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人
摘 要:《小公主》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讲述的是善良坚强的英国女孩萨拉·克鲁在家庭变故之后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的故事。1995年阿方索·卡隆执导重新拍摄了电影《小公主》,融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社会道德对作品的要求,深化了人物形象,升华了主题,使得整部电影在完美诠释了原作的基础上,更能让人产生共鸣。本文通过对比原著解析人物形象,提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小公主;典型人物;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09-02
“成长中的内心秘密”一直是弗朗西斯作品永恒的主题,作者对于成长中内心获得的力量的敬畏,在《小公主》中显露无疑,前者的力量来自于爱和大自然,而后者的力量则来自于磨难。
一、人物形象
1.萨拉
较原著而言,电影每个人物都更加色彩鲜明,但是却并不夸张人物本身,如果说,读者看到原著,对主人公萨拉是无限同情,那么,电影则是塑造了一个更让观众敬佩的幼年女性形象。丽莎尔·马修斯将萨拉这个角色的坚强、勇敢、乐观演绎得出神入化,这样的形象产生的感动是源于人们对信仰的坚定,触及心灵深处的使人奋进的力量远远胜于单纯地对社会贫苦大众的同情与悲悯,这样更能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从被人误会是乞丐被施舍钱,到用这钱去买面包,再到送面包给卖花姑娘,最后把花送给隔壁先生,虽然从利益上萨拉还是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这一系列发生的事却恰恰增加了萨拉的公主魅力,尤其是卖花母亲对萨拉行礼“送给小公主”。而在面对明钦小姐嘲笑地恶语相向时,萨拉面容平静,用反问的语气驳斥着明钦小姐的世界价值观,狠狠地反击了明钦小姐,又一次证明自己是个“公主”。
2.明钦小姐
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心底最深处总是会有着一池纯洁的白莲花,它不会消失,只会随着经历而被紧紧包裹起来。
明钦小姐对于乐观积极对待生活的孩子幻想式思维的嘲笑,和由于金钱至上、更加注重社会地位对于一个人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帮助,使得她的形象在观众眼中变成了破坏大家心底最纯真部分的坏人,众人感到自己武装起来的良知受到了威胁,自然会抵抗,这就促成了明钦小姐让大家极度厌恶的根本原因,明钦小姐便成为了“恶魔”。
在阁楼上的对峙中,嘲讽的笑脸和不断耸挑的眉毛充分地表现出她在自以为挫败了象征着美好纯真的萨拉时心底流露出的快感。而她内心的脆弱也同时在萨拉反叛的言论之后被挖掘出来,尤其是虽然逞一时口舌之快惩罚了萨拉,但是在门关上的一刻,她情不自禁伸手抚摸了自己的脸,感慨着自己逝去的孩童般的纯洁青春。在片尾变成一个清扫壁炉工之后她才真正接受了“每个女孩都是公主,即使她们不漂亮不聪明不再年轻”这一事实。
3.贝琪
贝琪是个黑人女仆。美国社会尤其是当时社会背景下,黑人一直是受歧视的种族,地位低下使得他们大部分人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心理,尤其是在女性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的过去,他们经常作为奴仆的角色登场。对于贝琪来说萨拉是特别的,作为长年受压迫的女孩子,当她遇到一个懂得尊重她的人,她会觉得自己像个真正的人了。影片中贝琪告诉萨拉“你讲的故事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听不到你那些神奇的故事我甚至觉得我会死”,也是在告诉观众,即使故事都是想象,也有着它真实的基础,而乐观的人会怀着美好的信念努力生活,萨拉的举动鼓励着贝琪,而贝琪受到感染回馈给萨拉的也是同样的支撑,这对于萨拉来说也是鼓舞,这就更加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性。
