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词义演变探微

2012-06-13 03:04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全唐诗实词词义

李 华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现代汉语中的“怕”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怕”解释如下:①害怕;畏惧:老鼠怕猫︱任何困难都不怕。②恐怕。a)表示担心:怕他太累,所以叫人去帮忙。b)表示估计;也许:这个瓜怕有几十斤吧。

百度词典上“怕”有两种词性:动词和语气词。①<动词>形声。从心,白声。怕就是怖,“怕”是中古的新字。本义:畏惧。如:怕,怕惧。(《广韵》)︱鬼神怕嘲咏。(韩愈《双鸟诗》)︱粉骨碎身浑不怕。(明·于谦《石灰吟》)②<语气词>用在谓语前面或句首,对某一情况进行估计、猜测,表示疑惑或商榷,相当于“恐怕”、“也许”、“或许”;在现代汉语里,句尾常带有“吧”。如:怕是有什么意外,平时他总是准时来的;怕不(恐怕,也许);怕敢(恐怕也许)。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怕”词条解释如下:

<动词>

①害怕。可带“过”。可带名词、动词、小句作宾语。如:我怕挨骂。可受程度副词修饰。如:他很怕热。②禁受不住。必带动词宾语。如:这种蓝布怕晒。③表示疑虑;担心。必带动词、形容词、小句作宾语。如:他怕迟到,六点就动身了。④表示估计,“我怕”或“怕”用在谓语前,有插入语的性质。如:这么大的语,我怕他来不了。

通过在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怕”字,可知“怕”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五种词义:

Ⅰ害怕,畏惧<动词>

1)王张江姚反党集团出于他们反动的阶级本性,对正在兴起的这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怕得要死,恨得要命。

2)我第一位去拜访的是尝经帮过我忙的远房亲戚,五十岁光景,日本留学生的老前辈,一位不苟言笑的长者,我有点怕他。

Ⅱ担心<动词>

3)十九岁高小毕业,父亲见我读书心切,也怕我回乡后无心务农,才允许我考入官费的第一师范,毕了业,当小学教员糊口。

4)车开了,姑娘似乎怕我误解,连忙解释说:“这是我的老同学。”

Ⅲ禁不住<动词>

5)这种人造羽绒就怕干洗,一经干洗就会使平滑性削弱。

6)如果一个人怕冷,就要注意多吃一点含铁质较丰富的食物。

Ⅳ表示担心疑虑也表示推测,恐怕<副词>

7)呵,现在我不留你们了——怕你们家里人在等呢。

8)刚过了三四天,那里会有信来:真来时,怕更难过哩。

Ⅴ表示估计猜测,也许<副词>

9)我想,遇到这种情况,怕还是原刻初印的本子要来得可靠一些。

10)这时水兵们也都拿眼睛看他,好象说:这人的神经怕有点毛病吧!

二、“怕”的来源

通过国家语委语料库字词典在线检索和古代汉语检索我们来探究一下“怕”的来源和词义演变(如图1)。

《广韵》“怕”有两切。一是普伯切,滂母陌韵。《说文》怕,无为也,匹白切。又《集韵》白各切,憺怕,静也。《正韵》弼各切,与泊通。《广韵》“怕”另一是普驾切。《集韵》《韵会》《正韵》普驾切,音帕。《集韵》惧也。可见若“怕”音为普伯,义为淡泊宁静;音为普驾,则义为恐惧害怕。

“怕”字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刚开始使用时,“怕”主要是“淡泊宁静”之义。

《玄应音义》卷六释妙法莲花经第三卷“憺怕”之“怕”云:“怕,又作泊。”《淮南子》云憺,满也。怕,静也。《古今正字》云憺怕二字并从心,形声字也。段玉裁注《说文》也指出,“憺怕,俗用淡泊为之,假借也。”最早见到“怕”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11)老子曰:我独怕然而未兆。(《昭明文选》)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怕乎无为,憺乎自持。”的诗句,其中的“怕”也是“淡泊”的意思。到了东汉和魏晋六朝时期,“怕”字的“淡泊”义仍有沿用,特别是在一些佛经典籍中,如:

12)三禅之行,除去欢喜,心尚清净,怕然寂寞。(《六度集经·卷第七》)

13)佛告龙曰:“过去诸佛经说:‘众生离三恶道,得为人快,处世闲居守道志快,昔者所闻今皆获快,处世怀慈不害众生快,天魔重毒皆歇快,怕无欲不慕荣快。’于世得道,为天人师,志空、不愿、无相之定。”(《六度集经·卷第七》)

14)周旋教化,经一大国,国有豪姓,亦明众书,睹普施仪容堂堂,光华晔,厥性怕,净若天金,有上圣之表,将为世雄也。(《六度集经·卷第一》)

“怕”字的“恐惧害怕”义,是东汉时期才开始出现的,首见于《论衡》。“孝者怕入刑辟,刻画身体,毁伤发肤,少德泊行,不戒慎之所致也。”(《论衡·卷二十三·四讳篇》)在东汉和魏晋六朝时期,“怕”字开始作为“恐惧害怕”义出现,如:

15)若有子者,辄抱送还其家,产子,皆如人形。有不养者,其母辄死;故惧怕之,无敢不养。(《搜神记·卷十二》)

16)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还求索。(《搜神记·卷十四》)

徐时仪(2004)指出,“怕”在语音上可能是“怖”的借音字。[1]且俗音普嫁法反得“怕”与“怖”的词义相同,语法功能相同,所以“怕”的“恐惧害怕”义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并不一定表明它在上古口语中不存在,很可能是“怖”,也可能其时未有相应的字来表示。同时由于“笔授之士寡学”等原因,人们对于“怕”原有的“淡泊宁静”义已不熟悉,所以“憺怕”的“怕”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已多写作“泊”,“憺怕”也写作“淡泊”。而“怕”主要用于表示“畏惧害怕”。

