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扫描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

2012-06-13 10:53汪裕聪王海波陈孟达李盛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隐窝咽鼓管鼻咽

汪裕聪,王海波,陈孟达,李盛

(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 放射科,浙江 宁波 315000)

鼻咽癌是鼻咽腔黏膜上皮发生的肿瘤,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病好发年龄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已知病因有种族、家族因素,EB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本资料搜集了68例经穿刺和病理证实并有完整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检查资料的鼻咽癌病例,回顾性分析鼻咽癌的CT表现,旨在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9~83岁,平均(52.20±15.18)岁。临床表现:回缩性血涕41例,鼻塞28例,耳鸣15例,头痛10例,颈部肿物15例。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仪行平扫加增强容积扫描,取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上方3 cm,向下扫描至下颈部,层厚为3 mm,层距为3 mm,扫描条件为120 kV,130 mAs,平扫后,经肘前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 mg/mL),对比剂总量100 mL,注射流速为3.0 mL/s,分别于20 s(动脉期)、50 s(静脉期)开始扫描。对所有病例的鼻咽腔、临近软组织、咽旁间隙、颅底骨质、颈部淋巴结等进行观察分析,具体包括鼻咽黏膜是否增厚,鼻咽侧隐窝是否变浅,咽鼓管圆枕是否肿胀,鼻咽腔肿块形态,增强扫描后肿块强化情况,鼻咽腔是否变形,以及咽旁间隙、翼内外肌、颅底、鼻窦、翼腭窝、颞下窝、眼眶、乳突、海绵窦、颈部淋巴结等累及情况。扫描所获得的信息传至Philips Brilliance 64配备的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

2 结果

68例鼻咽癌患者64排CT显示:①鼻咽壁增厚(>1.2 cm)或一侧咽隐窝变浅消失40例,CT表现为鼻咽侧壁或顶后壁黏膜局限性、弥漫性增厚或一侧咽隐窝变浅消失(见图1)。②咽鼓管圆枕肿大15例,CT表现为一侧咽鼓管圆枕较对侧增大,且强化明显(见图2)。③鼻咽部软组织肿块23例,CT显示为自鼻咽壁向鼻咽腔内突入的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呈结节形或菜花样改变,增强扫描后肿块均匀强化,其密度较周围肌肉强化明显(见图3-4)。④鼻咽腔变形62例,因鼻咽壁黏膜增厚,软组织肿块,咽隐窝消失、变平致鼻咽腔失去正常形态。⑤咽旁间隙受累20例,CT表现为咽旁间隙显示不清,脂肪层消失及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⑥鼻窦炎性改变18例,表现一侧或双侧副鼻窦腔黏膜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⑦颅底骨质破坏10例,CT显示颅底骨质呈“虫蚀”样改变,边缘不规整(见图5)。⑧颈部淋巴结转移25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部单发或多发软组织肿块,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见图6)。

3 讨论

图1 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

图2 右侧咽鼓管圆枕肿胀,右侧咽隐窝变浅消失,强化明显

图3 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肿块影,鼻咽腔变窄,鼻咽侧后壁肌间隙不清

图4 同图3病例,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边界更清,双侧头长肌、咽鼓管圆枕及左侧翼内肌累及

