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监测方法在城口县庙坝镇堰塞湖抢险救灾工作中的综合运用

2012-06-13 09:34胡以德袁兴平
重庆建筑 2012年9期
关键词:堰塞湖滑坡体全站仪

胡以德,袁兴平

(1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重庆400700;2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重庆401121)

0 引言

2010年7月19日0时10分,重庆市城口县庙坝镇石兴村三组龙洞湾发生滑坡(图1),约4×105m3的岩体滑入罗江河,形成坝高约20m的堰塞湖(图2)。堰塞湖水域面积近5km2,容量达1.5~2.0×107m3,堰塞湖上游的庙坝场镇全部被水淹没,场镇进水超过4m,部分房屋因浸泡垮塌。凌晨5时10分左右,堰塞湖坝体被洪水冲开一个约20m宽的缺口,堰塞湖水位缓慢下降,但是到凌晨5时40分左右,缺口又被滑体堵塞,水位又再次回涨,险情进一步加剧,严重威胁堰塞湖上游3000余人和下游8000余人(其中:城口县境内4000余人、四川万源境内4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图1 龙洞湾滑坡堆积体全貌图

图2 滑坡堆积体形成堰塞湖全景

在该堰塞湖应急抢险工作中,综合采用全天候的宏观巡查、裂缝观测、全站仪监测和GPS监测等多种监测方法对滑坡体及堰塞湖坝体开展全方位的监测工作。从运行情况看,采用的监测手段科学、可行、有效,运行效果显著,避免了重大险情的发生,为抢险专家组判断滑坡堆积体稳定性状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抢险救灾总体决策及24h不间断抢险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1 监测方案的编制

在抢险工作之初,于2012年7月20日对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及边界情况进行了应急调查,7月21日,又对滑坡及堰塞湖区域实施了低空航空摄影,完成航拍面积8.5km2,通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庙坝镇龙洞湾滑坡形成滑坡体平面面积1.05×105m2,堵塞罗江河,形成堰塞湖最大淹没面积3.69×105m2。滑坡体堆积面积为4.2×104m2,平均高程651m,堆积体体积为4.62×105m3。

经过遥感影像立体相对分析,生成滑坡区域DEM。应用前时相DEM进行计算,得到地面高程差值图,通过计算可得滑坡体平均下滑高度5.6m,下滑面积6.3×104m2,下滑体体积3.54×105m3。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监测组编制了《城口县庙坝镇堰塞湖不稳定山体监测及预警预报方案》,划定了滑坡及危险区范围,对滑坡及堰塞湖监测工作进行布置,综合选用宏观巡查、全站仪监测、GPS监测等多种手段,并立即对滑坡进行全面监测(图3)。

图3 监测点布置图

2 监测方法

2.1 宏观巡查和裂缝观测

为了掌握滑坡体及周边地表位移及裂缝的动态变化,需要进行地表裂缝及位移巡查观测。

宏观巡查和裂缝观测工作在滑坡体外共设置13个监测点,由监测单位与武警重庆总队一起进行24h不间断巡查,对部分地面裂缝设置裂缝自动报警器(图4、图5),保证及时预警,切实加强预警预报工作。

图4 宏观巡查和裂缝观测

图5 地面裂缝报警器

巡查监测情况正常情况下2h报送一次,下雨每小时报送一次。

从巡视和监测数据看,监测期间滑坡体外裂隙变化较小,滑坡体周边危险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2 全站仪监测

全站仪变形监测是专业监测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任务是在龙洞湾滑坡残体及周边布设监测点,使用全站仪极坐标测量方法,进行周期性和系统性的监测,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预测该滑坡残体及周边的稳定状况,最大限度保证堰塞湖抢险施工人员安全。

监测基准点设置在庙坝镇龙洞湾滑坡对面稳定位置,其中架设全站仪的基准点设置在滑坡对面居民院坝边(图6)。

图6 全站仪监测仪器

在滑坡残体及周边共布设15个观测点,其中在残留体内布设4个监测点,在残留体周边不稳定体上布设7个监测点,在残留体周边有基岩裸露的部分布设4个监测点,编号分别是J1~J15。

共配置人员8人,全站仪2套。监测实行每天24h监测,监测周期频率为每小时监测1次。

监测数据正常情况下2h报送一次,下雨每小时报送一次,监测数据出现异常及时报送。

从监测数据(图7)看,监测点J1、J9、J10在出现较大变形,监测组根据数据分析,向正在抢险施工的武警水电部队通报了3次变形预警,滑坡局部滑塌实际发生3次,预警预报效果明显。

图7 滑坡变形专业监测图表

2.3 GPS监测

本次采用的GPS监测系统是重庆某公司基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物联网技术基础平台”最新研制的高集成度、便携式监测预警系列产品。

该系列产品集无线传感器、嵌入式软件、通讯、测绘、GPS、GIS技术等于一体,采用最新GPS高精度数据处理算法,基于通用GPS技术,用软件的方法将GPS变形监测的精度从米级提高到毫米级。对被监测对象的多种指标如变形体平面和高程的变形量、变形速度、方位、雨量、水位、裂缝、深部位移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该系列产品并在被监测指标达到一定的告警阀值时,通过短信、声音等方式自动发布预警/告警信息,以有效预防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图8、图9)。

图8 GPS监测系统工作界面

图9 GPS监测仪(JC09)

7月24日,经过紧急组织人员和设备,在滑体后缘及两侧的潜在不稳定区布设9个GPS监测点,同时全站仪监测选择2个GPS点作为监测点,互相印证其监测准确性。GPS监测点全天候自动监测,实时传输数据,形成矢点位移曲线,并对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分析。

从监测情况看,滑坡周边各监测点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这与巡查监测、专业监测结果及监测期间滑坡变形情况是基本一致的。

图10 GPS监测点形变量表(JC01、JC09)

3 结语

(1)宏观巡查与裂缝观测是一种实用、易于实施的地灾变形监测方法,具有实施简便的突出优点。常用于地灾群测群防工作和抢险工作中,配合近几年出现的裂缝变形报警器等自动装置,预警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变形强烈的地灾体监测中采用此方法时,监测人员人身安全有一定风险,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2)全站仪监测是一种常用的专业监测方法,理论成熟,实施方便,通过免棱镜激光全站仪,可以在安全区域对地灾体进行准确的变形监测,保证监测人员安全。在实际工作中,长时间、高频率的专业监测费用较高。

(3)GPS监测是一种新兴的监测方式,现场安装后可自动监测,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回数据中心,达到阀值时自动报警。具有监测数据准确、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高、预警及时、监测人员无安全风险等突出优点。缺点是设备功耗大、监测设备安装较其他监测方式难度大。

(4)综合采用多种监测方法,能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有效弥补单一监测方法的不足,同时各种监测数据可以对比分析,相互印证,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反映现场变形情况,便于监测人员及时作出真实、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预警,这是目前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中国有色工业协会.DZ/T 0227-2004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DZ/T 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堰塞湖滑坡体全站仪
堰塞湖形成与致灾机理及风险评估关键技术
新疆BEJ山口水库近坝库岸HP2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全站仪中间法在矿山高程测量中的应用——以河南镇平县地形测量为例
堰塞湖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快牙平台实现全站仪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
堰塞湖多源信息及其感知技术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基于全站仪二次开发的覆冰厚度测量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