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内、外资银行信贷行为差异分析

2012-06-07 03:37贾秋然
当代经济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母国银行信贷外资银行

贾秋然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 言

处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中的发展中国家,或是为了改善本国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提振国内银行的经营绩效,或是为本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资金支持,其银行业的对外开放都成为了既定改革路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二三十年的金融自由化进程中扮演着越加重要的角色。然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银行业的健康与稳定关系着整个金融系统的绩效与稳定,因此银行业的开放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而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实践也表明,银行业开放的正负效应并不具有显著的国别一般性:一些国家在外资银行进入后,总体信贷水平更加平稳,外资银行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波动起到了金融稳定器的作用;而另外一些国家在发生经济动荡时,外资银行的信贷收缩甚至资金逃逸使得原本羸弱的国内经济更是雪上加霜。本文认为,在这看似迥异的现象背后或许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原因,致使在东道国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外资银行的信贷行为与国内银行相比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进而对东道国的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中东欧、拉美和东南亚这三个银行业开放水平较高的地区抽取了21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和转轨国家中的400多家银行为样本(156家国内银行和来自13个发达国家的248家外资银行),以其在2002~2010年间的相关数据构成面板数据集,来对内、外资银行在东道国和外资银行母国经济运行不同阶段下的信贷行为差异进行检验。本文结构安排如下:引言之后是对相关研究文献的一个回顾和总结;然后对本文的样本选择进行说明,并对样本中内、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给出直观描述;在随后的实证分析部分,首先对模型的设定进行说明,然后给出实证检验的方法和结果;最后是全文总结。

二、文献回顾

虽然理论界对外资银行进入欠发达国家银行系统的关注已久,但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完备的理论框架,对外资银行进入正负效应的争论尚未达成共识。在支持外资银行进入会带来正效应的文献中,Stein[1]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外资银行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治组织,而是在全球拥有高度分散化投资组合的跨国银行控股公司(或称之为母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其决策制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行的影响。而母行由于其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可以在某一地区发生经济动荡时,通过内部资金市场进行调度,对该地区的分支机构提供资本和流动性,实际上充当了资金后盾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因而,与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财务约束较弱,对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不甚敏感,具有更加稳定的信贷供给能力和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在面对该地区的经济动荡时,更有助于平稳信贷供给和缓解流动性短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外资银行母行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与只拥有国内市场的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可能对东道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敏感,一旦认定东道国投资前景堪忧,就会撤资投向更有利可图的地区。Agénor[2]也同意外资银行在决策上会受到持有多元化国际资产组合的母行的影响,但与积极观点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外资银行母行的行为决策是以追求全球战略统筹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对东道国承担的义务较小,当对新兴市场不熟悉时,面对其国内经济状况的恶化,外资银行会倾向于通过迅速且大幅度的缩减业务来规避风险,从而加剧了东道国金融危机的困难程度。另外,Sbracia和 Zaghini[3]担心,当外资银行母行在多个国家配置资产的情况下,一个借款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母行对资产组合的调整可能会引起对其他借款国的贷款削减,或是抽取一个地区的资金冲销另一个地区的损失,从而导致金融不稳定的跨区域传染。

在实证研究方面,Goldberg等[4]通过对墨西哥危机期间阿根廷和墨西哥的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借贷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与所有的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具有更高的贷款增长率和更低的易变性,因此有利于国内金融系统的信贷稳定;再有,他们发现,在银行坏账较低时,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具有相似的信贷结构和易变性。因此他们认为,银行的健康程度、贷款目标、市场准入等才是影响信贷增长和易变性的关键因素,而与银行的所有权无关。Haas和Lelyveld[5]用面板数据对外资银行对中东欧国家信贷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东道国正常的经济时期,银行的所有权结构对信贷增长没有影响,但在危机期间,银行的所有权性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为国内银行收缩信贷,而外资银行的信贷规模并未出现显著下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Haas和Lelyveld[6]通过对45家最大的跨国银行的内部所有权结构和资产负责表分析后发现,跨国银行存在着内部的资金市场来对其子行的信贷增长进行管理,因此在母行强大的资金实力的支持下,子行能够进行快速的信贷扩张,而在面对东道国的金融危机时,跨国银行子行也无需像国内银行那样缩减信贷。再有,Arena等[7]以1989~2001年间20个新兴市场国家1565家银行为样本,对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在不同货币状况下贷款量和存贷款利率的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二者在危机期和平稳期的系统性行为差异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相对于国内银行,外资银行对货币状况的变化具有较低的信贷敏感性,危机期间其存贷款利率更加平滑,因此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东道国信贷市场的稳定性。但是,在对其他国家的一些相关研究中(如 Mathieson和Roldos[8]),危机期间的外资银行确有“落慌而逃”的行为,因此不足以成为国内融资的一个稳定的来源。特别是在2001年阿根廷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外资银行出现了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对该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并加剧了该国金融和经济动荡。

