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不下雨自己算

2012-06-12 19:45黄祺
新民周刊 2012年10期
关键词:小鬼冷空气天气预报

黄祺

不是天气怪,是你记性坏

三八妇女节下午,上海的商场里人头攒动,湿冷的寒风没能阻挡女人们逛街的热情。不过,放假扎堆的女人们,还是不免抱怨天气。有人努力地回忆上一次开太阳的日期。一个礼拜前?10天前?如果记性够好,准确的日期应该是近20天以前的2月19日,那一天,也是整个2月罕见的两三个晴天之一。

“天无三日晴”,本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天气特征,这个冬末,上海市民对此却有深刻的体会。2月,上海降雨日共17天,就算不下雨,天也又湿又冷。阴雨从2月一直持续到三八妇女节后一天,不仅是衣服,很多人觉得连心情都像长了霉斑一样阴郁。3月10日太阳终于“上岗”,天空晴朗得让人不敢相信。不过,幸福的日子不会长久,天气预报14日后,雨水重返申城,并可能持续到周末。

不仅是上海,长江下游的江南,都被长久地浸泡在雨水中,杭州网友戏言“白素贞你回去吧,许仙真的不在杭州”。

这的确是一个阴冷潮湿的冬末。“与上海市常年平均数据相比,今年2月份降水量比常年多三成,降水天数多五成,常年一般降雨日在10-12天,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6度。”给出这一串数据的,是气象爱好者Tom,谈到气象记录时,他的大脑就像搜索引擎。

“这个冬天太怪了。”微博上挤满对坏天气的“吐槽”,但Tom却不以为然:“怪吗?我不觉得。”虽然与常年的数据差距较大,但历史上出现类似冬天的次数不少。

Tom拿出一张2005年2月的天气记录,那一年的2月,降水日数是16天,比今年只少一天,其间下了三次雪,还打过雷。那个2月非常冷,有一天的最低气温在零下2.8度,并且连续3天最低气温都在零度以下。

Tom还记得,跟现在一样,2005年的冬天,大家都在抱怨下雨太多,天气太冷。2010年的春天,同样是阴雨寡照,降水偏多。更早以前的1999年,整个3月,上海一共下了18天雨,而上海的3月,常年平均的降水日数是12-14天。

不是天气怪,是我们的记性太坏。除了像Tom这样的气象爱好者,大多数人会很快忘记对坏天气的印象,因此,每当遇到糟糕的天气,人们都会生出“绝望感”。

当然,降雨偏多,毕竟不是“常态”。对于降水多的原因,Tom解释说,今年冬季西南暖湿气流活跃,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在上海的上空,形成了长时间的降雨。如果追究西南暖湿气流活跃的原因,Tom说,因为南支槽稳定;再要追究下去,南支槽稳定的原因,是受到双峰拉尼娜的影响。

“再追究,就要提到各种学说,地球自转学说,行星风系学说……”Tom说,引起气候异常的终极原因,还是一个存在争论的学术问题,各个学派有各自不同的假说,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那些知识实在太艰深。

中庸看天气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冬季较冷而夏季较热。一般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会交替出现,如果连续出现两次拉尼娜现象,则被称为双峰拉尼娜,这种气候现象不常见。

也许可以这样想象,几万公里外的赤道太平洋打了个喷嚏,喷嚏把水汽推向北方,当水汽飘到中国江南上空,遇到北方冷空气,就形成了雨。如果太平洋患了鼻炎,喷嚏打个不停,我们头上的雨,也就停不下来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平洋的“鼻炎”是那么惱人,但Tom却很淡定。

“全球气候处于一种混沌状态”。Tom抛出了这个玄妙的词语,他所谓的“混沌”,可以通俗地解释为“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Tom说,全球每年的降水总量、气温变化都是类似的,从时间上说,如果上半年干旱,下半年可能降水多;从空间上看,东部干旱,则西部洪涝。每个人都身处“井底”,因此,会感慨头上一片天的坏天气。但在全球范围内,气候总是微妙地维持着平衡。

自从出现了气象记录和专门的气象科学,人们终于可以看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天气变化遵循着固有的规律,天气是可以预测的。事实上,气象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借助仪器,从高空观测到云层变化。这些数据是官方气象机构用来预测天气变化的依据,同时,这些数据也通过气象机构的网站向公众公开,因此,只要掌握一定的气象知识,普通人也可以利用数据来推测天气。