4.女子培育院
培育院的女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形态囊括了小孩子在成长时期的各种思想情感及心理变化所产生的行为举止。
(1)埃蒙盖德
“七乘以八等于五十八”,这是观众对埃蒙盖德的第一印象,天生愚笨,虽然勤奋却不得学习要领。传统观念里,漂亮、聪明是成为朋友的第一个准则,尤其是作为可以进入学校学习的女孩子,上流社会的考验大于一切。课堂上每个姑娘接乘法口诀,独独在埃蒙盖德这里出了错,一般课堂上,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会用提醒的手段帮助学生记忆,但是虚荣心笼罩下的明钦小姐表现出的嘲讽和蔑视,打击了孩子的上进心,深深伤害了他们而不自知。
(2)拉维尼亚
拉维尼亚,在中国的今天,可以被称为“富二代”,他们在生活上比别人优越,环境造就他们天生的高傲性格,他们过早地接触到上流社会的名欲熏心,从小被培养得很全面,在追求童趣时表现淡然,一旦出现气质、修养、学识等比他们更加出色的同龄人,他们会产生心理抵触。将埃蒙盖德的头发泡进墨水里,不许自己的跟班听萨拉讲故事,故意从萨拉刚拖完的干净地面踩过,这都是拉维尼亚与萨拉的心理较量。对拉维尼亚而言,自己是高贵女孩成熟的代言词,是真正的公主,而萨拉那样幻想充满童贞色彩的生活方式是不配称为公主的。但是萨拉依旧颠覆了她对“公主”的认识,在最后的道别中,她主动拥抱了萨拉,也开始变成一位真正的公主了。
(3)艾米利亚
艾米利亚作为电影中最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一改原著中帮姐姐一起欺负萨拉的厨房掌管者的形象,化身心地善良、渴望浪漫爱情生活的小管家,同样受着姐姐明钦小姐的管束,但时光和体制并没有摧残她的童心,这个大精灵在面对姐姐时小心翼翼,与孩子们一起又欢闹热情,最终受萨拉启发,丢开了世俗的限制,和送牛奶的工人连夜私奔,追求她自己的幸福。
5.男性符号
电影改变了原著中萨拉父亲投资矿产被朋友欺骗并卷走财务而病逝的发展线索。克鲁先生在战争中受伤后失忆归来,并且住在萨拉阁楼的对面。影片最后,克鲁先生在多方刺激下终于重拾记忆,解救了要被警察抓走的女儿,满足了众人对一个童话故事最终的美好团圆结局的期待。相比较原著中大家对萨拉丧父之痛的同情,电影中父女相认的团圆场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所有人都渴望没有战争,亲人能从战场上平安归来。反对战争以及在战争中提取亲情和友情的精华片段,是这个作品成功的画龙点睛。
电影刻意忽略了原著中被人误解欺骗朋友的桥段,将查理斯·福特先生改成了一个饱受丧子之痛的慈父形象。而拉姆·戴斯则成为救世主,说服查理斯先生将萨拉的父亲接回家照顾,并且不断在暗中帮助萨拉,他和他肩膀上的小猴子就是神奇的代言词,是使萨拉一切幻想故事成真的魔术师。比起原著中恭敬优雅的仆人形象,电影将拉姆·戴斯塑造成专门为纯真而出现的保护伞,是诸多关键性转折情节出现的灵魂人物,这就使观众对其产生了崇高的敬意,这种感激便伴随着萨拉所经历的苦难而不断提高,观众潜意识中,每当萨拉陷入困境,这位神奇的印度人总会有办法帮助萨拉摆脱烦恼的折磨,从而达到幸福的最终希冀。
二、解析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原著中,印度是苦难和救赎的合体。克鲁先生因为与印度朋友合资开采矿石,本以为有大量钻石,结果却是徒劳,朋友也卷走了克鲁先生的钱,克鲁先生不仅一夜之间破产,并且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这是萨拉陷入困境的最根本原因,印度就变成了萨拉的噩梦。印度人拉姆·戴斯帮助萨拉,印度朋友找到萨拉解开误会,将萨拉的遗产归还,带着萨拉一起生活,此时,印度对于萨拉又变成了奇迹。