从既有文献来看,对外资银行信贷稳定性的争论虽在理论层面上尚未达成共识,但是实证分析的结论却更倾向于支持正效应的一方。细观这些文献后发现,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对东道国国内不同经济状况下(特别是经济金融发生动荡的时期)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信贷稳定性的分析和检验上,而忽视了母国经济状况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或许是因为在这些研究的时域内,与发展中国家动荡坎坷的经济发展状况相比,发达国家的经济表现得更加健康和稳定,因此未有机会将其作为重要的考察变量纳入分析之中,实证检验中外资银行的信贷行为也就表现得更加稳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将次贷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的时期纳入分析时域内,予以更全面的考察。

三、样本选择与直观描述

(一)样本选择

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进程和外资银行进入程度,本文从中东欧、拉美和亚洲三个区域选取了21个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①这21个国家包括9个中东欧转轨国家: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俄罗斯、乌克兰;5个拉美国家: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作为银行样本的来源。这些国家都经历着金融开放的改革实践,银行业的开放时间较长,外资银行进入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同时,在西欧、北美和东亚选取了13个发达国家②这13个发达国家包括9个西欧国家: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2个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2个东亚国家:日本、韩国。,这些国家既是上述转轨和发展中国家(地区)银行业FDI的主要来源,其本国经济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又遭受沉重打击,以此作为外资银行的母国,更有利于考察外资银行在母国经济不同状况下的信贷情况。选定东道国和外资银行母国后,本文从东道国中抽取了156家国内银行和248家外资银行③银行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银行个数出于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考虑。国内银行从国内控股在50%以上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商业银行中抽取(按资产排名);为了更加清楚的分析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是否受母国经济状况的影响,本文样本中的外资银行只从东道国内最大外资控股在50%以上且外资来源于上述13个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抽取。,构成2个样本组,对其2002~2010年间的信贷表现分别予以考察。

(二)对内、外资银行信贷表现的直观描述

根据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考察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后会否增加东道国的信贷稳定性,特别是在外资银行母国发生经济动荡期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验证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在信贷表现上是否存在差异性,若是存在差异性,那么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又是什么。为此,本文首先对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信贷表现作一直观描述。

本文采取两种方式来观察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信贷表现,一种是对东道国j的银行i在t年的绝对信贷量增长率ΔLOANi,t进行测量,以此观察银行i信贷量的逐年变化;此外,借鉴 Haas和Lelyveld(2006),本文通过计算t年银行i在j国信贷总量占比的增长率ΔSLOANi,t来作为衡量银行信贷变化的另一指标,以此观察该银行的相对信贷变化趋势。与绝对增长率指标相比,相对增长率指标能够剔除如经济周期、信贷需求下降等宏观经济因素对整个银行部门信贷水平的影响,以便更好的反映银行个体相对于整个银行部门的信贷贡献水平变化。该指标计算方式如下:

但出于数据可得性考虑,本文计算ΔSLOANi,t方式如下:

通过对东道国j的各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的绝对信贷增长指标和相对信贷占比增长变化指标进行算术平均处理,得到该国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平均信贷(占比)增长率,并绘制图表在图1-4中。在此基础上,每个图中还给出了各国相应指标的叠加走势,以此来反映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信贷(占比)增长的总体变动趋势。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外资银行还是国内银行,其绝对的信贷增长率在2008~2009年间都出现了剧烈的下滑。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个别经济陷入衰退的国家⑤包括乌克兰,2009年GDP增长率 -14.76%;台湾,2009年GDP增长率 -1.93%;匈牙利,2009年GDP增长率 -6.69%;爱沙尼亚,2009年GDP增长率 -13.90%。的国内银行在2009年出现较弱的负增长以外,其他国家国内银行的信贷增长率普遍处于正向弱增长态势(2009年平均增长率为7.3%),而半数以上国家的外资银行在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但是幅度并不显著(平均增长率为-8.6%)。在危机之后,国内银行的信贷恢复速度也要好于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平均信贷增长率为18.9%,外资银行为3.9%)。此外,从叠加走势上看,在一些经济正常的年份里(特别是2004~2007年),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信贷波动并不一致。虽然总体来看,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的信贷对东道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具有大致相同的顺(逆)周期性,但是在信贷波动细节上,内、外资银行的表现存在差异。另外,从信贷占比增长指标上看(见图3和图4),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在危机期间的信贷差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各国外资银行在2009年的信贷占比普遍出现了负增长,近半数国家的增长率在-15%以下,收缩明显;而国内银行的表现不尽相同,有近2/3国家的国内银行出现了负增长,但幅度较小(平均为-6.6%),另外的国家保持着较弱的正增长(平均为7.5%),总体看,国内银行的信贷占比在2009年保持稳定。在其他年份里,该指标下内、外资银行的信贷波动也呈相反态势,与绝对信贷增长指标下的表现基本一致。要注意的是,危机期间外资银行的信贷占比收缩明显,而国内银行的信贷占比保持稳定,这就意味着东道国内其他的样本外信贷发放机构①包括样本外的其他外资银行、本文选取的13个发达国家中任一国家持股比重不超过50%的合资银行、东道国内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以及其他信贷发放机构等。的总体信贷表现更加积极。