Tom告诉记者,他们常用的数据,一个是来自欧洲中心ECMWF和美国GFS的中期预报数值,另一个是云层雷达回波图。前者是计算机模拟的天气趋势预报数值,依据它可以预测降雨还是晴天。而雷达回波图,提示的是云层降水的可能性和降水强度。这些数据再结合风力、风向等天气要素,就可以得到简单的预测结果。

如果能自己预报天气,很多人的坏天气忧郁症是不是能够得到减轻?反正小鬼就没有因为这连日的阴雨苦恼,他很早就预测了坏天气的到来。

小鬼是个网名,在气象爱好者圈子里,这个名字比他的真名更有影响力。早在2月1日,小鬼就在微博上发表了天气展望,预测到将有两次明显的降雨过程控制申城,第一次的降水在4-6日,第二次是10日。现在回顾,小鬼说得够准,实际的天气记录显示,2月4日到6日下雨,之后雨止转阴,从10日开始,时阴时雨的天气一直持续了一周多。

当别人还在抱怨雨季没有尽头时,小鬼知道阳光不远了。3月5日,小鬼在微博上告诉大家:“未来一段时间,大气环流将有所调整,预计6日阳光重现,7-9日有雨,10-14日有阳光,15日之后阶段性降雨。”他的预测,与之后官方机构发布的预测基本一致。

业余“宋英杰”

Tom和小鬼,都是上海气象爱好者圈子里的活跃人物。尽管不到30岁,算起来,Tom已经是圈子里的“前辈”,他迷上气象的历史,要追溯到初中时期。

与天气的缘分来自自小就有的鼻炎。Tom说,冷空气来之前一两天,他那神奇的鼻子就会鼻炎大作。因为鼻炎,Tom从小喜欢看天气预报。看多了,记多了,Tom发现,自己也能摸到一些门道。他总结了几条重要的规律:冷空气到来之前,南方升温快,北方升温慢;冷空气南下比较深,则可能带来大范围雨雪;冷空气南下路径比较偏西,对南方影响比较大。

在没有网络、没有资料参考的情况下,Tom开始“徒手”预测天气变化。1998年的3月19日,上海一派早春气象,温度高达19.9度,但Tom在15日就预测到,20日可能会降雪。他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地理老师,20日下午地理课,地理老师进门就跟Tom说:“终于下下来了。”这一天没有下雪,但下了雨,第二天,一场雪光临上海。

一次准确的预测,让Tom十分激动,也增加了他对气象的兴趣。1998年1月1日,Tom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里播报的天气预报数据记在台历上,从那天开始,Tom把气象当作了一份正儿八经的爱好。在那天以后,记录从未间断。家里写满天气数据的台历一大堆,2008年开始使用电脑,Tom继续在电脑上记录。拥有这一笔特殊的“财富”,也是Tom被圈中朋友认为很“牛”的原因之一。

高中毕业,Tom想报考气象专业,但父母担心这样的专业毕业后工作难找。最后,Tom学了通信,终于从准“宋英杰”,变成了业余“宋英杰”。

数据积累多年后,准确预测已经不能让Tom感到满足。“预测准了不奇怪,不准的时候倒是很懊恼的。” 大学后,Tom开始研究气象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渴望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起探讨。

2008年,一群气象爱好者建立了“世纪气象”论坛,Tom成为版主,论坛立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气象迷,会员曾一度多达8000名。各地网友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预测结果,“准确率达到75%”。有时论坛还开展预测竞赛,看谁报得更准。在论坛上,Tom常常发表长篇大论的分析文章,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权威。

“世纪气象”的会员和版主多是大学生。Tom自己也觉得很奇怪,气象迷年龄普遍比较小,以80后居多。不过,随着版主们毕业后忙于各自的工作,论坛开始降温,2011年,版主们决定关闭论坛。

跟Tom相比,小鬼琢磨气象的历史没那么长,2009年夏天的日全食,促成了小鬼对气象的热情。大学里,小鬼本是天文迷。2009年,300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江南上空上演,小鬼和大学社团的朋友们,为此早早地准备外出观测。

