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庆 施春晖 骆 军 张学英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木果树研究所,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 201403)
翠冠梨早熟,肉质细嫩而脆,糖酸适口,内在品质优秀,但近年来果农一味地追求产量,果实品质有变劣趋势。为此,确定合适的留果量,既确保产量,又保证品质,成为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初探了套袋与不套袋及不同留果量对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指导生产提供参考。
试验设在上海市奉贤区潘庄蜜梨专业合作社基地,试验材料为砂梨品种翠冠,树龄10年生,株行距为2m×3m,管理水平较好。
试验于2010年5月24日进行疏果,设3个处理:(1)每株树留果60~70个,每个果台留1个果,间隔约30cm;(2)每株树留果80~90个,每个果台留1个果,间隔约20cm;(3)每株树留果100~110个(果园往常疏果标准),以此为对照。每个处理选10株树势一致的树,疏果后当天5株套外黄内黑袋,5株不套袋。
果实成熟时测定单果重、纵横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色差、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
果实色泽测定用CR-400(D65光源)Minolta色彩色差计,白板校正。采用国际照明组织CIE制定的均匀色空间L*a*b*表色系统评价果实色泽:L*代表亮度,L*值越大,表示果面亮度越高,反之越低;a*代表红绿轴色品指数,正值愈大表示颜色愈偏向红色,负值愈小表示颜色愈偏向绿色;b*代表黄蓝轴色品指数,正值愈大表示颜色愈偏向黄色,负值愈小表示颜色愈偏向蓝色。每个处理取10个果实,测定每个果实的对称两面,取其平均值,重复3次。
由表1可知,不套袋的翠冠梨,每株留果量80~90个单果重最大,产量最高,纵横径大,果型指数不变。套袋翠冠梨,每株留果量60~70个的单果重最大,每株留果量80~90个的单果重次之,每株留果量100~110个的单果重最小。产量的高低则与单果重的大小相反,纵横径的大小与单果重的大小吻合,果型指数差异不显著。
表1 不同留果量对翠冠梨单果重及果形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套袋的翠冠梨,每株留果量80~90个的果实硬度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为12.1%;可溶性总糖随着留果量的减少而增加,可滴定酸含量以每株留果量80~90个的最低。套袋翠冠梨,每株留果量60~70个的果实硬度最大,每株留果量80~90个的果实硬度次之,每株留果量100~110个的果实硬度最小。可溶性固形物随着留果量的减少稍降低,但与对照差异小;可溶性总糖随着留果量的减少而增加;可滴定酸含量以每株留果量80~90个的最低。
表2 不同留果量对翠冠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不套袋的翠冠梨色泽不因留果量的改变而改变,套袋翠冠梨也是如此,虽因每株留果量80~90个的a*与其他稍有差别,但差异不显著。明显可以看出的是套袋果比不套袋果亮度L*值增加,绿色度降低,黄色度增加。
表3 不同留果量对翠冠梨果实色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10年生树,不套袋的翠冠以每株留果80~90个最合适,平均单果重大,产量高,纵横径增加,果型指数不变,果实硬度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稍高,可溶性总糖较高,可滴定酸含量低,色泽不变。
套袋的翠冠也以每株留果量80~90个最合适,平均单果重较大,产量较高,纵横径增加,果型指数差异不显著,果实硬度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稍降低,可溶性总糖较高,可滴定酸含量低,色泽差异不显著。
确定合理的留果量,为果农带来了新的希望,不但增加产量,还保证了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从长远考虑,也保证了“持久战”的生产理念,为上海梨树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