通过上述描述可看出,发展中国家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的信贷表现无论是在经济正常的年份里还是在危机期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下面通过实证分析来对这种差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

图1 外资银行信贷增长

四、模型设定与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图4 国内银行信贷占比增长

以往探讨内、外资银行差异性的文献大都认为,与国内银行不同的是,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可能同时受到东道国国内经济状况和母国经济状况的双重影响,但是既有观点中不尽一致的地方是,在对外资银行所受影响的程度甚至是在影响的方向上都尚未得出清晰一致的答案。为此,本文以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信贷(占比)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东道国和外资银行母国的宏观经济状况为解释变量,来对上文中选取的多国银行样本进行考察。同时,考虑到银行个体特征的差异性,本文将一些同样会影响到银行信贷表现的微观经济指标也纳入解释变量中。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gcit被解释变量为银行i在t年的信贷(占比)增长,即ΔLOANi,t或 ΔSOANi,t;解释变量方面,MACROit为宏观变量矩阵,包括GDP增长率、利率和通胀等变量;INDIVit为微观个体变量矩阵,包括银行的偿付能力、效率、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等变量;μi为不可观测非时变个体异质效应项;α为截距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对各解释变量的说明和来源详见表1。

表1 本文各解释变量的来源和说明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本文分别以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的绝对信贷增长率ΔLOAN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外资银行信贷增长回归模型中宏观经济层面的解释变量不仅包括代表东道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变量,也含有反映外资银行母国总体经济状况的变量,以便同时考察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与东道国和母国经济的相关性。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①和②)。从回归结果上看,正如既有文献中所描述的,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既与东道国经济状况显著相关,又明显受到母国经济状况的影响。外资银行信贷增长率与东道国和母国GDP增长率显著的正相关系数表明,东道国和外资银行母国向好的经济状况都会刺激外资银行增加信贷扩张速度,而经济增长的下滑也都会对其造成消极影响;从相关系数的取值看,与外资银行母国相比,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似乎对外资银行有着更大的影响。再有,从东道国的利率和通胀水平与银行信贷增长的相关关系来看,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并不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这也意味着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一样,对东道国的经济波动存在顺周期性。随后在对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相对信贷增长率ΔSLOANi,t的回归结果中(表2模型③和④),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同样与东道国和母国的经济增长保持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相对信贷增长也表现出与东道国经济的顺周期性,这与上述对绝对信贷增长的回归结果是一致的。另外,从两组模型的组内序列相关检验可以看出,国内银行样本的误差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序列相关过程(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而外资银行样本却并不那么明显(在1% 置信水平上都不显著),也就是说,国内银行的信贷增长比外资银行更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这也许意味着国内银行具有外资银行所不具备的某些特质(如公司发展战略、长期信贷倾向等),使其不随国内经济状况变化立即调整信贷规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与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可能具有更高的易变性。

表2 内、外资银行信贷(占比)增长回归结果

上述两组分析结果都表明,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既与东道国的经济状况正相关,又受到外资银行母国经济状况的影响,由此可以想象,外资银行的信贷行为可能并非完全受东道国或母国自身经济状况的影响,而是由二者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然而上述分析未能对此进行检验;而且从对外资银行信贷表现的直观描述中我们发现,在外资银行母国经济状况明显恶化的年份里,外资银行倾向于更大幅度的收缩信贷,即便该时期东道国的经济状况依然良好,也就是说,当外资银行母国发生经济危机时,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是否具有特殊性?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三)对外资银行信贷表现的再审视

在模型重新设定中,我们在解释变量中增加了虚拟变量home_crisis,用以考察外资银行母国经济形势恶化或发生经济危机期间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是否具有特殊性;另外,我们用东道国与外资银行母国的GDP增长率之差和贷款利率之差来表示两国的经济差异,纳入解释变量之中。回归结果见表2(模型⑤和⑥)。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的信贷(占比)增长与两国经济差异显著正相关,表明在经济正常的年份里,除去外资银行母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依然与东道国的经济保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主要取决于东道国的经济状况,当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好于外资银行母国时更有助于增加外资银行的信贷总量,而在东道国经济表现逊色于外资银行母国时不利于外资银行的信贷扩张。另外,从与虚拟变量home_crisis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中可以看出,确实如我们之前所猜想的那样,当外资银行母国的经济发生衰退时,会对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造成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需要东道国的经济增速相对外资银行母国保持相当程度的优势时才能抵消掉。