电影的开头是一个具有鲜明印度色彩的童话,萨拉在印度的一条小河上给一对印度母子讲故事,和他们嬉闹,尽情享受着自由的空气。印度母亲告诉萨拉,“每个女孩都是公主,这是上天赋予他们的权利”,这也是影片第一次提到这个主旋律,并且首次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思想指向。其后这个印度童话一直伴随着萨拉给其他孩子们讲述而成为第二条故事发展线索。电影中萨拉一直与明钦小姐的古板守旧的规则对抗,也是由于在印度享受惯了自由。其后出现的神奇印度人拉姆·戴斯,更是拯救萨拉于其所处的困境中。印度就象征着美好,象征着纯真,象征着苦难之下的守护伞。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環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每个人物代表一种符号,萨拉是善良美好的代言词,贝琪代表受民族歧视的社会底层的黑人劳动人民,明钦小姐象征着势利、刻薄的恶魔,埃蒙盖德则是肩负父母众望却因达不到社会要求高度而受指责的怯懦群体,拉维尼亚是荣耀傲娇的贵族,洛蒂是及时行乐主义者,整个女子培育院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从片头“每个女孩都是公主,这是上天赋予的权利”,到片中萨拉生日时说“我们都是公主,包括像拉维尼亚你这样的坏女孩”,再到萨拉成为女佣反驳明钦小姐的话“所有的女孩都是公主,即使她们不漂亮不聪明也不再年轻,她们依旧是公主”,不断强调的“公主”涵义是,不论身份地位如何,重要的是“真善美”。真正的公主不仅是在容貌、权势和头脑上显示出高贵典雅,而是能够使人从内心深处不由自主为之折服。弗朗西斯笔下的“公主”是献给所有女孩的,不仅赞扬了那些道德高尚的女孩,也启示心理、思想有偏差的女孩子们,改变恶习,变成“真正的公主”。
2.教育启示
对于丧父家贫,弗朗西斯是深有体会的,在弗朗西斯心中,父亲的离世带给她和家庭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在成年之后,再度回忆起儿时的经历,心中涌出的是对父亲的缅怀,以及对儿时的自己弥补式的安抚,便将自己的遭遇附在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将自己无法告知世人的苦闷借萨拉的坚强表现出来,从一个人人环绕的小公主变成远远观之的女佣,这样的感伤、失落和迷茫从弗朗西斯的思绪中喷洒出来,作为一个孩子,内心中难以表述的秘密通过童话一般的演绎让大家感同身受。
而电影更高层次地诠释了“公主”的意义,深化了歌颂真善美的主题,通过各种色彩鲜明的人物从各个角度将儿童内心的成长分类分层呈现出来,所有的人都将视线放在儿童在成长经历中的思想情感变化上。面对热心帮助朋友的萨拉,大家喜爱,面对家庭变故的萨拉,大家同情,面对坚强生活的萨拉,大家佩服。在主人公的一颦一笑中,众人体会到的是来自一个孩子的温暖的力量,给成年人同样明确的启示,人生路上即使有再凄苦再悲愤的遭遇,也要坚强勇敢地面对,坚信着一切总会好起来,因为有信念,就有希望,就能创造新的未来。这对于失意的人有着很强的冲击力,振奋人心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共鸣,“鼓舞”一词经常会成为一个人行为举措的决定性的指向。这也提示教育业,要求严格地遵守规章制度固然是好是,但是不能忽略孩子的天性。对于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她需要更多的是鼓励,是帮助,而不是嘲讽和远离。关注儿童成长,积极培养儿童的兴趣及优势,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他们感染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Frances Hodgson Burnett.小公主(牛津双语)[M].关志远,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1-57
[2]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14-220
[3]王鉴.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84-199.