图5 鼻咽部肿块破坏颅底骨质

图6 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

3.1 鼻咽癌的64排CT诊断分析 鼻咽癌是鼻咽部黏膜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组织学上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其次是未分化癌和低分化癌,腺癌少见。因鼻咽部解剖结构复杂及本病的发病部位隐蔽,通过64排CT容积扫描结合各种重建后处理方式可多方位观察鼻咽部情况,可进一步确定肿瘤的部位、范围、扩展方向、与周围结构关系、淋巴结转移等,常用横断位及冠状位,并以软组织窗位和骨窗同时观察,软组织窗位能显示肿瘤的腔内生长的情况,并了解咽旁间隙侵犯的情况,颅底骨窗可显示颅底的骨质破坏细节。不同阶段鼻咽癌的64排CT应用及表现如下:①较早期的鼻咽癌局限在鼻咽部,咽隐窝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其次为鼻咽部顶后壁和侧壁,发生于前壁及底壁者极为少见,CT表现鼻咽局限性黏膜增厚或鼻咽侧隐窝消失变浅,肿块增大时有软组织肿块向咽腔内突出,向前可达鼻后孔,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明显。②随着肿瘤的生长,癌肿可向邻近的窦腔、间隙和颅底直接扩散。沿鼻咽腔黏膜及黏膜下生长,向前可侵犯鼻后孔进入鼻腔、筛窦、眼眶;沿鼻咽侧壁向下可侵及口咽侧壁;向两侧侵及咽旁间隙或经蝶腭孔侵及翼腭窝、颞下窝。通过CT多轴位重建观察可清楚显示癌肿侵犯的系列表现,如肌间隙脂肪层消失,咽周间隙变形等。③癌肿向颅内方向侵犯,可上行直接破坏颅底骨质,也可经破裂孔、卵圆孔沿着颈内动脉管侵及颅内海绵窦,出现颅神经受损症状[1],通过CT横断面、冠状面骨窗观察,可清楚显示颅底骨质破坏情况。有文献[2]报道,颅底骨质破坏分3种:溶骨、成骨和混合性破坏,溶骨性破坏最多见,破坏部位最多见于斜坡。溶骨性破坏,CT表现为颅底骨质局部呈虫蚀样破坏,骨质缺损,边缘不整齐;成骨性破坏,CT表现为颅底骨质局部硬化,密度增高;混合性破坏,CT表现为颅底局部骨质既有破坏缺损又有硬化。癌肿侵及海绵窦时,增强扫描可见病侧海绵窦增宽,蝶窦窦壁破坏,窦腔内充塞软组织,增强扫描肿块有强化。④肿瘤阻塞咽鼓管口引起浆液性中耳炎、乳突炎,CT扫描见乳突密度增高,乳突小房气化不良。⑤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很常见,通过多轴位重建更易观察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分布。

3.2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 本病多能经鼻咽镜下活检而获得明确病理的诊断。64排CT容积扫描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肿瘤向深部浸润的范围、邻近组织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不典型的病变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鼻咽部炎症:炎症范围较弥漫,通常双侧受累,黏膜广泛均匀增厚,表面光滑一般,常见双侧腭扁桃体增大,但炎症较局限或早期鼻咽癌较弥漫时则鉴别困难,确诊需活检,出现小气泡征是鼻咽部炎症的特征性影像之一[3]。②腺样体肥大:为顶后壁交界区淋巴组织增生,常见于青少年及儿童,一般位置居中,边界较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合临床两者鉴别不难。③鼻咽部纤维血管瘤:患者多为青年男性(10~25岁),常有反复鼻衄史,且出血量较大,是从鼻腔逐渐侵入鼻咽腔的良性肿块[4],多表现为鼻咽部肿块并有骨质改变,有时与鼻咽癌相似,但前者往往为压迫性骨质吸收破坏,后者为侵蚀性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前者较后者强化明显。④脊索瘤:鼻咽部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与鼻咽癌有相似之处,但前者骨质破坏主要位于中线区,如枕骨与蝶骨基底且肿块内可有钙化,多不均匀,与鼻咽癌比较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借助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及多轴位重建、多窗位观察能够清楚、准确地显示鼻咽癌的原发部位、范围及邻近组织受累情况,也能较早地发现颅底骨质破坏、颅内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指导临床分期和放疗合理布野起重要的作用。

[1]何望春.颅底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1-328.

[2]吴梅,江新青,莫蕾,等.鼻咽癌颅底骨破坏的CT特征及与p53蛋白的关系[J].放射学实践,2010,25(7):746-749.

[3]宾怀有,滕才钧.59例早期鼻咽癌与鼻咽炎的CT对比分析[J].广西医学,2005,27(2):234-235.

[4]王振常,鲜军舫.头颈百例疾病影像诊断精粹[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28-232.

猜你喜欢
隐窝咽鼓管鼻咽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经关节突全内镜侧隐窝减压的临床应用
白介素17对鼻咽部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改良低温螯合法分离家兔小肠绒毛和隐窝细胞及分离效果鉴定
鼻咽通气道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鼻咽部淋巴瘤的MRI表现
腰椎间盘摘除术联合侧隐窝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