五、评价性结论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以不同地域的21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和转轨国家中的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数据为基础,对各国内、外资银行在2002~2010年间的信贷表现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无论是直观描述还是实证分析都表明,外资银行的信贷行为确实与国内银行存在着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更加明显。

具体而言,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①国内银行的信贷行为主要由本国的经济状况所决定,且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性;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从总体上看,特别是在经济正常的年份里,也呈现出与东道国经济的顺周期态势,但是在波动细节上与国内银行不尽相同;②实证分析表明,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既表现出与东道国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又受到母国经济状况的影响,这就对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在信贷波动细节上的差异性作出了解释;从两国经济差异对外资银行的信贷影响来看,在经济正常的年份里,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更多的取决于东道国的经济状况,当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好于外资银行母国时更有助于增加外资银行的信贷总量;③当外资银行母国发生经济危机时,会对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造成较大的负向冲击,如果东道国此时的经济状况同样不佳,那么外资银行会出现较大规模的信贷收缩,但若东道国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速,或许可以抵消掉母国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从本文对外资银行信贷表现的直观描述中可以看到,危机期间正是那些经济保持一定增速的东道国家,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总体上保持稳定或略有收缩,并未出现大规模撤资的现象,反观中东欧一些经济同样陷入衰退的国家(如乌克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其外资银行的信贷收缩幅度平均都在20%左右。

另外,从对内、外资银行相对信贷增长的直观描述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简单印象:危机期间,国内银行信贷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外资银行信贷占比收缩明显,这可能意味着样本外的其他外资银行和国内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等信贷发放机构在危机期间的信贷表现更加积极,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并未对此做深入分析,但显然该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银行体系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而言,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几个结论:

(1)国内银行的信贷行为主要由本国的经济状况所决定,且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性;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从总体上看,特别是在经济状况相对正常的年份里,也呈现出与东道国经济的顺周期态势,但是在波动细节上与国内银行不尽相同。

(2)实证分析表明,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既表现出与东道国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又受到母国经济状况的影响,这就对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在信贷波动细节上的差异性作出了解释;从两国经济差异对外资银行的信贷影响来看,在经济正常的年份里,外资银行的信贷表现更多的取决于东道国的经济状况,当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好于外资银行母国时更有助于增加外资银行的信贷总量。

(3)当外资银行母国发生经济危机时,会对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造成较大的负向冲击,如果东道国此时的经济状况同样不佳,那么外资银行会出现较大规模的信贷收缩,但若东道国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速,或许可以抵消掉母国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上,从本文对外资银行信贷表现的直观描述中可以看到,危机期间正是那些经济保持一定增速的东道国家,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总体上保持稳定或略有收缩,并未出现大规模撤资的现象,反观中东欧一些经济同样陷入衰退的国家(如乌克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其外资银行的信贷收缩幅度平均都在20%左右。

此外,从对内、外资银行相对信贷增长的直观描述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简单印象:危机期间,国内银行信贷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外资银行信贷占比收缩明显,这也就意味着样本外的其他外资银行、国内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以及其他信贷发放机构在危机期间的信贷表现更加积极,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并未对此做深入分析,但显然该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构建稳定高效的银行体系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1]Stein J C.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111-33.

[2]Agénor P R.Benefits and cos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tegration:Theory and facts[J].The World Economy,2003,26(8):1089-1118.

[3]Sbracia M,Zaghini A.The role of the banking system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shocks[J].The World Economy,2003,26:727-54.

[4]Goldberg L,Dages B G,Kinney D.Foreign and domestic bank particip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Lessons from Argentina and Mexico[A].NBER Working Paper,No.7714,2000.

[5]Haas R D,Lelyveld I.Foreign banks and credit stability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 panel data analysis[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2006,30(7):1927-52.

[6]Haas R D,Lelyveld I.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lending by multinational bank subsidiar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10,19(1):1-25.

[7]Arena M,Reinhart C,Vázquez F.The lending channel in emerging economics:Are foreign banks different?[A]NBER Working Paper,No.12340,2006.

[8]Mathieson D J,Roldos J.Foreign banks in emerging markets[A].Litan R E,Masson P,Pomerlear M.Open doors:Foreign participation in financial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Washington,D.C.:Palgrave Macmillan Journals Press,2001.15-55.

猜你喜欢
母国银行信贷外资银行
中国在投资仲裁中应如何处理条约签署国与投资者母国的双重身份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少数股权还是独立发展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ODI逆向技术溢出的母国区域吸收能力分析与评价
战略引资和网点规模对银行信贷竞争的影响
当前我国钢铁业的困境与银行信贷管理
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外资银行适合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