天气预报显示,日食当天上海会有降雨。小鬼和同学们决定班师绍兴,他之前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通过查阅卫星云图,他判断上海以南的地区,天气会比上海好一些。日食当天清早四五点,小鬼再次查阅卫星云图,发现浙江临安上空有一片云层空洞。在他的指挥下,追日食的“部队”朝着临安急行军,终于在8点多钟日食发生前,赶到临安,欣赏到完整的日食过程。

在小鬼为神奇的日食景观惊叹不已时,上海雷雨交加,观测者们除了感觉到突然的天黑,什么也没看见。临安回上海的路上,雨下了起来,小鬼直呼幸运,同时,也感慨气象预测的重要。

那以后,小鬼钻研起气象,也开始把自己的预测结果,发布在网络上。2010年12月15日,上海降下大雪,小鬼提前一周预报了这场雪,比官方预报更早,获得了3万多关注度。

气象爱好者通过网络,逐渐聚拢,2011年,12名上海的气象迷成了了一个叫“气象风云汇”的俱乐部,每月聚会交流。他们还受到上海市气象局的邀请,参观区县气象站。气象迷们各有自己的工作,有IT男、教师、学生、公司职员、音箱店经理……研究气象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摆弄“玩具”。

“冷空气最好玩,因为它很有规律啊,冷空气来的时候天晴降温,过了以后,温度回升降水。”如果能像气象迷们一样看待冷空气,冬天,也许就不那么难过了。

天气预报的温度

每到天氣转换,或者极冷、极热的天气到来,向Tom和小鬼打听天气预报的人就会多起来。“同事觉得我报得准,还不用去开电脑查,多方便啊。”虽然官方专业机构每天都会发布天气预报咨询,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

在很多国家,媒体播放气象节目的频率极高,一些频道每个整点都会播报气象信息,特别是新闻类频道,字幕形式的气象信息,几乎终日挂在屏幕一角,而且一天内更新多次。但在中国,气象咨询的传播,还不是那么快捷和及时。好几次,电视上的暴雨警报与暴雨同步到达。Tom觉得,暴雨明明可以提前预报而没有及时预报,是难以容忍的。

事实上,对于充满奥秘的气象,人类知道得还太少。不管是长期天气预报,还是小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测,都难以达到万无一失,预报的错误和失误在所难免。特别是像龙卷风,形成速度快,消失快,地点不确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跟踪观察,官方气象机构往往对此有心无力。在美国,民间的气象爱好者,在这种特殊的预报中,就会充当“生力军”。Tom告诉记者,政府会给气象爱好者一些补贴,支持他们在龙卷风的预报中发挥作用。

让公众不满的,还有气象预报冷冰冰的语言。这种传播语言带来的距离感,让公众很难去体谅天气预报的难处,而一旦预报出现错误或者失误,气象台就会成为人们怨气的发泄对象。

业余“宋英杰”们的发布,则要亲切得多。“最新天气趋势分析:三八妇女节当天的降水较小,不影响逛街。”3月7日上午9点,另一位气象迷“上海天气通”的微博上,发布了为女性朋友服务的信息。相对于官方预报程式化的语言,这种感同身受的气象信息,受到了网民的喜爱。

Tom介绍说,现代气象科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早期的气象咨询,主要是为军事服务,一度被视为机密。到解放以后,气象预测更多地回归民用,成为一门服务大众的学科。也许正是这样的历史,让官方服务机构,还不太善于与公众“打成一片”。

不过,政府微博也已经开始学习用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向公众提供“有温度的”气象服务。“上海发布”提供的天气信息,就让小鬼很是佩服。

3月11日,“上海发布”预报了第二天的天气:“漫长的雨季之后,这两天即便是多云,广大市民朋友也相当珍惜,纷纷晒衣服晒被子晒小孩。可惜晴好天气只维持到周二,阴雨天周三就将重返,一直下到周六下雨。雨姑娘,既然已经分手,你就放过我们吧,我们真心不想旧情复燃。”这条微博的末尾,是一个抓狂表情的小人头像。

猜你喜欢
小鬼冷空气天气预报
冲吧!小鬼
关于冷空气的八个真相
冷空气从何而来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冬日暖暖
中期天气预报
冷空气的故事
小小天气预报员
我是你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