[3]王林,张驰,任占兵.50 km竞走战术对比赛成绩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16.

[4]王晏,周宏.第28届奥运会20 km竞走比赛中、外优秀运动员表现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296.

猜你喜欢
后半程降速分段
固体推进剂降速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类连续和不连续分段线性系统的周期解研究
CBCT图像引导的放疗前后半程摆位误差分析
对改装说NO!为骑手“降速”!
优秀竞走运动员后半程动作技术分析
农业产业如何赢利“后半程”——洛川县委书记王明智谈产业发展与果农收益的一致性
重庆“降速”
分段计算时间
新能源的后半程
直流电力机车过分相降速问题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