隋唐以后,“怕”表“畏惧害怕”义大量出现,如:

17)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全唐诗》)

18)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全唐诗》)

19)进云:“和尚为什摩却怕学人?”(《祖堂集》)

20)恰到界首,十人怕,不敢进。(《祖堂集》)

21)师曰:“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五灯会元》)

22)若专政刑,不独是弱者怕,强者也会怕。(《朱子语类》)

与此同时,“怕”也逐渐引申出“担心”的含义,如:

23)心破只愁莺践落,眼穿唯怕客来迟。(《全唐诗》)

24)莫怕长洲桃李妒,今年好为使君开。(《全唐诗》)

25)却怕他不晓其义,故教之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朱子语类》)

26)又且常见女儿到家,身子健旺;女儿怕娘记挂,口里只说旧病一些不发。(《初刻拍案惊奇》)“怕”字的“畏惧害怕”和“担心”义,一直沿用至今。

三、“怕”的语法化

张敏(2008)指出“怕”由心理动词演变为表揣测语气副词,经历了两条虚化途径:第一条是由心理动词到揣测副词,第二条是由实词到较虚的实词。[2]如果对应上文我们给出的“怕”的五种词义,张敏所说的“怕”的两条虚化途径可以这样表示:

第一条,心理动词揣测副词。ⅠⅡⅣⅤ

第二条,实词较虚的实词。ⅠⅢ

“怕”最早出现的词义是“淡泊宁静”,在上古就开始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怕”表“淡泊宁静”义逐渐被“泊”代替,人们不再使用“怕”表示“淡泊宁静”,同时,“怕”另一个从东汉开始出现的词义——“恐惧害怕”义,逐渐成为“怕”的主要词义,“淡泊宁静”义偶见于东汉某些文献。东汉到隋唐时期“恐惧害怕”义是“怕”的最主要的含义。到唐代以后“怕”在“恐惧害怕”义的基础上逐渐引申出“害怕担心”的含义,但此时“怕”还只有动词义。从宋开始,“怕”的表示推测的副词义逐渐出现,如:

27)曰:“怕不是如此。(《朱子语类》)

28)曰:“这说也是理会不得,怕只是如道家通得未来底事。(《朱子语类》)

29)婆子道:“今日他娘潘妈妈在这里,怕还未去哩。(《金瓶梅》)

可见“怕”字的虚化经历了由动词到副词的转变(如图1):

图1

从东汉“怕”出现“害怕恐惧”义开始,“怕”的施事生命度很高,有[+人]的语义特点,到了唐代,“怕”的施事的生命度逐渐变低,其施事可以不是人,具有[+有生]的特点即可,如:

30)放去龟随水,呼来鹿怕薰。(《全唐诗》)

31)新调白马怕鞭声,供奉骑来绕殿行。(《全唐诗》)

32)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全唐诗》)

宋代,“怕”的施事的生命度进一步降低,一些无生词汇进入“怕”的施事的范围,“怕”的“禁不住”的义项开始出现,如:

33)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东坡文集》)

34)学者最怕因循,莫说道一下便要做成。(《朱子语类》)

可见,“怕”的第二条虚化途径是由于“怕”的施事的生命度不断降低,由人到有生生物再到无生的事物事理,“怕”由实词以较强的“害怕”到实词义较虚的“禁不住”,其实词义也不断地虚化(如图2)。

图2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分析了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几个因素,其中包括: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从西方语言学引进的理论,用于解释语法现象的产生、变化原因和过程)。同时指出这四个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对虚词产生和形成过程发生影响,同时,这四个因素相互交错互为条件,常常几个因素同时推动实词的语法化过程。[3]

在“怕”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改变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怕”常出现在“怕(动词1)+动词2+其它”的结构中,如“然大怕见历知適,逡循固让,委身吴粤。”(《汉书》)。这种“动词1+动词2”的结构并不稳定。因为动词通常的句法位置是在“主-谓-宾”的句子格式中充当谓语,且充当谓语的动词一般只有一个,这个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所表达的动作实词义非常强。如果在“主-谓-宾”的句子格式中,充当谓语的动词不止一个,如出现“动词1+动词2”的形式,那其中一个动词的动词性就要减弱,虚化。“怕”在一些句子结构中就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它的语法功能就逐渐发生变化,不再作为谓语的构成部分,实词义也不断减弱虚化。

促使“怕”语法化的另一个原因是“怕”的泛化,从东汉“怕”的“恐惧害怕”义出现开始,其施事的生命度不断降低,从施事是人,到施事是有生命的事物再到施事是无生命的事物或事理,施事的范围不断扩大,“怕”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泛化。同时“怕”的语法化的过程也伴随着主观化的过程,“怕”由实实在在的客观动作“恐惧害怕”变为表达主观判断和态度的虚化动作“担心疑虑”。

四、结语

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可是它出现较晚,到东汉时期其沿用到现代汉语的“害怕”义才产生,开始了对同义词“怖”的兴替,表“淡泊宁静”义时“泊”逐渐取代了“怕”,且产生之初,“怕”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从唐代开始使用频率逐渐提高。“怕”由于句法位置、词义泛化和主观化等原因,逐渐“语法化”,由一个实义动词转变为一个表示推测的副词,由一个表示客观动作的动词变为一个表示主观态度的动词义较虚的动词。

[1]徐时仪.“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J].中国语文,2004,(2),163.

[2]张敏.“怕”的历时演变[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4),50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168.

猜你喜欢
全唐诗实词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